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京故宫九龙壁有重,300吨的九龙壁是如何运到故宫的?

北京故宫九龙壁有重,300吨的九龙壁是如何运到故宫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224 更新时间:2024/2/18 15:55:13

导读:故宫是中国历史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此庞大的建筑结构体系不禁使人感慨先人的智慧与建筑技巧。11月4日,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疆、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皓生及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教授霍华德·斯通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古代兴建故宫时,曾制造人造冰道,并以水为润滑剂,拖运了重达300吨的巨石,再次以现代科学方法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

中国的古人不在冰上拖运巨石?

古老的故宫兴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曾于1557年至1561年、1597年至1627年由于大火进行两次大规模重建。据称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是几代人劳动的结晶。故宫巧妙的修建技术也吸引着后来无数中外研究者为其倾尽心血。故宫里使用的巨石多达数万块,其中最大的一块是摆放在保和殿后面的雕有九条游龙的大石雕,重约300吨。《两宫鼎建记》曾简要记载,长石雕是隆冬时节在人工冰道上被拖运来的。

尽管长石雕的拖运过程始终没有详尽的记载和科学论证,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疆却通过翻看500年前的记载,发现一个相似的情况:在1557年,有一队劳工通过类似的方式拖运一块重约123吨的巨石,经过70多公里的行程将其运到故宫。由此可以对机械工程史上“由于在公元前1500年时中国的车轮已经充分发展,因此中国古代没有出现以人力在冰上拖运巨石的案例”这一观点进行补充和修正。

滑动摩擦比滚动摩擦更安全可靠

去年夏天,李疆与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皓生带着第一次到访中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教授霍华德·斯通参观故宫,讨论起大石雕运输中的润滑问题。事后他们查阅文献,却未发现从现代工程科学角度进行相关分析的研究,因此他们决定一探究竟。

据李疆介绍,明代的人们在巨石运输中就已经认识到,在低速重载情况下,滑动摩擦方式比滚动摩擦方式更为安全可靠。而且,故宫巨石运输采用了冰面润滑的方式,并且通过在冰面泼水形成水膜作为润滑剂,来实现减轻阻力的目的。通过比较发现,这种运输方式比用传统的木撬、滚子及普通的冰面润滑更加省力,且更适合北京当时的环境状况。为此,研究者通过滚动与滑动的摩擦系数的对比,说明了该方法是合理的。

从理论上来说,由于冰面比木质表面更加坚固和平滑,故宫兴建者采用制造人工冰道,使作为巨石垫板的木板与冰面接触(而非古埃及以木板铺路,实现木板与木板的接触),大大减小了摩擦力。李疆等人根据古籍记载和合理推算,从现代实验的角度,估测以同样的方式运输123吨的巨石大致需要工匠数为300人以下,因此可以推测运输300吨的巨石的人数不可能超出太多。然后,他们推算了以木板为轨道拖运123吨巨石所需的人数为354人,虽接近预期人数,但明显在运输300吨以上的九龙壁时很可能失败。进而可以推论,当时最为可行的方法是铺设冰道,在冰道上拖动巨石。这种便利方法与北京的气候环境有关,与长期处于热带的埃及相比,北京拥有使用冰的天然优势寒的冬天。古籍记载,运送巨石的时间是在冬至前后,在15、16世纪时北京1月的平均气温是在零下3.7摄氏度(上下0.5度),虽然没有天然的河流为运输提供冰道,但人们在运输过程中每半公里就会凿坑取水以保证冰道的用水。

润滑剂背后的科学

根据巨石运到故宫的距离和时间,专家们估算拖动一个123吨的巨石所需的平均速度是每秒8厘米。如此低的速度,加上极小的摩擦力是不会使冰面自动融化成水进而在冰道与木板之间形成润滑剂的。因此李疆等人研究了除摩擦生热外的能使水膜产生和保持的其他方法,即在拉动时直接在前面泼水,这一点在古埃及也有类似的记载。通过现代物理研究可知,冰上低速运动物体的摩擦力比高速运动时大得多,但是在接近零度时以水膜为润滑的摩擦力非小,因而在泼水作为润滑剂的情况下,纵使每秒8厘米的低速滑动只会有极小的摩擦力。由于在明代北京日间零下3.7摄氏度的情况下,水在2分钟内不可能完全冻结,因此水膜是可以维持并保证运输的。当然,古人也可能使用热水来延缓结冻。所以,研究者可以得出在故宫九龙壁拖运时,不仅采用制造冰道的方式减缓摩擦,还在长途运输时向冰道泼水作为润滑剂。

着名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李约瑟曾指出,古代的中国并没有建立起西方以数学为基础的科学体系,中国古代的先进技术是一种经验体系,难以称之为科学。然而,当我们伫立凝望故宫,当学者们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新审视故宫的兴建技术时,不禁为我们先人的智慧所折服。李疆也评价说:“明代的巨石运输方式说明,当时人们对低速重载的润滑研究达到了很高水平。紫禁城的兴建与郑和七下西洋都发生在15世纪前期,巨石运输的例子说明当时的陆地运输技术并不比航海技术逊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恩来总理祖籍是什么地方的?周恩来是哪里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周恩来总理祖籍是什么地方的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在血统上与鲁迅先生为本家。其所属宝佑桥周氏(又称“老八房”)尊周庆为始祖。周庆为周氏迁绍始祖周茂之曾孙,字德芳,赠文林郎,曾任明朝山西道监察御史。殁后与妻合葬绍兴破塘殷家坞山麓。从周庆到周恩来共历18代。1939年3月,受中共中央

  •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明朝建文帝究竟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

  • 造成灭佛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历史上的灭佛运动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核心提示:造成灭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分割了两税户口,剥夺了天下大半财富。男子大量出家,地方政府损失男丁,或到不堪承受的程度。但宗教之间的斗争起了导火线的作用。武宗宠信道士,他自己后来就是服金丹死的,死时才三十三岁。灭佛资料图书香漫漫·造成灭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宗教之

  • 宋太祖暴死之谜,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

  • 朱元璋为何如此嗜杀,确保他子孙后代皇位的安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枉杀功臣,历朝都有,但只有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创下了历史之最杀得最多,杀得最冤,杀得最绝!朱元璋为何如此嗜杀,如此狠毒?后世评说者做出了许多有力的推断。有的人认为,明太祖马上得天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南征北战,都是能撑得起一方天地?角色。但他的太子皇孙都温顺柔弱,他担心一旦他百年归山,他的子孙无法控制

  • 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长子朱标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

  • 黄巢起义曾吃人真的吗,黄巢造巨舂磨碎人肉当军粮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导读:中原,是西周的王畿之地和其宗室诸侯的分封地,故而古时相对于四周边疆及蛮荒之地称其为“中原”,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南全境、河北、山西的北部、山东的西部、陕西的东部。中原大地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人口稠密,然而,上天在赐给这片土地美丽富饶的同时,似乎并没有赐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

  • 南宋王朝被谁灭了?蒙古灭宋损失了两代汗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导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军团曾横扫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可是,这么一支强悍的蒙古铁骑,在面对积贫积弱、偏安一隅的南宋时,几乎束手无策。蒙古为了攻下南宋,在战争中还损失了两代汗王。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团,主要有两条征战线路:南下和西征。南下征服宋朝、金朝的广大地区,西征欧洲大陆。

  • 张廷玉怎么死的?张廷玉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张廷玉怎么死的?张廷玉,康熙进士,清代康雍乾三朝元老,历任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少保衔,后加太保,一生享尽殊荣,死后更是配享太庙。对于这样一个权臣,张廷玉又是怎么死的呢?清朝太庙是皇帝祭祀先祖的祖庙。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先祖

  •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这本书是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在硕儒们中就争议不断。一本书能在世间传唱几百年而经久不衰,并以其高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得以流传,那里肯定有他的魅力所在。它沉积了多少代痴男信女们的情泪,也浓缩了多少代硕儒们探究的心血,这本书不得不誉为叹文观止惊世之作。《红楼梦》在民间已经流传275年了,她象美丽的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