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国民党军最优秀的十大将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有哪些?

国民党军最优秀的十大将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56 更新时间:2024/1/24 2:18:23

关于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是谁?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榜介绍。对国民党高级将领排名论功绩,论战斗力排名又不一样,真的排名一直没有,大部分是按职位来排名的,下面来说历史故事小编也总结了一个排名,当然这个排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排名,只是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国民党抗日的战争故事。现在就来看看吧:

陈诚:最忙碌的“副总统”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947年2月晋升陆军一级上将。抗战胜利后,陈诚从1947年8月起兼任东北行辕主任。1948年5月被免去东北行辕主任,10月就被派到台湾。在蒋介石心目中,他是民国第一能臣。1949年1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的败局已定,蒋介石在宣布自己下野前,任命早已到台的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取代已经得罪了台湾。民众的陈仪,为国民党溃退到台湾做好了准备。

陈诚一边镇压“反宪法、反政府、反美国”的学运,一边以40万两黄金作为储备,进行台湾的“币制改革”。与此同时,他还得收拾残局,安顿败兵。无论在基隆港,还是高雄港,港口布满荷枪实弹的宪兵,从大陆退到台湾的老兵必须先缴械,他们心里很不舒服,可也奈何不得。陈诚对这些老兵实行集中管训,一共撤销了十几个兵团司令部,三十余个军部,并裁了七个军事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民党200余万军政溃败人员退到台湾可能引起的社会动荡。

从1949年4月起,陈诚就开始在台湾实行一系列土改实验,但“三七减租”、“耕者有其田”的和平土改政策,直到1953年才大规模贯彻。

1954年,陈诚被蒋介石提名“副总统”后,春风得意,满面笑容。在记者会上,他在自己的桌前放了一张白纸,上面写道:“追随总统,善尽职守”,算是他的“竞选口号”,以此回报蒋的恩宠,因为蒋介石曾经说过“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1961年底,陈诚代蒋访美,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副总统詹森会面,可谓风光无限,达到他个人事业的顶峰。由于陈诚在台声望日隆,已成为太子蒋经国继承大统的最大障碍,蒋氏父子对他深感棘手。然而,老天作了选择,1965年,陈诚积劳成疾,因肝病在台北荣军医院去世,享年68岁。台北市殡仪馆内花圈、挽联无数,最突出是蒋介石的挽联:

“辞修同志千古。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哪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忍夺我元辅,岂无天乎?”

蒋介石的挽联可谓具实而写,有感而发。不过“光复”大陆之举却素为陈诚反对。他是做实际工作的,他非常清楚,只有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无论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根本无力担当起这一“重任”。所谓“最后奋斗关头”,其实根本没有一点可能。

太平洋那边的冷战盟主美国惊闻陈诚去世,派出副总统尼克松到台湾出席丧礼。历史总是给人意外,这位陈诚的老朋友尼克松,担任美国副总统期间曾两度访台,几年后却成为打破中美坚冰,踏上中国大陆的首位美国总统。

薛岳:中国抗日第一战将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在治理湖南方面也颇有建树。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实行安民富民政策,使当地经济有了较大恢复。并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国民党将军中,薛岳素以能战、苦战、善战著称。抗战期间,更以四次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叶挺曾盛赞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永垂不朽”。张治中则夸他是“百战将军”。

他又是一个和共产党部队作战多年的反共将军。是他,在红军长征时,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八个师穷追不舍,给红军造成很大威胁,可以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他也长追了两万里。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有劳伯陵兄远送”。是他,在解放战争时,坐镇徐州,与陈毅、粟裕部队鏖战华东。新中国解放初,薛岳在海南构筑“伯陵防线”,毛泽东寄语解放海南岛的前线将领:“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

1946年6月,内战爆发。薛岳时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指挥所属部队向苏北、山东进攻,投入了“反共、反人民”的战争中。在现今可以见到的文献资料中,对薛岳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大加鞭挞,没几个说好话的。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吗?我们来看看作战经过就知道了。

7月中旬,薛岳指挥部队分三个方向向淮南、淮北和苏中进攻。

7月16日,5军主力和74师、7军各一个旅(师)进攻淮南。至7月29日,解放军损失数千人,被迫放弃了淮南解放区。淮南失守后,苏中和淮北失去了侧翼,从长江北岸的南通一直到山东摆成一字长蛇阵,形成了解放军分兵把口,兵力处处薄弱的局面。

就在淮南战役前,粟裕已经得到了国军进攻的准确情报,率先于13日出击苏中宣家堡和泰兴。由于第一绥区司令李默庵指挥无能,至8月底国军损兵4万,陷入困境。不过,这次作战国军也不是一无所获,第一绥区主力使解放军伤亡1.6万人(将近占了苏中解放军兵力的一半),消耗了解放军的兵力,并将解放军华中野战军主力牵制在了苏中,有效地策应了国军在淮南和淮北的作战。

白祟禧:台湾回敬的“大家长”

白崇禧,字健生,出生于广西桂林的一个回族家庭。与桂系头号人物李宗仁同乡,关系极为密切。白崇禧在保定军校毕业后,加入桂军,渐渐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干。1927年,桂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在北伐战争中,白崇禧指挥了着名的汀泗桥战役,成为北伐名将。

抗战时,白崇禧参与指挥了武汉保卫战。据李宗仁之秘书程思远回忆,毛泽东《沦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抗战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周恩来的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白崇禧非黄埔系将领,处处与蒋介石离心离德。他数次支持李宗仁反蒋,最露骨的一次是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前夕,淮海战役国共两军打得难解难分之时,白崇禧正驻防华中,坐镇武汉,掌控着三四十万能战之兵,却不肯在战争的天平上朝国民党军一方增加砝码。

去台湾之后,白崇禧这位戎马一生的军人大权旁落,行动处处受到监视。他只能以“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的身份,一心一意从事回教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台湾回族教民的大家长,把大陆的回民文化带到了台湾。

1950年1月16日,白崇禧受蒋介石的委托给在美国的李宗仁发电报,转告蒋介石对他进退的建议:要么马上返台任代总统,要么辞去代总统由蒋介石复职。结果,李宗仁既不辞职,又不返台,让蒋介石很是尴尬。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宣布“复行视事”。消息传到美国,李宗仁马上在纽约召开记者招待会,指责蒋介石“违宪”。弄得蒋介石很不舒服,便迁怒于白崇禧,白崇禧在台湾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过。1966年12月2日,身体一向强健的白崇禧突然死在卧室地板上,尸体周身发紫,睡衣和床单被撕得稀烂,床头还有半杯没有喝完的酒。是死于急病,还是被人暗害,至今仍是一个谜。

何应钦:活得悠然的“证婚人”

何应钦,字敬之,生于1890年,贵州兴义人。1910年加人中国同盟会。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4年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自此,跟随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军界元老。

1949年何应钦到台后,虽说老蒋没有对他采用杯酒释兵权方式,却只给了“总统府战略顾问”等空衔,让其退出了权力圈。不过,何应钦也乐得其闲,借一些在日本的老关系,从事点台湾对日交流活动,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第一期毕业生编为两个教导团,何应钦为第一团团长,陈诚、胡宗南、桂永清、杜聿明、黄维等后来的国军高级将领,当时都是他的下级,有的甚至是普通士兵。1925年黄埔军东征,在棉湖战役中,何应钦率部击溃数倍于己的陈炯明部队,黄埔学生军一战成名,何应钦立下汗马功劳。后来,黄埔教导团也成为国民党中央军的前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主权的《溏沽协定》、《何梅协定》。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暂代总司令职,主张“武力付伐”张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

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1941年和蒋介石一起策划了皖南事变。1944年任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了长衡会战和湘西反攻战。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1946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后赴美任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中国政府代表。1948年回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任国防部长。

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时,一度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旋即辞职。后去台湾。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兼任国民党中央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何应钦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是作为中国陆军总司令在南京主持日本中国派遣军的投降仪式。他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有师生之缘。不过作为战败者,冈村宁次只得面色羞愧双手颤抖地在自己学生面前签署了投降书。

晚年的何应钦特别喜欢打猎、摄影,不时也栽花养草。由于他名气大,说话幽默,风度儒雅,又经常被请去为新人证婚,着正装结领花出席人家婚宴,打打桥牌。

1984年,何应钦95岁生日,虽说夫人早走了一步,但还是有众多旧日门生帮他暖寿。何应钦在儿媳妇的搀扶下,别出心裁地举起军用指挥刀切开蛋糕让大家分享。台湾当局还成立了“何应钦上将九五寿诞丛书编辑委员会”,拨出专款为他出丛书12册。台湾军方也为他冠上“黄埔老师”的尊荣。算是风光一生,晚年安度了。

胡宗南:最小的“司令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杨靖宇是怎样牺牲的,杨靖宇遭叛徒出卖牺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1929年,24岁的杨靖宇奉中共中央之命奔赴东北,开始了他保家卫国的光辉之旅。抗日战争爆发后,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6000余人,分布在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牺牲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时年35岁。一直以来,关于杨靖宇如何牺牲的说法不一,且

  • 方腊手下八大天王都是谁?方腊八大天王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方腊于宣和二年秋举行起义,聚众百万,攻占六州五十二县,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其麾下猛将众多,有八个人被称为方腊八大天王。兵部尚书王寅:王寅石匠出身,惯使一条钢枪,这条枪神出鬼没,万夫莫挡。坐下有宝马良驹名唤转山

  • 历史上的戚家军战力到底有多强,戚家军到底有多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戚家军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

  • 张学良子女们有着怎样的生活?张学良将军子孙今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张学良将军一生有过两次婚姻,其中,和原配夫人于凤至生有三子一女,分别是张闾瑛、闾珣、闾玗和闾琪。与赵一荻生有一子张闾琳。在耀眼光环下,张学良子女们有着怎样的生活?张学良于凤至夫妇与子女的合影1、长女张闾瑛“要嫁就嫁给布衣”张闾瑛是张学良的第一个孩子,她1916年出生,在英国留

  • 元朝如何被明朝灭亡?明朝军队靠的什么打败元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352年朱元章起兵,明军初建,采石矶一战成名。鄱阳湖大破汉王60万水陆大军,平定枭雄张士城。1367年明军北伐蒙元,仅仅10个月就收复北京,从齐化门入城,俘虏监国贴木而不花,太蔚左丞相庆童,右丞相张康伯,中丞相满川,以及宣让,镇南,威顺等王子。缴获玉印,成宗玉玺。明军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将中国

  • 冯玉祥将军的生平事迹,被称为倒戈将军的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冯玉祥(1882.11.61948.9.1),中华民国高级将领,西北系军阀首领。谱名基善,表字焕章。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生于直隶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陆军上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军衔。一生八次倒戈,被称为“倒戈将军”。目前已经有很多

  • 唐伯虎的人物资料简介,唐伯虎是哪个朝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几百年来,唐伯虎已经成了风流才子的代名词。一出“唐伯虎点秋香”不知倾倒了多少人,而唐伯虎的风流故事也不知被演绎了多少次。在我们的眼中,他永远是那么的机智、有才、幽默、风流、帅气、乐观,可事实呢?很多影视剧里都说唐寅生长在一个富贵之家,是个典型的高富帅,这应该算是一半真,一半假

  • 牛金星的悲剧结局是什么? 牛金星的功过点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牛金星,河南宝丰人,先祖系书香门第,父亲当过鲁府纪善。金星幼年,天资聪颖,读书甚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兼涉孙武兵法,20余岁中秀才,天启七年中举人。因事与乡里豪绅纷争,被诬革去举人,充军后当差服役。牛金星本来设馆授徒,遭此横祸后衣食不周,心生愤世之念,郁郁不得其志。此时正逢李自成率军抵达河南,经李

  • 北宋将领呼延赞资料简介,为什么说呼延赞是最搞笑的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呼延赞最大的功劳,就是参加了北宋征伐北汉的太原之战。当时,为打好太原之战,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大军攻到太原城下,遭到北汉军队疯狂阻击,发起无数次冲锋依然不能奏效。士气低落之际,作为铁骑军指挥使的呼延赞毫无惧色,奋力登城,他摔下来又爬上去,摔下来又爬上去,如此三番五次,愈战愈勇,最终跃上城头,吼声震天,

  • 元朝名将伯颜生平事迹介绍 历史如何评价伯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伯颜(Bayan,1236年1295年1月11日),蒙古八邻部人。元朝大将。曾祖述律哥图、祖阿刺从成吉思汗征战有功,封为八邻部左千户及断事官。长于伊利汗国。元世祖至元初年奉使入朝,受忽必烈赏识,拜中书左丞相,后升任同知枢密院事。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统兵伐宋,宋亡,曾出镇和林,数平诸王叛乱。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