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太监刘瑾怎么死的,凌迟到底是怎样执行的?

明朝太监刘瑾怎么死的,凌迟到底是怎样执行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977 更新时间:2024/2/19 4:45:38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残酷的刑法叫“凌迟”。凌迟的本义是指山势渐渐累积增高。《淮南子泰族》中就有:“山以凌迟故能高”的说法。我想,凌迟作为一种酷刑,是指把犯人一刀一刀割下来的肉逐渐垒积成一座小山的意思,因此,说白了,也就是“千刀万剐”。

根据专家考证,凌迟的发明者是残暴的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据说这家伙就曾经把人绑在一棵柱子上,然后一刀一刀地割肉,直至死亡。而大诗人陆游在《渭南文集凌迟》中都认为,由于五代动乱,常法不足以惩奸,于是特置“凌迟”一条。

这说明,凌迟是从五代开始正式进入法律成为一种刑法的。从五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延续了这一酷刑,直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西学东渐,就连西方列强都觉得凌迟过于残忍,清政府才决定修订《大清律》,废除凌迟酷刑。至此,这一在中国封建史上存在了1000多年的刑法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凌迟到底是怎样执行的呢?

明朝的历史文献中,曾经详细记录了一例凌迟的执行情况,当可以为历史存照,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历史曾经的“野蛮”和“血腥”,并感叹历史的“进步”与现代文明的“温情”。

明律明确规定,犯有谋反,谋杀祖父母、父母,杀1家3口人以上以及“采生折割”者均要被处于凌迟。所谓“采生折割”,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贩卖活人的人体器官。原来,早在明代,用活人的人体器官来做药(现在是用于移植和实验)并以此牟利的犯罪活动就已经存在。

话说明武宗朱厚照有一个从小就陪伴左右的小太监叫刘瑾。朱厚照做了皇帝以后,刘瑾自然成为权倾朝野的人物。其实,这也不能全赖刘瑾,明朝本来就有重用宦官的传统。刘瑾的权力之大,人称“千岁”,并不亚于后来的魏宗贤。而阉党之争历来都是明朝政治斗争的一条主线。大臣杨一清巧妙利用太监之间的矛盾,让另一个大太监张永弹劾刘瑾十七条罪状。

武宗皇帝大怒,亲自带人查抄刘瑾的家。果然,搜出了玉玺、铠甲、弓弩等违禁物品,而且,还发现刘瑾随身带的折扇里面,竟然暗藏着两把锋利的匕首,这是武宗万万没有想到的,自己竟然时时处处处于“刀光剑影”的危险之中!当然,刘府的财宝也多得惊人,共查出黄金24万锭又5.78万两,元宝500万锭又158.36万两,宝石两斗。

刘瑾不仅贪婪而且图谋不轨,实在是罪大恶极,皇帝下令,凌迟处死。而当时参与执行的官僚刑部河南主事张文麟完整地记录下了刘瑾的凌迟过程。

一般来说,罪行越大,凌迟的刀数越多。根据刘瑾的罪行,他被判凌迟3357刀,而且,要分三天割完。也就是说,凌迟是个技术活,既要确保割足刀数而且要尽量使犯人不死,能感知疼痛,这是非常有难度的。

根据张文麟的记录,凌迟的刑具并不只是利刃,还有一个铁钩,把要割的部位的肉钩起来再割,犯人的痛苦由此增加百倍。第一天,要割刘瑾357刀。随着行刑官一声令下,刽子手先从刘瑾的胸膛上动手,割了10刀。然后对着刘瑾大声吆喝,怕他昏死过去,侩子手也借机休息一下,等刘瑾苏醒过来,再割10刀,如此反复。

由于刘瑾身份特殊,他的凌迟没有公开当众执行,而是在牢狱中秘密进行。但即使如此,刘瑾也由于疼痛、迷幻而大喊大叫,把皇帝、朝臣和后宫许多不光彩的机密丑事都抖落了出来,弄得在场的官员都觉得“尴尬”和“惶恐”,是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只能说他是“胡言乱语”。

第一天割完357刀,已然是黄昏时分,刘瑾被押回牢里,居然胃口很好,喝了两大碗粥,人的求生欲望,真的让人感叹!第二天,依旧是10刀一歇,而且,在刘瑾嘴里塞了个大核桃,不准他再胡言乱语。谁知割了数十刀,刘瑾终于熬不住,气绝身亡。但是,按照刑律,就是犯人死了也不能放过,因此,刘瑾依然被割足了3357刀。割满刀数后,依次割去生殖器,剖心挖肝,削去首级,把割下来的肉捣烂,把骨头捣碎才算完事。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大概就是让死者永世不得超生吧。

据说,有些人命大而罪行又相对较轻刀数较少,偏偏又碰到技艺精湛的刽子手,就更遭罪,割足刀数还没死,甚至还能看得见东西,还听得见人说话,我们实在无法想象那样惨绝人寰的场面。

我不得不承认,当我查阅相关史料的时候,心里的恐惧、震惊是难以描述的。即使,就是现在,在我写下这段人类历史上恐怖一幕的时候,我的心情仍然处于震撼之中,直至难以名状!

刘瑾简介

据史书所记,刘瑾本姓谈,景泰年间自宫,并成为刘太监外间的手下,并改刘姓。成化年间入宫。弘治年间执掌茂陵司香,其后调往东宫。由于经常在太子面前演戏,深得太子所宠爱。但亦有小说家称传闻刘瑾在弘治年间在宫内已有实权,并设有豹房,把不听话的太子关在豹房内恐吓。由于明武宗在刘瑾死后的生活荒淫无道,与其父明孝宗大为不同,不少小说家穿凿附会,并借用刘瑾这豹房的传言,藉以编造故事,并指他其实并非真正的太监,及经常淫乱宫庭云云。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驾崩,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刘瑾和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被称为“八虎”。

正德初年设立内行厂。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以讨伐刘瑾为名,在宁夏起兵叛乱,明武宗用杨一清平乱。杨一清到燕京献俘,趁机拉拢太监张永,密奏刘瑾谋反。武宗派禁军抄刘瑾家,仅抄出的金银就有:黄金九百万两,白银一亿九千四百万两。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据此将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另据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载,刘瑾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余万两。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处死[2]。据野史记载,刘瑾的肉之后还被一文钱一两被贱卖,而坊间亦大肆抢购,足以证明当时黎民百姓对刘瑾的怨恨。邓之诚《骨董续记》卷二“寸磔”条云:“世俗言明代寸磔之刑,刘瑾四千二百刀,郑鄤三千六百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洪秀全怎么死的?尸体竟被曾国藩剁成肉酱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导读:1864年7月19日,天京(今南京)内外,黑云压城,火光冲天。正午时分,随着曾国藩弟弟曾国荃一声令下,“轰隆”一声惊天巨响凌空怒炸,太平门处的城墙被炸塌二十余丈,整个天京城地动山摇。数万眼睛血红狂狼暴兽般的湘军一齐呐喊如潮,挥舞着刀剑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向坍塌的城墙。守城的

  • 鳌拜究竟是怎么死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要杀死鳌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导读:早在大清帝国的第二届皇帝皇太极死时,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希望能够拨乱反正,登上帝位,但是,皇太极族系的人马气势汹汹,大闹议政王公大会,甚至还拔出了刀子,冲多尔衮比比画画……比画的最终结果,是多尔衮退让了,让皇太极的九儿子福临做了皇帝。这群拿刀子冲着多尔衮比画的人

  • 李清照结过几次婚?李清照的丈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一提起李清照,几乎无人不晓,因为她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才女。她的第一次婚姻也是众所周知的,她与丈夫赵明诚一起度过了二十八年的幸福生活。尽管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分属于对立的两大政治派别,但长辈之间相左的政见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婚姻的美满。靖康之变彻底击碎了她的宁静与幸福。金兵铁骑南

  • 康有为之死怎么回事,康有为中毒七窍流血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七窍流血,猝死青岛先生在今日,成为举国之所嫉视;若夫他日有着二十世纪新中国史者,吾知其开卷第一叶,必称述先生之精神事业,以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若是夫,先生果为中国先时之一人物哉!梁启超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吾国近代先觉之士,天下所认同……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

  • 郑成功到底是怎么死的?郑成功是被毒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朝隆武帝曾赐姓朱,名成功。因此后人也多称其为“国姓爷”。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亦商亦盗,最后官至福建总兵。郑芝龙早年旅居日本平户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婚,生下郑成功。郑成功7岁时从日本返回中国,开始接受儒家教育。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南明永历皇帝册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背后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燕王的人马已经到达了南京金川门,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几个贴身侍从在旁边。建文帝叹息说:“我没脸相见啊!”于是在宫里放火自杀了,燕王高风亮节,摒弃前嫌,派遣太监前往救援。可惜来不及了,只从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尸首抢了出来。燕王哭着说:“你果然如此痴

  • 贾宝玉和谁发生过关系?宝玉和妙玉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妙玉和贾宝玉的关系,是很值得玩味的。他们的感情,其实就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在《红楼梦》芸芸众生充满欲望和绝望的男欢女爱中,因了这种感情的独特,虽然着墨不多,反而显得出类拔萃,值得击节赞叹。说实在的,只有妙玉和贾宝玉的感情带有纯粹的欣赏和关注的成分,而没有一丝一毫的占有的成分。而很多时候,这

  • 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朱元璋怎么除去功臣蓝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蓝玉与胡惟庸一样,也是定远人,乃明朝开国大功臣常遇春小舅子。此人长身赤面,仪表堂堂。是个勇略双全的大将材料。他最早录于常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后来,他跟从傅友德代蜀地,从徐达北征,与沐英一起定云南,功勋卓着。朱元璋册其女为自己的儿子蜀王为王妃。平定西南明洪武二十二

  • 韩信跨下之辱的故事,韩信为什么非要受胯下之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抱负远大的韩信,理智地选择了胯下之辱,种种考量之外,他从小得到《孙子兵法》的指引,视《孙子兵法》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不可不说是重大的原因。胯下之辱,磨炼了韩信的意志,使他能在忍耐的极点冷静行事。在韩信的早年行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胯下之辱。据说有一天,韩信佩剑经过淮阴街市。街市上的人,多有些狗屠商

  • 同治皇帝怎么死的?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导语:同治对后妃本无所偏心,慈禧却延续选妃时的矛盾,固执地偏向位于第二的慧妃,几次三番、无端地讽劝皇帝广沛甘霖,“眷顾”慧妃,同治索性发狠不召任何一位妃嫔侍寝,独宿乾清宫。然同治毕竟年少、不耐寂寞……于是破罐破摔,听从佞臣宵小的教唆带引,微服冶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