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码头靖远 秦腔史话(12)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文史卷)
作者|武 永 宝
一、秦腔名旦唱红靖远城
更值得称道的是,马元才以自己出色的演技和个人魅力,还深深打动了靖远县城青年女学生王玉英的芳心,二人遂互相爱慕、吸引,最后,喜结良缘……演绎了另一幕皆大欢喜、大团圆的喜剧。成为靖远秦腔史上的一段佳话。马元才在靖远的演出,可谓收获多多,事业、爱情双丰收。
野有蔓草,
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
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
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
与子偕老。
马元才和王玉英的爱情故事,七十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传扬……笔者所著《黄河远上》,这部长篇小说,201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就曾引入了这一故事。想必,读过小说的朋友,早有洞察。只是,细节没有本篇文章详实罢了。
马元才夫妇的故事,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年靖远秦腔戏剧业的发达,以及秦腔在民众中的非凡影响力。
二、马元才其人
李发明,陕西人,为陕、甘、宁一代秦腔巨擘。《下河东》的赵匡胤、《三换衣》的杨延景、《金沙滩》的老令公、《寇准背鞋》的寇莱公……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当年唱红兰州,名声与演技都与麻子红的徒弟黄致中等不分伯仲。尤其是《斩韩信》,系其代表作。半个小时的独唱,几百句唱词,历数自己的征战功劳及冤屈……据说,能将其唱完整者,唯有李发明。此人肚子里装着有百本戏,是个出色的导演、教练。同时,也是个全才人物,生旦净丑皆在行。故,名气一度火爆陕、甘、宁三省。
李发明与马元才搭档演戏,互相配合默契,一路走红。据说,李发明曾给马元才教戏不少,尤其旦角戏,可谓受益匪浅。
当年,宁夏中卫县秦剧团有这样的顺口溜:
怪骨头挂牌,曹麻子吹箫,万大个子挨刀。白干板的《卖布》,殷疙瘩的鼓板,金傻子的花脸,万生金的可怜,马元才妖怪(男旦),李发明干喊……
这则顺口溜里都提到了李发明和马元才。将他们各自的演技特点都表述得比较到位。马元才作为男人将女角演得具有妖气、妩媚之气,极其细腻逼真,故有此说。再者,李发明号称:铁嗓子,唱腔优美,韵味悠长,故而,一旦乱弹唱起,立即在戏场周边震荡不已……
王兴隆先生评价:在当年众多男旦中,马元才的演出,可谓一绝。另有一篇文章《漫话中卫的大秦之腔》,介绍马元才:演女性角色情感细腻感人……演《李双双》中的纳鞋底老太太,几近传神,让观众过目不忘。演《游西湖》中的李慧娘,走鬼步,缥缈虚幻,情感缠绵,曾让上海的某越剧名家看了,都叫绝。并表示要向马元才学习唱戏……由此可知,中卫观众将他呼做:妖怪。是不无道理的。
展学昌先生说:马元才和我很熟,五十年代来靖远和我演过《游西湖》,那时。我十八九岁。1961年,马元才又来靖远演了好多天。前几年,马元才还和我在白银氟化盐厂,一同演了多天戏。他很佩服我唱的戏。並说让他儿子来向我学习《哭祖庙》。马元才,李发民,五十年代,经常和我共同演戏,这两人我都要叫老师,比我年龄大得多。李发民和我都是振兴秦腔学会的会员……
很可惜,李发明于1955年肃反中,被捕入狱,判刑……1957年底,出狱,又返回剧团。马元才基本终老于中卫。后来,还曾做过中卫的政协委员。十几年前,马元才夫妇去世。
展学昌先生,靖远人,1941年生,秦腔郗派三代传人。当代闻名大西北的须生名家。也曾是李发明、马元才的学生
三、王玉英其人
四、马元才与王玉英成婚
确信,马元才和王玉英二人婚后,曾安居靖远县城隍庙巷子数年。后来,才迁居宁夏中卫。
马元才和王玉英的爱情故事,当年,曾轰动一时。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笔者幼小年纪时,就常常听到大人们反复谈论这件事儿。近年,这一故事几乎要被历史尘埃湮没了,不再有人提起。今兹,笔者重新披露于此,流传后世,成为美谈。亦一大功德事也。
笔者推测,秦安人的可能性较大。因为,那个时候,秦安人来靖远谋生、做生意者,甚多……旧社会,靖远种大烟有名,王得民的父母来靖远赶烟场子、做生意,遂落户于此。先在县城西市卖锅盔、干粮,甚至开饭馆……1958年,公私合营完成,无业可做,王得民遂被安排进了靖远县机械厂,直至1996年退休。1963年,有下放市民回农村政策,因妻子娘家在糜滩三道湾,妻子和子女遂落户于此。其老伴儿党氏,竟是笔者糜滩中学初中同学党玉静的亲姑姑。这,又是一个巧合……
王得民说,父亲去世较早,当时,母亲还在,想阻挡三姐与马元才的婚事,未果。又说,马元才生前常年来靖远走亲戚……记得1982年代,马元才来靖远,和一帮秦腔同行在风雷厂唱戏、买票……其余事,包括父母等人的名字,都不记得了……
王得民,1941年生。马元才的小舅子。2022年6月5日拍摄于靖远罗家湾。
作者简介:
武永宝,汉族,1963年出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曾连续四届任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网络长篇小说《独石记》,在起点中文网推出。长篇小说《黄河远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等,发表于《飞天》《大家》等杂志。创作取向以反映西部黄河文化、黄河人生为主。近年,创作了二三百万字的西部黄河文化题材的论著、散文、随笔,以及纪实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