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励志的存在。在古代,人均寿命本就不长,武将更是吃“青春饭”的职业,未能在年少立功基本就与报国的志向无缘了。曾几何时,范仲淹曾无可奈何地发出“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感叹;辛弃疾也由词抒怀,以一句“可怜白发生”,将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见,要在日落黄昏的晚年建立战功,是何等的困难。可黄忠却在蛰伏大半生后,以年迈之躯奋勇杀敌、称霸沙场,最后得以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齐名,并称“蜀国五虎上将”,这是多么励志的传奇人生!
或许有人要说,历史上有名的老将多了去了,例如“尚能饭否”的廉颇和唐朝开国功臣李靖等,黄忠不算什么特殊案例。但其他将军大多在年少时已经展露锋芒、功成名就,而黄忠则是在历史上实实在在“闷不吭声”了数十载,最终以顽强的意志逆袭人生。不得不说,他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最佳代言人。黄忠是怎样从一个无名小卒变身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大将的呢?你且听我细细道来。
史书上第一次出现“黄忠”这个名字是在初平三年,时年30余岁的黄忠效力于刘表,任职中郎将,与自己的侄儿刘磐一同驻守攸县。他打过一些仗,却总以兵败告终,眼看着常年的对手太史慈已经跨过自己展露名声,他却在奔腾的时光中步入中年,青春的岁月就此淹没于历史浩荡的烟海。
可黄忠真的就是一个不堪一击的酒囊饭袋吗?还真不见得。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眼光毒辣的他特地将黄忠任命为裨将军,为曹军继续驻守长沙。由此可见,黄忠应该是有什么过人之处。而他的“无名”有可能是历史记载的遗漏,又或是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导致的。
不过说到底,“裨将军”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没有太多能够展示黄忠打仗才华的机会。好在命运眷顾,没等多久黄忠便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建安十四年,刘备与孙权联军大败曹操收复荆州,黄忠随太守韩玄一同归降刘备,千里马终于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刘备没有因为黄忠年事已高而对他产生偏见,相反,他给了黄忠梦寐以求的、施展拳脚的机会。建安十八年,刘备与刘璋反目,携黄忠、魏延部队入蜀作战。老当益壮的黄忠一马当先,以骁勇之姿勇冠三军。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封作荡寇将军,从此登上驰骋沙场的光辉舞台。
建安二十四年,黄忠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在进击汉中定军山的战场上,黄忠跟随曹军名将夏侯渊至东魏鹿角,与四百余名精锐将士厮杀,最终一举斩落夏侯渊的头颅。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失去将领的曹军顿时军心大乱,溃不成军,以惨败告终。谁能想到大名鼎鼎的西征将军夏侯渊竟会败在老将黄忠的手下,这样出人意料的故事立即在世间流传开来。有道是“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黄忠由此名声大噪,威震一方。
凭借出色的表现,黄忠为自己赢得了“蜀国五虎上将”的席位,战力成谜。与其他四位名将相比,他或许会因老迈而显得战斗力不足,但见过他飒爽英姿的战士和主公刘备最清楚,黄忠乃实至名归。
黄忠逝世于建安二十五年,他传奇的一生也被搬到了《三国演义》中。在书中,他不但侠肝义胆、有勇有谋、武艺高强,还拥有百发百中的箭术,是无数读者心中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这是他壮志不老的最美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