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期,曹操的崛起离不开诸夏侯曹宗亲们的扶持,他们成为了曹操依赖的武将集团,其中的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战死后,曹操是批过他的,不过那是后话,在夏侯渊驻守关中,平定陇右的时候,曹操和说过,自己比不上夏侯渊,主要原因就是,夏侯渊平定陇右的功绩,为曹操集团打开了新的战略局面。
其实夏侯渊在建安十七年(212年)之前并未有太过重大的功绩,而建安十七年是个分界点,当时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后,短期内一统天下的可能是没有了,所以曹操把精力放在了内部,去巩固自己的权势,进一步架空削弱汉室的影响力,同时择机在东线扩张,压制孙权的北上势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曹操于建安十六年征讨反叛的马超韩遂等人,战事结束后,曹操东归,而夏侯渊就留在了关中,并逐渐成为曹氏集团在关中的统兵的最高武将。《三国志.夏侯渊传》十七年,太祖乃还鄴,以渊行护军将军,督硃灵、路招等屯长安。这也开启了夏侯渊平定陇右之路,可以说他纵横陇右各地,先后击败马超、韩遂、兴国氐王阿贵、百项氐王杨千万以及宋建等陇右地方势力,依靠的就是快准狠的战术,这也是他战法的特点,“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陇右之地成为了夏侯渊表现的舞台。
“擅自调兵”击退马超。马超在渭水之战战败后,局势就一落千丈了,建安十九年(214年)杨阜、姜叙、赵衢、尹奉等人谋反叛马超,马超妻儿被杀,自己只能难逃到汉中,投奔张鲁,但是马超不能接受失败,所以从鲁肃手里借到兵力,再度北上围攻姜叙,意图重新在陇右获取立足之地。张鲁肯定是支持的,马超在陇右的影响力是有的,张鲁想要扩张的话,正好可以借助马超之力,而此时马超围困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四十里)的姜叙,姜叙向夏侯渊求救,按照当时的军事布置来说,夏侯渊是无权出兵的。《三国志.夏侯渊传》叙等急求救,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度。渊曰:「公在鄴,反覆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攻急也。」遂行。毕竟马超没有进犯关中,原本曹操让夏侯渊留守关中的目的不是为了向西扩张,而是稳定关中,给予曹氏集团西线的安全。
翻看历史记载可以看到,曹操在那段时间,主要兵力都集中于东线。《三国志.武帝纪》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诏书并十四州,复为九州。夏四月,至鄴。(十九年)秋七月,公征孙权。夏侯渊从建安十七年驻守关中,一直到建安十九年彻底平定陇右,这期间曹操两次大规模南下征讨孙权,可见曹操集团的进攻重心不在关中,而在江淮,所以说曹操让夏侯渊驻守关中,目的就是遏制马超、韩遂这些在凉州有影响力的人,不要生事就可以。
所以说对于马超围攻姜叙的事情,他可以不去理会,坐等双方死磕,毕竟不止有姜叙和马超是死对头,所以在姜叙求援信到了,将领大多认为应该和告知曹操,再做定夺,是夏侯渊力排众议,即刻出兵救援姜叙的。《三国志.夏侯渊传》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已降。正是由于夏侯渊出兵快,马超是不战而走的,不过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马超是败走的,这个我们在这里就不错讨论了,总的来说,此次之后,马超就再也没有北上征讨的机会了。
而此时夏侯渊并未在马超败走后撤兵,而是直接北山去攻打韩遂。《三国志.夏侯渊传》韩遂在显亲,渊欲袭取之,遂走。夏侯渊如此决策可谓是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因为本来夏侯渊率军是征讨马超的,结果他反手去打韩遂,韩遂自然是没有防备的,同时也能说明,即便当时张郃所率的先锋军和麻马超交战了,战事也并不焦灼,夏侯渊所部并未遭遇太大损失,所以他才有能不作休整直接征讨韩遂。韩遂自然蒙圈了,直接弃守显亲(今甘肃秦安县西北三十里叶堡乡金城里),撤到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陇城乡),一来是避夏侯渊的兵锋,同时也是和兴国(今甘肃秦安县东北)的氐王阿贵、百项氐王杨千万相互依靠,成掎角之势,让夏侯渊难以进攻,这样的话,还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可以说韩遂的想法是对的,在夏侯渊率军抵达略阳城二十多里的时候,部将对于是先打略阳还是先打兴国产生了歧义,因为两种方案都有危险。摆明了这个时候,略阳和兴国双方是会相互驰援的,也就是说,无论夏侯渊攻打哪座城池,另一个城池的军队都是偷袭陷入攻城战的夏侯渊所部,腹背受敌的局面是避免不了的,要么就不打撤军。不过夏侯渊还是抓住了韩遂的一个弱点。《三国志.夏侯渊传》渊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长离诸羌多在遂军,必归救其家。长离在今天的甘肃东南渭水支流胡芦河一带,这是韩遂将士的老家,所以说夏侯渊是打算攻打长离,引诱韩遂军出战,毕竟韩遂可以冷静理智,但是他的士卒做不到啊,眼瞅着夏侯渊去打老家了,还不出战吗?
而且夏侯渊为了起到奇袭的效果,是没有带辎重部队的,他派遣一将领看好辎重,个人猜测应该是去了显亲城,只带着轻装步骑,奇袭长离,取到了预想的战果,而夏侯渊也不怕韩遂带兵去洗劫自己的后勤部队,毕竟韩遂的士卒没有那个心思,即便这是正确的战术,打仗就是打后勤嘛,夏侯渊再厉害,部队没吃的,那也是几天就容易垮掉的。不管怎么说夏侯渊得手了,韩遂不得不出战,而且还脱离了兴国能够给予驰援范围,最终夏侯渊在野战中大败兵力优势的韩遂,并且趁势攻破略阳和兴国。
在兴国经历休整以后,夏侯渊还没有停止进攻的脚步,而是趁机攻打了在枹罕(今甘肃临夏县东南双城堡大夏河北岸)的宋建,他可是陇右地区的一个“刺头”了,在东汉末期,自称河首平汉王,设立百官,割据30余年,朝廷多次征讨都没有结果。所以这一次,夏侯渊有是玩了一手奇袭作战,就是以快打慢,他从兴国出兵,快速合围枹罕,要知道两地的直线距离要200多公里,实际行军距离要更多,可是夏侯渊在合围枹罕后,也就一个月的时间便击败了号称拥有精兵数万的宋建,可见宋建是却是防备的,不然话,提前布置,准备足够的粮草,就算困守,一个月,夏侯渊也啃不下来宋建这块硬骨头。
在宋建比灭后,夏侯渊又派张郃等人率兵平定河关,渡河深入小湟中,河西诸羌部全部投降,至此陇右地区基本平定,因此曹操夸赞过夏侯渊,“吾与尔不如也”,曹操说自己比不上夏侯渊。其实主要的还是曹操想不到夏侯渊能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彻底平定陇右,大大超出了曹操的预期,毕竟按照计划,曹操是想在东线,和孙权的战事中打开突破口的,可是随着曹军水战能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暴露,曹操击败孙权的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了。
而恰恰是这个时候,夏侯渊平定了陇右,让关中之地更加稳固,可以成为进取汉中的跳板,可以说如果陇右不稳,曹操是没有胆量进攻汉中的,因为那意味着自己的后路随时可以被切断。夏侯渊平定陇右也是给曹氏集团打开了一个新的战略局面,那就是从西线扩张,相对于征讨孙权,打刘备更容易一下,毕竟建安十九年,刘备才刚刚入主益州,益州局势并不平稳,所以说曹操转换了主攻方向,开始大举攻取汉中,为进攻益州做准备。参考资料《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夏侯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