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手下猛将如云,在东吴的猛将中,除了周瑜,凌统,吕蒙等江东子弟外,还有一员猛将却不是江东人,是后来投靠了孙权。而且这员猛将年轻时是江洋大盗,在故乡烧杀抢掠,让百姓闻声色变,这个人就是甘宁甘兴霸。那么甘宁为什么要不远千里从重庆跑到江苏来投靠孙权?为什么他作为江洋大盗出身,却得到孙权的重用呢?
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记载的甘宁投奔孙权的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甘宁是巴郡人,也就是现在的重庆人。
甘宁小的时候不爱读书,反而喜欢舞枪弄棒,有一把力气,所以就结交了一群社会上的混混,他们经常成群结队,携弓带箭,头插鸟羽,身佩铃铛,四处游来荡去。当时杀人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以“锦帆贼”称呼他们。在现在看来,就是一群不良少年组成了个黑社会组织,甘宁作为这个组织的老大,很享受这种呼来喝去的感觉。
但甘宁虽然性格残暴,嗜杀戮,但他本性还是有善良成分。虽然经常劫掠,但他还是秉承劫富济贫的原则。而且他很讲义气,地方官员或那些跟他相与交往之人,如果隆重地接待,甘宁便倾心相交,可以为他赴汤蹈火;如果礼节不隆,甘宁便放纵手下抢掠对方资财,甚至贼害官长吏员。
但天天过这种杀人劫掠的事情,被官府所通缉,总是会让人身心疲倦,于是甘宁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开始攻读诸子百家的书籍,明白作为大丈夫,当建功立业以名垂青史,而不是一辈子当个盗贼。于是甘宁就开始决定走仕途,进入政府。
于是甘宁跑到了蜀郡去做了上计,类似于现在政府里面办公室掌管考核的办事员,后来也慢慢做大了郡丞,相当于太守的副官僚,或者说是政府的秘书长这类角色。
但这时蜀郡的太守刘焉病亡,刘焉的儿子刘璋接替其父亲的权力。但这时蜀地沈弥、娄发等人起兵反叛刘璋,甘宁也参与其中,但叛乱很快被赵韪击败,于是甘宁率领手下八百多人沿长江东出,跑到了荆州,投奔了刘表。
但我们知道刘表谨小慎微,虽然具有荆州,但没有太大的抱负,所以对于武力不是很重视,甘宁感觉跟着刘表没有前途,这时他听说东吴的孙权正在招揽英雄,就想带着手下去投奔孙权。但他们到了江夏,也就是现在武汉的汉口的时候,刘表的手下黄祖驻军在江夏,他们无法通行,于是甘宁就依附了黄祖。
对于甘宁,黄祖不够重视,把他当常人一般看待。后来孙权领兵攻江夏,黄祖大败,甘宁为黄祖殿后,当时孙权的大将凌操紧追不舍,在黄祖非常危险之际,甘宁一箭射死了凌操,救了黄祖一命。但事后黄祖却丝毫没有表达对甘宁的感谢,还同往常一样对待甘宁,让甘宁非常不满。
于是甘宁就想离开黄祖,在苏飞的帮助下,甘宁才离开江夏,辗转来到东吴。
东吴的吕蒙和周瑜等人都听说过甘宁的大名,所以一致向孙权推荐甘宁,而孙权也非常器重甘宁,把他和一些东吴的老臣一般对待。这让甘宁很感动。因为他对于荆州刘表比较熟悉,所以就建议孙权东吴可以向西扩张,夺取荆州,之后就可以谋取巴蜀。而黄祖年老昏聩,可以作为东吴向西扩张的突破口,只要占领江夏,就夺取了荆州的东大门。
甘宁这个意见和鲁肃的意见相同,很对孙权的胃口,而当时江东的张昭却对甘宁很不满,表达了反对的意见。而孙权竟然不顾张昭的面子,当面肯定了甘宁的意见,甘宁更加感动。
不久孙权再次征伐江夏,在吕蒙,甘宁,凌统和董袭等人的配合下,孙权的东吴大军大破黄祖的水师,黄祖在突围中被杀。由于黄祖与孙权有杀父之仇,所以孙权才会支持甘宁攻打黄祖,而江夏 城破后,孙权对江夏展开了屠城。
东吴大军攻破江夏后,孙权做了两个盒子用来装黄祖和苏飞的首级。因为苏飞曾有恩于甘宁,所以甘宁宁愿用自己人头为苏飞担保,求孙权饶苏飞一命,体现了甘宁虽然嗜杀戮,但是也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
由甘宁的成长及投奔孙权的经历来看,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着多种的可能性,年轻时甘宁虽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是当他20多岁,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之后,就能脚踏实地的从小吏开始做起,最终做到了东吴的名将,名垂青史。所以一个人如果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而即使年轻时候走过弯路,但只要有了清晰的目标,也一定能痛改前非,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