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魏为什么要推出子立母死制度?

北魏为什么要推出子立母死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58 更新时间:2024/2/12 13:03:38

北魏有一项独特的就是“子立母死”制度。如果后宫女子所生的儿子被选为了下一任统治者,为了避免后宫女子凭借自己的地位把持朝政,那么继承人的母亲必须被赐死。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制度确实是将太后干预朝政的隐患给扼杀了,但是却也给北魏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引发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北魏建立时,人们的思想还受到母权社会时期的影响,加上人的本性就是对于母亲有一种依赖,所以北魏都是比较注重孝的,在加上继任的统治者都是出自于皇室,皇室的子孙很难享受到父爱,从他们出生开始,更多的还是获得的自己母亲的爱,所以他们对于母亲的感情都十分的深厚。

拓跋珪在制定“子立母死”制度的之后,第一位受到这项制度迫害的就是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当时拓跋珪选择继承人时,他选择了拓跋嗣,根据魏收在《魏书·道武七王列传》中记载,拓跋珪曾告诉拓跋嗣:“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但是对于拓跋嗣来说,他对于母亲的感情十分深厚,他不愿意因为自己成为统治者而让母亲被赐死,所以后来拓跋嗣就偷偷地逃跑了。在最高统治者权力和利益的巨大诱惑之下,拓跋嗣都选择挽救自己的母亲而不选择统治者的位置,由此可见当时北魏皇室之中的亲情是更让他们所珍惜的。

拓跋嗣逃跑之后,拓跋珪就需要重新选择新的继承人,他选中了当时的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按照“子立母死”的制度,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同样需要被刺死。虽然在众多历史资料中的记载里,拓跋绍本人是一个十分阴险,并且喜欢强取豪夺的人,但是他对于他的母亲却是十分的敬重。在得知拓跋珪要杀掉自己的母亲的时候,拓跋绍为了救自己的母亲,救带领着自己的亲信偷偷的潜入宫中,将拓跋珪给杀害了,并且自己登上了皇位。

拓跋嗣在听到拓跋绍杀死拓跋珪并且自己登上皇位的消息之后,又与城中自己的亲信里应外合,合力发动了兵变,将拓跋绍打败,平定了拓跋绍的叛乱,拓跋嗣由此登上了皇位,也就是北魏历史上的魏明帝。“子立母死”制度的制定给拓跋珪自己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相信这是拓跋珪没有想到的。

拓跋珪去世的时候不过三十九岁,而他的次子拓跋绍死的时候才十六岁,由此可见,“子立母死”制度最先的受害者还是皇室的父子。众多年轻嫔妃因此丧命。

虽然拓跋珪被人因为“子立母死”制度而丧命,但是这项制度却一直在北魏实行,因此在北魏历史上,因为此想制度而丧命的后宫嫔妃众多,比如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母亲景穆皇后刘氏、世祖拓跋焘母亲明元密皇后杜氏、恭宗太武敬哀皇后贺氏等等,她们都是“子立母死”制度下的受害者。北魏历史上,只有到了统治末期时的最后一位太后得以幸免,但是此时的北魏也已经走到了历史最后的尽头。

北魏后期皇室子嗣严重减少。

在封建的男权社会时期,皇帝是可以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嫔妃之下还有众多的美人,她们年轻时可以凭借自己的美貌获得皇帝的宠爱,但是到了年老色衰的时候,所获得的荣华富贵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所谓的“母凭子贵”。所以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皇室子孙一般都很多。如果自己所生的儿子能够登上皇位,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太后,更是成为全天下地位最高的女子,所以我国古代社会中,后宫嫔妃之间进行斗争,除了争宠之外,更多的还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

但是在北魏时期指定下“子立母死”制度之后,北魏的皇室子孙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到了后期更是少得可怜。根据魏收在《魏书·皇后列传》中记载当时后宫嫔妃“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因为自己生的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那么自己不但不能够凭借儿子尊贵的地位享受荣华富贵,还会使得自己因此丧命。

所以当中后宫之中,许多的嫔妃都采取多种方法来避孕,很少主动的渴求生下皇子,这样就使得北魏的皇室血脉一度凋敝,“子立母死”制度下的弊端也充分地显现出来。统治者的乳母或保姆借机干预政治。

拓跋珪实行“子立母死”制度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成为皇太后之后的后宫女子干政,但是他的考虑并不全面,虽然当时的太后母族是最有势力的一方,但是后宫之中其它的女子同样也有很多母族势力强大的人,由于拓跋珪疏忽了对于其他后宫之人的管制,使得“子立母死”制度反而为后宫其它人除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从而为她们干预朝廷政治提供了条件。

文明皇后冯氏就是北魏时期凭借“子立母死”制度成功的将对手除掉,并且掌握国家统治大权的代表。冯氏本事汉人,后来入宫,被高宗选中,成为了贵人,后来因为获得了高宗深深的宠爱,被立为了皇后。高宗驾崩之后,她为了展现出自己的悲痛,还自己投身于火海之中,被人救下之后很久才苏醒。冯太后本人也是一个十分聪慧的人,她凭借自己的智慧谋略,平定了乙浑的叛乱,使得北魏的政局稳定下来,她也开始了第一次的垂帘听政。但是统治者的位置并不是容易的,冯氏本人虽然有才能,但是第一次听政时,还是因为经验不足,不久就下台了。

后来冯太后吸取前朝的窦氏等人的经验,亲自抚养当时被选中的下一任统治者拓跋宏,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孝文帝的母亲在“子立母死”制度下被杀害了,冯太后掌握政权的最大对手已经被除去,在孝文帝登基之后,她凭借抚养皇上的身份再次获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

冯太后垂帘听政掌握股价政权之后,对于国家的朝政都进行直接的干预,孝文帝的存在也成为了冯太后实行各项制度措施的一个傀儡。冯太后掌握北魏的朝政长达二十五之久,在她掌握政权期间,实行了多项的政治措施的改革,尤其是其实行的汉化政策,更是对于后来民族融合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冯太后在长期的参与朝廷的政治斗争中,深深地看到了“子立母死”制度对于自己掌握政权的重要作用,所以她不仅利用这项制度将继承者的母亲杀害,并且也将其母族一起的拔除,这样冯氏就能够牢牢地将北魏政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子立母死”制度不但没有发挥出拓跋珪想要避免大权的旁落到外戚手中的作用,反而更加的促进了后宫干预朝政,掌握政权的局面。

虽然拓跋珪在实行这一制度时,与当时国家稳定统治政权的社会实际需要相符合,但是“子立母死”制度却被后来其它人所利用,成为获得政权的新途径,这也是拓跋珪无法预知的事情。

标签: 北魏古代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中赵云与典韦二人的实力怎么样?谁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云,三国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三国武将排名第一当属吕布,第二是赵云,他们两个的排名是没有争议的,二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吕布虽然一生都在吃败仗,不过按照他的战绩来看,每次都是以少打多,而且对手也非等闲之

  • 明朝的藩王们为什么都争着抢着去墓地守陵?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明朝

    世人只看到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将开国功臣几乎赶尽杀绝,却未看到他对自己的亲儿子们也是同样的冷酷,为了政治稳固,他曾在明朝建立之初,就将自己的诸位儿子分封出去,没有他的旨令,不得随意进京。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他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朱标日后顺利继位,可惜朱标英年早逝

  • 说王莽是穿越的,他实施的哪些政策能证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莽,西汉

    王莽都实施过哪些现代化政策?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王莽是历史上难得的枭雄之一,更是新朝的开创者。在位15年的王莽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他一直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这也算是难得了。不过新朝始终没有逃过命运的安排,成为了历史上少数的短命王朝之一。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后没有留下子

  • 在唐朝,大诗人李白都有多少名人粉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白,唐朝

    大诗人李白的名人粉丝有哪些?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李白如果要建个QQ或微信群,姑且命名为“李白粉丝后援团”吧。好,下面我们先说说这个粉丝后援团的两个大“粉丝”吧。一个是玉真公主,一个是贺知章。玉真公主玉真公主,这是大唐第一姐啊!虽然贵为当朝皇帝之妹,却喜好诗文,乐曲,迷恋

  • 王忠嗣还活着的话,安史之乱就不会出现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忠嗣,唐朝

    王忠嗣还活着的话,安史之乱就不会出现?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唐朝日益衰落终至走向灭亡再也没能恢复元气,曾经管辖的西域也落入他手汉朝政权再也没能掌权。但在其中,却有一种论调,若是王忠嗣未死,安史之乱或许就不会爆发?王忠嗣是

  • 晋元帝司马睿:一朝登基为帝,却只能任人摆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司马睿,东晋

    司马睿,即晋元帝,东晋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曾孙,他的祖父琅琊王司马伷是司马懿庶子,司马睿父司马觐为司马伷长子,初拜冗从仆射,后袭爵琅邪王,平生碌碌,地位显赫。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同年司马衷即位,贾南风掌权,引起宗室

  • 历史上马皇后对明朝的贡献有多大?是什么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马皇后,明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都说帝王最是无情,可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过几对恩爱的“帝后CP”,他们之间没有掺杂太多的政治利益,而是纯粹的爱与欣赏,虽然并没有像小说中为了妻子力排众议,坚决不纳妾那般,但在当时的社会

  • 朱瞻基为什么会被称为蟋蟀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瞻基,明朝

    朱瞻基为什么会被称为蟋蟀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413年,明成祖朱棣御驾亲征蒙古。在朱棣的北伐大军中,有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这就是两年前被朱棣确定为皇太孙的朱瞻基。当年,朱瞻基出生时,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自己,还说了八个字:“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 朱祁镇差点亡国,为何还被称为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祁镇,明朝

    朱祁镇差点亡国,为何还被称为明君?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的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宣德十年,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年号正统。但因年纪尚小,在亲政之前都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张氏主持,并任用明朝著名的“三杨内阁”作为主政大臣。正统八年,16岁的明英正式

  • 陈友谅输给朱元璋的原因,刘伯温用两个字概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陈友谅,元朝

    陈友谅输给朱元璋的原因,刘伯温两个字概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百多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有被后世人景仰的明君圣主,也有遭人诟病的无道昏 君,当然,还有一些皇帝,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乃至于一直到今天,依然争议不断。其中最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