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振对明朝带来了什么影响?他真的导致了明朝由盛转衰吗?

王振对明朝带来了什么影响?他真的导致了明朝由盛转衰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577 更新时间:2024/2/19 14:57:14

王振是明朝初期宦官,也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深受明宣宗、明英宗的喜爱。历史上对王振的评价并不高,有人说他是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真的是这样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要说王振是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这个说法未免有些太过武断了。不过,王振在那场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当中,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明朝在那场战争当中,极有可能并不会输,甚至压根就没有那场战争。

要想说清楚这事,我们还得从王振这个人说起。

对于王振的早年生活,后世了解的其实并不算多。我们只知道,王振是河北蔚县人,早年多次参加科举,但屡试不第。不过王振倒也还有点学问,所以就做了私塾先生养家糊口。

要说科举不中这件事,历史上倒也比较常见。比如著名的范进同志,考了大半辈子才考中,而且考中之后还疯了。历史上考了一辈子,但却没有考上的读书人,其实比比皆是。

然而王振这个人,比较极端。

其他人考不上,虽然觉得遗憾,但遗憾过去之后,日子还得照常过。而王振考不上之后,觉得考试这条路好像不太适合自己,所以一狠心直接把自己阉了,走上了宦官那条路。

不得不说,王振真是个狠人。

自我净身之后,王振顺利入宫。此时正是朱棣在位期间,朱棣在位的时候,对宦官管理比较严,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振在宫里混得也比较一般。

直到几年之后。

几年之后,朱棣死了。

朱棣死了之后,由他的长子朱高炽登基为帝,史称明仁宗。然而朱高炽运气比较差,仅仅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之后,就驾崩了。朱高炽驾崩之后,他的长子朱瞻基又登基为帝,史称明宣宗。

到了朱瞻基的时代,王振的好日子来了。

朱瞻基登基之后,对于王振这个人倒是有些欣赏。不过,朱瞻基欣赏王振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王振长得帅,而是因为王振有学问。

要知道,明朝初期那会儿,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不会进宫去做太监。所以当太监的人,基本都没什么文化。而王振这个人,在读书人当中学问可能不太够用,但在太监这个群体里,那绝对算是高知份子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振被朱瞻基看中,屡次提拔。两年之后,朱瞻基的嫡长子朱祁镇出生后,王振就被派到了朱祁镇那边,做朱祁镇的贴身太监。

朱瞻基当时这样决定,估计也是想给自己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算是身边的太监,都得有点文化。但朱瞻基大概打死都想不到,他的这个决定,后来给明朝带来了多大的祸患。

朱瞻基同样寿命不长,在位十年之后,就去世了。朱瞻基去世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就成了明朝新的皇帝。

九岁的孩子,懂什么啊?别说处理朝政了,估计连字都认不全。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朝政基本上是由太皇太后张氏负责。张氏虽是女子,但当年也是朱高炽的发妻,跟着朱高炽一起经历过靖难之役,能力倒是不差。再加上朱瞻基临死之前,留下了几个可靠的大臣。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明朝大体上还算安稳。

而在这几年当中,王振依然做朱祁镇的贴身太监,陪着朱祁镇长大。对于这位从小陪自己长大的王太监,朱祁镇也比较信任。而且王振比较有学问,所以有时候在学业上有了问题,朱祁镇也会问王振。

这就给朱祁镇造成了一种心理暗示。

自己身边这个王太监,是很牛的,是可以询问很多问题的。

几年之后,张皇后死了,而且朱祁镇也逐渐长大了。所以,从这时开始,朱祁镇就开始掌握了朝堂的大权。朱祁镇掌权之后,对于自己信赖的王太监,自然要大加重用,直接就提拔王振做了司礼监掌印太监。

简单来说,就是宫里权力最大的太监。主要工作就是替皇帝盖章。盖章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其实从古到今都是权力极大的。朱祁镇让王振坐这个位置,自然也是想着能在关键位置上换上自己的人,有利于自己掌握权力。王振掌权之后,倒也没有辜负朱祁镇的期望,帮他一起打压文官集团,彻底掌握了大权。

再之后,随着当年朱瞻基留下的那几个大臣也相继去世和退休,朝堂之上,文官集团势力进一步缩小。于是,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就越来越强。当时甚至还有一部分朝臣,为了巴结王振,直接认王振做了干爹。

不过,就算这样,朱祁镇对王振依然十分信任,而且在朝政上也十分倚重王振。遇到难以处理的朝政,就会主动去询问王振。

但是,此时的朱祁镇,忘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以前他小的时候,问的那些问题,都是较为浅显的学问。以王振的读书经验,自然能轻松回答。但现在,当他的问题变成这些朝政难题的时候,以王振那点本事,还能给出正确答案吗?

正是这个习惯,给后来的土木堡事变,埋下了伏笔。

公元1449年,瓦剌派人来北京进贡。按照当时的规矩,明朝得回馈给瓦剌一部分赏赐,而且要比瓦剌人带来的东西更多,以示恩典。然而在瓦剌人来了之后,王振觉得这个价格有点不合理,所以拒绝按照瓦剌人开出的价格进行赏赐,而且在瓦剌人开出的价格上面,直接砍去了五分之四。

这下子,问题大了。

瓦剌之前已经修养生息很久,实力提升很快,正想挑衅一下明朝。所以这次朝贡之后,瓦剌以明朝对自己不公为名,派兵骚扰明朝边境。

像这种贸易问题,历史上其实很常见。别说是明朝,就是现代的国与国之间,也经常会产生贸易摩擦,这很正常。然而当瓦剌出兵之后,王振不愿意了。王振觉得,瓦剌这样做实在太过分,所以就劝说朱祁镇,直接御驾亲征,去打服瓦剌。

客观来说,王振的这个想法,应该算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同样的问题,如果拿到明成祖朱棣那会儿,的确可以这么干。因为朱棣本人就会打仗,而且那会儿明朝军事实力也比较强,打谁都比较容易。

但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的情况是,朱祁镇这个少年皇帝,从小在宫中长大,对打仗根本一窍不通。而王振这个狗头军师,同样也是吹得厉害,但本事不咋地。不过,王振对此并不在乎,他只是单纯地认为,明朝当时纸面上的军力,足以碾压瓦剌人好几个来回,所以根本没什么好怕的。

于是,在王振的怂恿之下,朱祁镇出兵了。

而且是带了二十万精锐大军。

这二十万精锐,几乎是当时明朝的全部精锐军队了。相比之下,瓦剌那边的主力军队,也就只有几万人而已。在装备武器方面,更是比明军差了不知道多少条街。

瓦剌人本来也没想和明军硬打,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给明朝造成一些压力,然后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估计瓦剌人当时发现明军大军北上的时候,心里也有点慌慌的。要知道,此时的明朝,距离朱棣去世才不过二十多年。永乐年间留下的老底子都还在,军队也还算强。如果换上一个会打仗的将领,带着这支大军,估计能碾压瓦剌人好几个来回了。

然而这次,指挥大军的,是压根不懂军事的朱祁镇,以及狗头军师王振。

明朝大军北上之后,压根没找到瓦剌的主力军队。在边境耀武扬威一番之后,明军因为补给不足,便开始准备撤退。然而就在撤退的过程中,王振又出幺蛾子了。王振觉得,自己好歹也带了二十万大军,要是不回家乡转一圈,那就太遗憾了。所以,王振直接修改了行军路线,搞得明军内部的指挥都开始出问题了。

在王振一番瞎指挥下,一直游走在旁边的瓦剌主力,看出问题了。

瓦剌人发现,眼前的明朝军队,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

要不,试着打一下?

最终,瓦剌人在土木堡地区,围住了明军。以几万人的兵力,围住了明军的二十万精锐。土木堡地势较高,没有水源。二十万大军渴了两天之后,再无战斗力。被瓦剌人抓住机会后,一战即溃。

二十万明朝精锐,自此尽丧。朱棣当年留下的那些老底子,这一战被彻底打光了。就连朱祁镇这个皇帝本人,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至于王振本人,倒也算是恶有恶报,死在了乱军当中。

土木堡事变后,瓦剌人继续南下,兵临北京城下。好在当时明朝国力依然很强,在经过一番战斗之后,靠着北京的城高墙厚,打跑了瓦剌人。不过经此一战后,朱棣留下的精锐,基本上就被打光了。而且明朝早期留下的那种战无不胜的印象,也被彻底打破。自此之后,明朝的势力范围,只能收缩到长城以南,再无力进攻草原。

总得来说,王振的存在,确实是给明朝带来了很多问题。不过要说王振单凭一己之力,便让明朝彻底由盛转衰,那也太抬举王振了。明朝自此之后,由盛转衰的真实原因,其实还是土地兼并,以及各种制度开始陆续出现问题。至于土木堡事变,只能说是加快明朝衰败的一场重要战争。

标签: 王振明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刘娥身穿龙袍却至死没有称帝,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娥,宋朝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一直是男尊女卑,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一些女强人,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那一时期的强人,甚至成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举例来说,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就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了大汉王朝十六年。在她之后,唐高宗

  • 李渊大权旁落后 李渊为什么光顾在后宫中生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李渊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渊退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李世民逼宫渊大权旁落,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渊为什么光顾生孩子?李渊此举有什么目的?对于李渊这个大唐一把手来说,大权旁落的滋味是难受的。原来自己掌握大唐的财政大权,花钱没有预算,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原来大唐的组织大权也是自己一手掌握

  • 关羽死后蜀汉不是损失严重吗 刘备为什么还对自己的养子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关羽,蜀汉

    关羽死后蜀汉都已经损失严重了,刘备为什么还要杀养子刘封?刘备到底是怎么想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二百二十年,绝对是蜀汉的国殇之年。这一年,关羽失荆州,被害于吴。同年,五虎上将的另一位黄忠、刘备前期的首席军师法正去世。此外,刘备养子、蜀汉新生

  • 长平之战时,赵括为何突围不出?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括,战国

    长平之战,是几千年中国古代史上规模首屈一指的战役,是由春秋、战国五百年列国林立、割据混战,过渡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决定性战役。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爆发大规模战役,双方皆投入数十万部队,最终结局秦军大

  • 毛文龙的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袁崇焕为什么还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毛文龙,袁崇焕

    还不了解:毛文龙和袁崇焕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毛文龙功勋卓著却被袁崇焕处死,毛文龙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袁崇焕杀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猎人在打了鸟之后,就会将打鸟的工具工件冷藏起来,不再使用。人们想要捉

  • 孙承宗和孙传庭对明朝的贡献中 谁的功劳更大一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孙传庭,孙承宗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孙承宗和孙传庭,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孙承宗和孙传庭的贡献相比,两人谁的功劳更大?孙承宗和孙传庭都是明代末年卓越的军事将领,孙承宗为了抗清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临死前还带着族人一同抗清,以至于全家殉难。孙传庭是明代末年最后的希望,他带领秦军镇守潼关,诛杀闯

  • 朱佑樘只有一个皇后没有妃子 朱佑樘人生经历究竟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朱佑樘

    对明孝宗朱祐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帝后宫可以佳丽三千,朱佑樘身为皇帝为什么只有一个皇后,没有妃子?朱佑樘又是经历了什么事情?明孝宗皇帝朱祐樘在位期内清正廉明爱民,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楷模,惩处奸佞小人,重用政治重臣,以“孝”治天下,致使朝廷一片清明,老百姓国

  • 15岁宫女为雍正生子,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谦妃,清朝

    清朝历史上曾有一个15岁的宫女,为年过半百的雍正生下了皇子,她死后乾隆还为其停朝三天。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位女子就是谦妃刘氏,谦妃从小就是特别的漂亮,但是家中一直都是包衣身份,所以说没有办法参加选妃的选秀。而等到谦妃的父亲成为包衣统领之后,她才具备了内务府的选秀资格。等到

  • 探索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如何形容他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薛仁贵,唐朝

    薛仁贵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影视剧中他也被描述成一个神人,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是怎样的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正史上真实的薛仁贵,其实也是十分厉害的人物,在战场上骁勇无比,屡建奇功。薛仁贵的一生,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大唐军神’!薛仁贵出生于公元

  • 刘备打仗一直输地盘却越来越大 刘备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蜀汉,刘备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备打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刘备打仗打输都是常态,刘备的地盘为什么越来越大?刘备到底用了什么手段?刘备“笼络人心”可是一把好手!帝王或者说成名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亲信、朋友特别多。刘备一个编草鞋的没有万贯金银,没有贵族特权,但就是这样也有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