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观音婢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历史上真正的大女主

观音婢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历史上真正的大女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464 更新时间:2024/1/17 7:24:38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观音婢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近些年市面上流行起来种种“大女主”的小说或者影视作品,所谓“大女主”就是以女主角为中心,主要表现其奋斗和爱情历程,最终成功的这样一种题材。“大女主”的生活年代也不尽相同,不论是上古时代还是历代王朝,又或者是近现代社会都能有让创作者大书特书的空间。

不过“大女主”题材井喷式出现也必然会有良莠不齐,许多作品仅仅是为了蹭热点而创作的,这样的“大女主”很少有人买账。不过这位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大女主”就不一样了,不光当时的人,甚至百年后、千年后人们依然传颂她的美名,她就是“千古贤后”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其名已不可考,只知道其小字为观音婢,

观音亦女身也,所以这个字的含义就是女观音菩萨。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家中对这个女儿的喜爱了。长孙氏出生于将门世家,从北魏至隋以来人才辈出,可谓是“门传钟鼎,家世山河”。她的父亲齐国公长孙晟更是天下皆知的名将,不但有着“一箭双雕”的美名,更是让突厥闻风丧胆的国之栋梁。

长孙晟对自己的小女儿十分疼爱,小小年纪便想着为她议亲。长孙家族中的长孙炽十分欣赏当时唐国公李渊的妻子窦氏,觉得她睿智贤明,教出来的子女必然不会差,于是就劝说长孙晟让小女儿和唐国公家结下姻亲。

定下婚约是件喜事,但好景不长不久后的大业五年(609)长孙晟去世了。家中的继承人长孙安业对弟弟妹妹毫不留情,将他们赶出家门。小小的长孙无忌和长孙氏突遭变故,都十分无助,好在他们的母亲是当朝大员高士廉的妹妹,也万幸高士廉非常乐意接纳这无家可归的一家人。他们安定了下来,并且受到了高士廉的厚待,避免了长期颠沛之苦。

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少时就是好友,有天高士廉见到李世民后立刻觉得这人气势非凡,他想起了长孙晟定下的那桩婚约,于是在长孙氏父丧期满后就开始极力促成此事。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有此意,两个孩子自然要服从的。在大业九年(613),年仅十三岁的长孙氏,便与同样年轻,只有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了,没人能想到他们未来会那样恩爱,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太平御览》还记录了他们婚后一件非常神奇的事。说是长孙氏婚后归宁,住在舅舅家中,有天晚上,高士廉的妾室张氏突然看见长孙氏的房外有一匹二丈高的大马,且鞍勒都在。张氏大惊,立刻将此事告知了高士廉,高士廉也觉得十分神奇,找人来算了一卦,算完后那人感叹:“女处尊位,履中居顺也。此女贵不可言。”这话不光高士廉听完后心中欢喜,周边知道的也是“咸敬异焉”。

此后长孙氏跟着李世民沉沉浮浮,一直做他坚强的后盾,用自己的能力为他斡旋。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她还常常出入后宫,就是为了减轻给李世民的压力。到了玄武门之变那天,她更是直接站了出来,鼓舞秦王军士气,《旧唐书》记载“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之后李世民登基,她也变成了长孙皇后母仪天下。长孙皇后喜欢读书,哪怕是梳妆打扮时也依然手不释卷,她渊博通达而又温柔贤惠,是太宗李世民的贤内助。李世民十分看重长孙皇后,甚至经常拿朝中大事来询问其意见,但长孙皇后公私分明,不会直接回答,而是沉默不言,问得多了便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如果李世民再坚持,那么长孙皇后就会彻底不予理睬,李世民贵为皇帝也无法让自己的妻子开口,往往也是十分无奈。

长孙皇后不干涉朝政不说,还一再劝阻太宗不要过于恩宠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这二人本是布衣之交,且长孙无忌不但是李世民的大舅哥,还是辅佐他登基的元勋,于情于理都和旁人不一样。李世民几度想任命其为尚书右仆射,但长孙皇后坚决不允许,她说:“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但李世民没有听。于是皇后就去劝自己的哥哥,没办法李世民只得退而求其次,给了长孙无忌一个至高的虚职。长孙皇后这才满意。

所以可见,虽然长孙皇后不直接干涉朝政,但也会委婉的引经据典来劝谏,比如说在哥哥官职的问题上就用了汉朝吕、霍外戚专权的典故。她的委婉如同春风,既能解决问题,还不会令人感到不适,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朝服进谏”,就另辟蹊径化解了太宗对于魏征的怨气。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年仅36岁。李世民悲痛欲绝,在看见她的遗作时甚至悲叹:“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我岂不达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帝后之深情可见一斑。长孙皇后言行得体,进退有度,是真正的“大女主”,“千古贤后”的美称非她莫属。

标签: 观音婢唐朝

更多文章

  • 为了解决同姓诸侯王这个隐患,刘邦是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邦,汉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刘邦的文章。西汉建立后,刘邦迫于历史的惯性而不得不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分封并行”的别扭制度,分封了一批异姓诸侯王。刘邦当了皇帝后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在去世前基本消灭了异姓诸侯王。但在消灭异姓诸侯王之后,刘邦又在地方上分封了很多同姓诸侯王。然而同姓诸侯王对中央集权和

  • 秦庄襄王只做了三年君主,为何说他为秦国的贡献不容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庄襄王,秦国

    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超过四百位皇帝。若是再算上先秦时期的各国君主,这一数量就会增长许多。虽然君主很多,但历史留给他们的笔墨实在不是很多,总有被后人忽视的嫌疑,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就来说说其中的秦庄襄王。一、 传说中秦始皇的生父于很多人来说,“秦庄襄王”这个名字其实是陌生的。但“秦始皇”这个

  • 关羽兵败之后 诸葛亮为什么建议刘备杀刘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关羽,刘封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封被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兵所害,是很多人心里的痛。一代武圣从此殒落,刘皇叔手足情深的弟兄。从桃园三结义到刘皇叔创建蜀国,一路上争霸战场,立过了赫赫战功。就连谋士诸葛亮都对他钦佩不己,殊不知在关羽去世后,诸葛亮却并不是劝刘皇叔为关羽复

  • 汉献帝如果不禅让出皇位的话 曹丕篡汉时汉献帝会被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汉献帝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献帝退位,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差不多就已经时光杆司令了,再加上衣带诏事件后,汉献帝就已经时彻底的光杆。曹操传位给后,无论汉献帝要不要,灭亡的结局也改变不了。汉献帝能做事情,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汉献帝不让位的话,曹丕会不会杀他呢在早期社会,诛

  • 一生只打了一次胜仗的百里视,揭秘其生平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百里视,春秋

    自古以来就有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在高山流水上遇知音的俞伯牙以雄伟而庄重和汹涌澎湃的乐曲被钟子期以说话的方式表达出来,俞伯牙遇到知音钟子期心里高兴因为终于有一个人懂得他了。但钟子期后来去世了俞伯牙伤心欲绝把琴摔坏,俞伯牙发誓今生不再弹琴,这是高山流水中俞伯牙遇知音的故事,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没有人懂

  • 李重润备受宠爱为何会被处死?他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重润,唐朝

    懿德太子名为李重润,一出生便拥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以及衣食无忧的生活,本名重照,因避武后讳改命。唐高宗李治嫡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母韦皇后。开耀二年(682年)正月,李重润在东宫殿内出生。身为唐中宗和皇后的唯一嫡子,永淳元年(682年)二月,李重润在唐高祖李治尚在人世时被立为为“皇太孙”。在李重润满月

  • 刘邦和李耳原本是相交莫逆 两人最后为何分道扬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邦,李耳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邦和李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都知道刘邦在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小混混,不仅仅没有任何实在的事业,同样也没有什么地位可言。甚至一直到了30多岁,还是处于当时社会的底层。而此时的李耳呢作为在反抗秦国暴虐统治的过程中,重新建立赵国的人,被人们称之为赵王。他们两个人不

  • 如果落凤坡死的人是诸葛亮 庞统能打赢司马懿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庞统,诸葛亮,司马懿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庞统和诸葛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蜀汉人才凋零,几乎全凭丞相诸葛亮一人支撑。他一生六次北伐,均无功而返,最后活生生累死在五丈原,让后代许多英雄扼腕。就连杜甫都在诗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自己对于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诸葛亮

  • 在三国那个将星闪耀的时代,文鸯如何成了被低估的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文鸯,三国

    三国后期其实也涌出了大量人才,只不过在三国演义里前期的基奠者光芒太过耀眼所以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到他们。今天就来讲讲其中一位被低估的武将文鸯。要说文鸯的成就可能不低于关羽,光是把司马师吓死就已经可以名垂青史了,而且文鸯也算是用勇有谋的人才,虽然晚年的结局惨了一点,但是战功还是显赫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

  • 参加玄武门之变的十位大臣,最后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唐朝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帝王之一,他一生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与此同时李世民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多次带领部队击溃外敌,他在诗中写道“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虽说李世民对于唐王朝有大功劳,但是最终李渊并未将他立为太子,反而按照传统选择了大哥李建成,这种选择让李世民极为愤怒,最后悍然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