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鄙视文人:让文人成为了“冤死鬼”

朱元璋鄙视文人:让文人成为了“冤死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676 更新时间:2024/1/16 15:50:28

朱元璋在取得帝位以后,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中书省,罢置丞相,政事归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集于皇帝一身。又相继制造胡惟庸蓝玉之狱,株引牵连,杀戮达五六万人,把和他共同打天下的功臣宿将诛杀殆尽,从而解除了武臣对皇权的威胁。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向文人开刀。明王朝刚刚建立,朱元璋又是从“贼”出身登上皇帝宝座的,因而一班前朝过来的文士还不愿和新朝合作,不肯出来做官。以致朱元璋下令把“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列入法律条文,加以惩处(见《明史刑法志》)。另一方面,朱元璋对已经出仕的文人,也并不放心,疑心这些人用文字对自己和朱明王朝进行讥讪诽谤,所以特别注意奏章的字里行间有无这类文字。

我们且看他用什么手段置人于死地。

网络配图

一、以附会字形加罪于人。当时有一位高僧,法名来复,朱元璋请他吃饭,来复谢恩诗称:“全盘苏合来殊域,玉婉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朱元璋见诗大怒,曰:“汝诗用‘殊’,谓我是歹朱耶!又谓‘无德颂陶唐’,欲以陶唐颂我,而未能也。何物奸僧,大胆如此!’遂斩之。”(《明朝小史》卷一)这位和尚虔诚地拍马屁,万没想到朱元璋用字形分解法来加罪于他,结果自己也身首异处。

又有一位中书舍人詹希原,字写得很漂亮。朱元璋命他书写太学“集贤门”门额,因“门”字右直微钩起,朱元璋就挑了眼,说道:“吾方欲招贤,原乃闭门,塞我贤路耶!”遂杀之(马朴《谈误》卷四)。“门”字右直挑钩,是规范书体,千古如此,怎么到了朱元璋那里就不能挑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自己所写的“门”字,也是“右直微钩起”(见吴晗先生《朱元璋传》卷首所附朱元璋的亲笔信书影)。如此,则朱元璋应自履其罪了。

二、用同音、方音曲解文义而加罪于人。明初名儒卢熊以印文篆书“兗”字类“兗”字,上书请改正。朱元璋看了大为恼火,说道:“秀才无理,便道我兗(滚)哩!”几被祸(《水东日记》卷四)。卢后仍坐累而死。

其他如浙江府学训导林元亮为海门卫作《增俸谢表》,内用“作则垂宪”被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万寿贺表》,内用“垂子孙而作则”被诛;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作《贺冬节表》,内用“仪则天下”被诛;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二司作《贺正旦表》,内用“建中作则”被诛。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贺正旦表》,内用“睿性生知”被诛;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州作《贺正旦表》,内用“圣德在秋”被诛。以上诸条,朱元璋用他所操的淮南方言,读“则”、“贼”同音,“作则”即“作贼”,这不是在骂他曾做过“红巾贼”么?“生知”被读作“僧知”,“圣德”被读为“僧得”,这不是揭他早年曾当过和尚的老底么?

网络配图

三、疑文字触犯皇权而罪人。苏州知府魏观,因在张士诚宫殿遗址上修建知府衙门,犯了皇权忌讳;高为魏观作《上梁文》,内有“龙盘虎踞”字样,被认为有不臣之嫌,魏观、高启均被腰斩(见《明史桂彦良传》)否则又成一血案。

朱元璋所加给表文作者的罪名,均无事实根据,是道道地地的冤案。表文的作者本来是颂扬朱明王朝强盛和朱元璋的圣明,且文词也都是一般常用的套语,并无反明思想和讥刺之意,这一点与后来的清代文字狱则大不相同。清代文字狱,无论牵连之广,杀戮之惨,均远远超出明初之文字狱。但就事实而言,清朝文字狱虽也有一些系附会而成的冤狱,但有不少案件所加的罪名却有一定事实缘由。文章的作者或不奉清朝正朔,或斥满人为夷狄,或语含讥刺等。写书或传布之人,不少是有强烈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的,因而形诸文字,表现了对异民族统治的反抗。明初的情形则不然。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汉族士大夫对元朝没有那么强烈的留恋故国之情,“以夏代夷”,在他们看来是顺天应人的,因而不存在像清初那样反清复明的民族情绪。明初的文士之所以不愿与朱明王朝合作,一则是耻仕二姓的思想在起作用。二则是一班士大夫还在观望,若贸然出仕,万一朱明王朝短命,则终身背上“以身事贼”的黑锅。三是明初用法严酷,许多当官的朝不虑夕,说不定哪一天就保不住脑袋,这也使不少文士逡巡却步。但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士大夫阶层与朱明王朝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还不至于对朱明王朝反抗、讥讽。

网络配图

朱元璋出身微贱,父祖辈均是佃户,他本人从小跟着父祖为人佣作,后来当了和尚,又参加了被称为“贼”的起义军。虽说后来登上皇帝宝座,但对自己“下九流”的出身和经历,总觉得不光彩,因而总怀疑别人揭他的短。在这种神经质式的疑心的驱使下,看到臣下的奏章表文,居然处处都在讥和尚、骂盗贼,处处在诅咒朱家王朝短命。这种自卑感的变态表现,则是朱元璋本人经常把“朕本淮右布衣”、“江右布衣”之类的话挂在嘴上,临死时还说:“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

标签: 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哭笑不得!这个人竟敢和乾隆皇帝争称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月,乾隆西巡五台山,返回京城时驻跸保定。早已退休解职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铨得到了这一消息,虚荣心作祟,想参加接驾盛典。可接驾的名单中没有他的份。这个尹嘉诠绞尽脑汁想要参加,思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道学家尹会一,自以为找到最高妙的理由,于是便草拟了两份奏折:一是请谥号;二是

  • 史上奢华的洗澡:慈禧太后究竟是怎么洗澡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慈禧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历史人物。对于慈禧太后,人们的说辞也是不尽相同,但对于她晚期的混乱的私生活还有奢侈的用度,都是不赞成的,就如慈禧太后的洗澡过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讲究的一位。据说史上奢华的洗澡非慈禧太后

  • 包青天威震匈奴活活吓死太子 却死在女人手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郅都

    郅都,西汉文景时期的酷吏,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人才,后人将他和战国时期的廉颇、赵奢这些名将并列在一起。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他比做后代的包青天。因为曾经太子就是被他活活吓死的。当然,说郅都不得不说两个人,一个就是被他吓死的当时的前太子刘荣,另一个就是最终把他害死的窦太后。网络配图郅都在汉朝的官衔是中尉,他

  • 朱棣为什么不顾朝臣反对 一定要迁都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棣

    明朝的朱棣在历史上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对于他的所作所为亦是令人感到疑惑。而明朝朱棣皇帝为什么迁都北京也是令人非常不解。接下来我一起来看看这迁都的其中真相是什么。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面昌平县境天寿山南麓,距首都北京约五十公里,陵域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环葬着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统称十三陵,是中国帝王陵

  • 兄弟少没积蓄:深度解析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自成

    得天下不能太速。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用了大概四年,朱元璋光种田就花了不止六年,李自成虽然创业早,但他在逃往商洛山时只有十八人,冲出商洛山进入河南,所部不过几千人,从他称顺王到进北京,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他东征最初目标也只是攻略山西,结果形势发展太快,明军大批的投降。他自己都没想到会这么容易打到北京,

  • 最早开始扫黄行动的明朝皇帝朱瞻基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皇帝朱瞻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在秦淮河畔设置了“国营妓院”,称大院,后称旧院。相传朱元璋还曾亲自为大院题写过对联。浮华世风妓院繁盛这些妓院遍布南京各通衢闹市,其名曰:来宾、重译、清江、石城、鹤鸣、醉仙、集贤、讴歌、鼓腹、轻烟、淡粉、梅妍、翠柳、南市、北市,内设官妓,供官僚士大夫猜拳行令、点歌赏舞。妓

  • 流氓皇帝刘邦:因为何事躲到俩寡妇家过夜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邦

    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前是个泼皮无赖小流氓,这是世人所公认的,有史可查。“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貰酒,醉卧”,喝烂酒,睡寡妇,私生子,打架斗殴,惹是生非。刘太公拿这个浪荡的儿子也没一点办法,只能作恨铁不成钢之叹。网络配图刘邦年轻时,专爱斗鸡走狗,狂嫖滥赌,以及替人打抱不平等事。老父亲刘太公每次劝说都

  • 三国才女蔡文姬:曹操都不敢亵渎的红颜知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

    或许我们印象里的曹操都一样,为人奸诈狡猾且生性多疑残忍,而历史上的曹操除了拥有这些固有的特质外,他还有着非常真诚无私的一面,那么曹操的无私真诚是面对谁才特有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曹操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既然要聊曹操的另一面,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女人,她就是汉朝有名的才女蔡文姬。网络配图蔡琰,字文姬,又

  • 一直难攻克的越南为啥被永乐皇帝轻而易举征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永乐

    自永乐五年(1407)正月,明军大破安南军于木丸江后,张辅等即遣人宣诏访求陈氏子孙。三月初十,莫邃等率一千二百名府县耆老禀称,陈氏子孙为黎氏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古中国之地,请复古郡县。四月十九日,明廷收到张辅的奏报,众臣一致建议朱棣接受安南人的“请求”,恢复对安南的统治。但朱棣对此表现十分谨慎,指

  • 最牛道士:三朝皇帝崇拜他 一句话挽救数十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在中国古代,信息闭塞,但却并不妨碍“超级偶像”的产生!如在南宋末年时期,有一位道士堪称史上最牛,他在当时拥有无数“粉丝”,而且这种崇拜已经超越国界,就连金国、宋朝、蒙古三朝皇帝都是他的“铁杆粉丝”,甚至成吉思汗也尊称他为“神仙”。此人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传奇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