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起死在何时?秦军败退之时秦王为何反而赐死白起?

白起死在何时?秦军败退之时秦王为何反而赐死白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468 更新时间:2024/2/20 2:53:05

白起死在何时?秦军败退之时秦王为何反而赐死白起?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史记》中的一些记载,粗看想不通,细细揣摩才发觉颇有道理,白起之死就是一例。

白起的死因,相信喜爱战国史的朋友都清楚。白起是战神,是名将,对于战争,他有自己的判断,什么战可以打赢,什么战打不赢,他计算的很准。

因此,对于秦昭王一些关于战争的决策,只要不切合实际,他就不听号令。个性太强,是他被赐死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主要原因呢?很难说。

以白起的性格,没有好下场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我读到关于白起之死的记载时,却对白起被赐死的时间节点感到颇为不解。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乘胜追击、拿下邯郸,但范睢怕白起功劳大影响自己,劝说秦昭王与赵国媾和。让赵国割让几座城池给秦国,就此作罢。

然而,赵国得到喘息后反悔了,不愿割让城池给秦国。秦国一怒之下,以王陵为将攻打邯郸,但久久没有拿下。白起病愈后,秦国想让白起替代王陵。但白起却认为打邯郸的时机已失,且长平之战秦军损失过半,国内空虚,还肯定有援军救赵,一定攻不下,所以不干。

无奈之下,秦国只好让王龁替代王陵,继续攻打邯郸,但攻了八九个月,仍是攻不下。这个时候,白起要保命,最起码应该继续称病,缄口不言。

但白起不知道发什么神经,居然说出“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种幸灾乐祸的话。秦昭王大怒,但还是给了白起机会,要强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还是称病不干。这时,白起的政敌应侯范睢表现出了大局为重的一面,主动去请白起,白起仍是如此。

前后三次他都不干,这下秦昭王真的怒了,把他贬为士兵,发配到阴密去。

接下来,让我们看不懂的事情发生了:秦昭王在大怒之下,并没有杀白起,惩罚他的方式,只是贬官发配。然而三个月后,在秦军节节败退之际,秦昭王却反而赐死白起,理由是“白起不服,有余言”。

以白起的功绩,以白起在秦军中的地位,秦昭王在这个节骨眼上这样做,就不怕前方将士寒心吗?退一万步说,即便要杀白起,又何必急于一时?等仗打完了再清算他,也不迟啊!

秦昭王的做法,是不是很不符合正常的逻辑?

难道秦昭王只是耍性子、出怨气?抑或是他盛怒之下的意气之举?我认为,如果是其他君王,倒也有可能。但秦昭王是一个吃过苦、十分懂得隐忍的人,他十几岁就去燕国当质子,在异国备受冷落。当了秦王后,又对母亲宣太后以及舅舅魏冉隐忍了四十年。

因此,秦昭王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意气用事不是他的处世哲学。我认为,他先不杀白起、后又赐死白起,一定有他的考虑,有他的理由。

那么,他有什么考虑呢?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我通过查阅资料,综合白起之死的背景以及秦国此前十年的政局,可以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历史记载,白起的绝大多数功绩建立于在秦昭王13年至秦昭王44之间,而这段时间,正是魏冉权倾朝野的时候。魏冉对白起有知遇之恩,白起自然是魏冉的人。魏冉在秦昭王42年失势后,鉴于白起在军中的地位,秦昭王并没有马上动白起。在此后的两年,还曾派他攻打韩国。

但秦昭王44年后,由于魏冉的失势以及范睢的得势,白起开始靠边站,除长平之战外,几乎没有带过兵。即便是长平之战,秦国也是先以王龁为将,直到第三年,由于秦赵在长平僵持太久,不得已才中途用白起替换王龁。而攻打邯郸,也是在久攻不下之际,才想起白起。

也就是说,从秦昭王44年到50年这六年里,范睢得势之时,白起不仅受到冷落,秦军中的将领,也逐渐被替换。种种迹象表明,这段时间在军中崛起的王陵、王龁和王稽,都是范睢的人。6年的时间,范睢足以把白起原来在军中的亲信换一个遍,尤其是中上层的将领。至于底层士兵,他们很难接触最高将领,对白起的敬佩没有多深,当兵打仗主要是为了得到封赏,对于谁来当领导,他们并不在乎。

因此,秦昭王杀白起,不需要考虑他在军中地位的问题,不用担心寒了秦国将士的心。此时的秦国军中,大多数人都不关心白起死活。然而,不用顾及这一点,秦昭王就一定要杀白起吗?

我认为,这正是秦昭王厉害的地方!

白起不给秦昭王面子,不给范睢面子,秦昭王可以忍着不杀他。但此时军中的大多数将领是范睢的人,尤其是远征邯郸的军队,更是范睢的亲信。如果秦军可以顺利撤离邯郸,倒也可以不杀白起。但现在秦军被赵、魏、楚三国军队咬住,节节败退。如果不及时鼓舞士气,秦军有全面瓦解的可能,这是秦昭王绝对不想看到的。

怎么鼓舞士气呢?秦昭王除了坚决支持范睢,他还有别的选择吗?而此时坚决支持范睢的最好办法,就是把白起杀掉。杀掉了白起,范睢的人就不必担心打邯郸失败后被清算、被冷落,不用担心白起以及原来白起的部将取代他们,他们在邯郸城外也就有了拼死一搏的决心。从这个角度看,秦昭王此举,还真是大大鼓舞了秦军中上级军官的士气。这次秦军攻打邯郸虽然失败,但大多数军队最终总算是撤回来了。

不过,秦昭王没有想到的是,攻打邯郸的军队中,范睢的心腹郑安平还是带着2万秦军投降了赵国。两年后,秦将王稽也因为首鼠两端被正法。这两个人都是范睢用的人,按照秦国法律,用人不当是要担责的,范睢因此受到牵连被罢官,不过算是留住了一条小命。

从事后看,秦昭王不是神仙,他无法算到自己即便杀了白起,还是有人投降赵国。然而不管怎么说,在秦军节节败退、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杀白起是挽回损失、稳定军心的最有效办法。

秦昭王这样做,无非是弃车保帅,是无奈之下的权谋之举。我觉得,这就是秦昭王为什么先不杀白起,而在秦军节节败退之际,反而要杀白起的原因。至于有没有道理,欢迎大家讨论。

标签: 战国

更多文章

  • 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当了国君?谁的成就最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战国,齐桓公

    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当了国君?谁的成就最高?齐桓公有五个儿子先后在齐国担任国君,这在历史上也极为罕见。齐桓公带领齐国称霸,但他晚年却成了夺嫡的牺牲品,十分凄凉。这五位国君中,似乎也只有齐昭公的评价和受认可度比较高,齐昭公在位共20年时间,齐国还算稳固发展,对外也同晋国、宋国、鲁国、郑国等七国结为

  • 中国古代的名将这么多,为什么白起能被称为“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国,白起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战神白起的故事。古代有非常多的名将,很多人都是战功赫赫,在当时是极其厉害的人物,但是如果要从历史上所有的军事家里面,挑选出来一个最厉害的,你觉得这个人会是谁呢?有人觉得应该是白起,白起被人们称为战神,但是被称为战神的也不止有白起一个人,究竟白起算不算得上是军事

  • 武则天被赶到感业寺,剃发前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则天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随着李世民的离世,如同那些没有生育的嫔妃一样,此时的武媚娘,也落得了到感业寺出家的悲惨命运。然而与其它嫔妃不同的是,在她即将要被剃度前,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见惯了大场面的老尼姑,都吓得把剃刀拿不稳,差点扔在了地上,这究

  • 朱由校:16岁登基,一生都爱好做木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由校,明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朱由校。01、文盲皇帝在大家的固有印象当中,皇帝都应该是知书达理,能日理万机的那种。可是这位朱由校,却成为了后人口中的“文盲皇帝”。原因可能要从朱由校的爷爷追究了。明神宗朱翊钧在位的时候,只顾着寻欢作乐,并不关心皇太孙读书的问题,而朱由校的父亲,也就是朱常洛

  • 钱谦益满腹经纶,为什么顾炎武不愿意做他的学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顾炎武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顾炎武不愿意做钱谦益的学生?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这一天文坛领袖钱谦益非常兴奋,他两只手不断地搓着,手心里的热汗却在不住地流淌。到底是什么事儿能够让钱谦益这么紧张呢?原来是顾炎武的门生贴子即将送来了。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当时的文化界,那是公认的有学问。不过

  • 刘备称帝后,为什么不给关羽赵云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刘备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据史料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取得汉中之后,进位汉中王。刘备大封群臣,迁马超为左将军、假节;任命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此前为新亭侯),拜

  • 揭秘:尉迟恭是怎么从唐朝名将变成门神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尉迟恭,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尉迟恭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门神的来历,古代祀典里有五祀之说,所谓五祀:“门祀、户祀、井祀、灶祀、土地”五种,而其中的门祀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门神,而对于门神的敬奉我国历史由来已久,据记载,周代时候就有“祀门”一说,只是在当时还没有门神的称呼

  • 揭秘:董卓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董卓,三国

    董卓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之乱,朝廷暗弱,豪强并起。屠宰户出身的大将军何进在幕僚的怂恿下,发布了一道最愚蠢的命令:招董卓进京,讨伐十常侍,剪除阉党。董卓成长于东汉边陲重镇凉州,在与羌人的作战中崭露头角。又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在兵荒马乱的年月,

  • 叶名琛:清朝著名疆臣,最后饿死在印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叶名琛,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叶名琛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叶名琛可以说是清朝时期最出“洋相”的一个总督,他不止被外国人当猴子看,即使是现代人看了,也感觉他是一个怪物。清朝时期的一品大员,不是谁都能当的,叶名琛能够当上两广总督必然有着他的厉害之处,这里要说一下,清朝时期一共八位总督(不算清

  • 传说中的九尾狐嫁给了这两个人,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商朝,帝辛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两只九尾狐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因此当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时,人们便将自己的想法置于神灵之上,从而形成了神话传说。在神话传说中,他们将世界分为了好多个世界,其中便包括了妖界。妖界之中,九尾狐必定是我们所最为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