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废黜李承乾后,李恪为何没有成为太子?

唐太宗废黜李承乾后,李恪为何没有成为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774 更新时间:2024/1/7 8:46:19

大家好,说起唐太宗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李世民登基后,立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但最终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于是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失败后,被废黜太子之位,流放外地。

为了保全爱子,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这理由立李治为皇太子。

但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当初也曾想立李恪为太子,李恪善骑射,文武双全,贞观十七年,就曾被提名为二次立储人选,那么最终为何却没有当上太子,而被李治后者居上呢?

还是有一些缘由的,以下一更简单的分析,若有疏漏之处,还请补充!

我们都知道,古代封建继承制度一般都是立嫡,立长。

李世民的14个儿子,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是嫡出,都是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从立嫡的角度来说,这三人将来继承大统的机会都要比其他人大。

再从立长的角度来说,如果不出意外,长子李承乾定是未来的储君。这也就是为什么李承乾一出世,便被取名“承乾”,这个名字其实是很有深意的,承乾,承继皇位,掌控乾坤,意思就是未来的一国之主!

李世民一继位当上皇帝,便册封8岁的李承乾为太子,可见内心里还是和历朝历代一样,立嫡立长!

李世民嫡出的三个儿子,除了李治之外,其他二人是很受李世民宠爱的,有史料记载。

就拿李承乾来说,生病时,一向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请来了道士为儿子祈福,康复后,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这一点在《唐会要卷五十》里曾有详细记载:

贞观五年,太子承乾有疾,敕道士祈祷,得愈,遂立为西华观。诏以庆善宫为穆太后建慈德寺,为皇太子承乾建普光寺。

五年五月壬午,皇太子承乾疾笃,请降囚徒,许之。

后来李承乾成年,有腿疾,但不影响正常行走。李世民就曾表态:太子虽有足疾,并不影响走路,何况太子有子,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

这一点在《唐会要卷四》里有所记载: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哪怕后来李承乾因忌惮胞弟李泰,起兵逼宫,唐太宗都没有杀他,只是被判充军,但其他人却都被处死。要知道,这在自古帝王多无情的封建社会,谋反是杀头的大罪!

再说嫡次子李泰,李世民对他也是十分宠爱,比如唐律就曾注明,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深得李世民宠爱,李世民不舍他离京,特许“不之官”(意思是指不用去封地上任)。

受封的时候,李泰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高达22州,同时受封的李恪封地却只有8州,相差近3倍,可见这之间的差距!

后来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在上面我们提到过,李世民很是偏爱李泰,不仅特许“不之官”,还曾一度想让李泰搬进武德殿。

武德殿是什么地方?

武德殿是与当时的东宫相邻,魏征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不过最后遭到魏征的极力谏止,此事最终才不了了之。

《唐会要卷五》有记载:

贞观十六年四月,诏泰移居武德殿。泰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魏徵上疏谏曰:“陛下爱魏王,宜使知定分,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武德殿近储后焉,上陵下替,不可以训。

史书记载李泰“腰腹洪大”,就是膀大腰圆,肥胖,李世民不担心他身体健康,却担心他上朝站立时间太长会累,特许他可以乘轿。后来更是不管去哪游幸,都把李泰带在身边,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李泰。

史料记载,李世民对李泰的这种宠爱,让很多人都感慨到:“其宠异如此”。

那么从这几点来说,李恪离储君之位是遥不可及的,若不是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嫡次子李泰涉嫌谋嫡,李恪连被提名为立储人选的机会都没有。

虽然后来李治被册封太子,李世民有过犹豫,觉得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和自己很像。而李治生性软弱,担心将来治理不好国家,但最后却被长孙无忌据理反驳,说服了李世民。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李恪和李治换个身份,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是长孙无忌的外甥,那长孙无忌还会这样据理反对李恪为太子吗?当然不会!

所以立储之争时,长孙无忌支持外甥唐高宗,最终成为顾命大臣,权倾朝野,掌管朝政,这才是长孙无忌想要的!

还有补充的一点就是,李世民当时内心里也有一个疑虑:李恪不是长孙无忌的外甥,若将李恪立为储君,自己百年之后,难免会有一番生变,甚至再有一个“玄武门之变”,这也不好说。

所以干脆就立李治为储君,当然这一点,也是一更猜测的,是根据当时李世民立李治后稍有犹豫,与长孙无忌之间的对话猜测而来!

标签: 唐太宗唐朝

更多文章

  • 康熙晚年偏爱“江南女子”?历史上有何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康熙,清朝

    康熙五十年(1711年)抵京任宫廷画师的意大利籍传教士马国贤,在回忆录里有如下记载: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马国贤随同玄烨前往热河,在避暑山庄居住。一天,一位与他要好的太监告诉他,如果他想看一眼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活佛,可以乘这位活佛经过其住所时,从窗纸孔中窥视。然而马国贤搞错了方向,本应朝北面看,

  • 耿弇有哪些光辉事迹?《后汉书》中为何有他单独的列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耿弇,东汉

    说到耿弇这个人很多人都说了其实还是不算出名的,但是在《后汉书》中他却单独的列传了,那么有的人就不理解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耿弇(弇音演),字伯昭,祖籍巨鹿,其父耿况本在王莽朝廷担任上谷郡太守,耿弇家学渊源,从小文武双全,明经有权谋,年纪轻轻二十一岁,就精通《诗》、《礼》,善于骑射,喜好将帅之事。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徐庶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徐庶,三国

    为徐庶才能没有发挥而叹息当年,几位好朋友都是才智超人、胸怀志向的人才。徐庶、石韬虽然没有诸葛亮才能卓越,但也都是出类拔萃。公元221年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汉成为了最有实权的人,而反观,比徐庶晚一年多才加盟刘备的黄忠和魏延,也都成了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徐庶直到公元223年,他才被曹丕任命为右中郎将、御

  • 揭秘:历史上的袁天罡究竟有怎样的传奇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袁天罡,唐朝

    袁天罡,隋末唐初的道士,他精通风水学,天文学,相术。传说他能够预知未来,算无遗漏。只要观人面相便能推算此人未来的运势。他自诩才能胜过易学大师严军平,只可惜时代不同不能较量一番。他著有《九天玄女六壬课》、《五行相书》、《易镜玄要》等周易玄学书籍。算命算命、相师、阴阳先生将他与李淳风二人奉为祖师爷。民间

  • 司马懿熬死了曹家三代人才造反 司马懿到底在怕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懿,曹魏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司马懿造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三国志·魏书九》:“爽以支属,世蒙殊宠,亲受先帝握手遗诏,讬以天下,而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与晏、飏及当等谋图神器,范党同罪人,皆为大逆不道。”司马懿为何谋反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及曹芳离开洛阳,率大军发动政变,使得

  • 司马懿造反的时候无权无势 三千死士为什么还死心塌地跟随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懿,三千死士

    对司马懿和三千死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49年,隐忍多年的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之时,起兵政变并彻底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全部落入司马懿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但是司马懿究竟使用了什么手段让三千死士愿意为他效命的呢。那么在高平陵政变之

  • 李光弼与鱼朝恩有什么恩怨吗?李光弼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光弼,唐朝

    李光弼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打仗的时候,放一个太监在战场上,将会发生什么呢?唐肃宗就这样干过,他将自己宠幸的鱼朝恩放到了军营中,让这个宦官作为对抗安史之乱的总指挥,让将军李光弼处处听他的。一个将军、一个太监,两人在战场上发生了十分奇妙的化学反应。鱼朝恩最大

  • 皇太极将自己的亲姐姐凌迟,背后原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皇太极,清朝

    被皇太极处以凌迟极刑的,正是努尔哈赤的三女儿,哈达公主莽古济。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莽古济是努尔哈赤的三女儿,生母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任福晋富察·衮代,与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第十自德格类为一母所生,是皇太极的同父异母的姐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被努尔哈赤远嫁海西女

  • 历史上的醉打金枝:升平公主与郭暧的爱恨情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升平公主,唐朝

    升平公主,又称齐国昭懿公主,唐代宗次女,崔贵妃之女。唐朝的皇帝自唐明皇以后,其他皇帝没有在册立皇后,后宫权力基本上是由贵妃来掌控的。崔贵妃知书达理,深受唐代宗的宠爱和尊重,并相继生下了三个孩子:皇子李邈、李偲和次女升平公主。长子李邈因为英年早逝被追尊为昭靖太子,二子李偲被唐肃宗收为养子,所以身为次女

  • 高启的命运为何异常令人惋惜?仕途坎坷,诗名也未显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高启,明初

    说到高启,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自古文人多悲剧,位遇显达,百不二三,而怀才不遇,命途坎坷者,不在少数。不管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极其悲切,观民间疾苦,吟苦痛之词的杜甫;还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引吭高歌,悲而不伤,作高亢之语的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