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贞观之治:唐太宗为何不要大臣对他歌功颂德

贞观之治:唐太宗为何不要大臣对他歌功颂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151 更新时间:2024/2/15 20:50:24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多见的明君。其在位期间,头脑清醒,处事睿智,带领国家从战乱走向繁荣。故史称“贞观之治”。成功的“贞观之治”,是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总结的。唐高宗时期的史官吴兢,所撰写的《贞观政要》,就是这样一部总结“贞观之治”成功经验的著作。当然,这类总结乃至赞颂的著述,多为后世所作。然而,在唐太宗当政期间,是否也有人要为他树碑立传,著书立说呢?当然有!答案是肯定的。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著作佐郎邓世隆表请集上文章。”你看,中央负责宣传出版工作的邓世隆佐郎就上表请求结集发表皇帝的著作了。邓佐郎的上书,是在唐太宗当政的高峰期呈奉上去的。这个举动不算小,自然引起了朝野的一番议论。此时的唐太宗,坐江山己经十几年了,如果再加上打天下的时间,己经是有几十年革命经历的老革命了。为什么竟没有一位朝臣挑头出来说:陛下呀!你应该出一部《李世民文集》,让我们全体臣民能够学习您的光辉思想呵!其实,也不是没有挑头的,而是大家吃不准,这位皇帝对于出版宣传其个人在这段历史上突出作用的书,感不感兴趣?有没有出书的愿望?因此,大家都执一种谨慎的观望态度。毕竟,平白无故地上书,难免会背上巴结领导的嫌疑。在政治清明的初唐,是没有朝臣愿意背上这个嫌疑的。

网络配图

估计邓世隆书读得不少,可惜泥古不化,在揣摩皇帝的脾性方面,就做得不够那么精到了,他显然没有“百练化作绕指柔”的独到巴结功夫。当然,他的“表请集上文章”,究竟是为了巴结皇帝,以讨得最高领导的欢心?亦或是真心拥护“贞观之治”,想以出书的方式来流传后世?所有这一切,现如今都是无法考证的了。

但贞观十二年的李世民却是清醒和冷静的,是没有被“贞观之治”的成就冲昏头脑的。一般来讲,中国的明君在位的前十年,头脑还是清醒的,过了十年,就保不齐了。偏偏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虽然过了十年的清醒保险期,但他仍然是理智的。对太过于表现急切的巴结,太过于肉麻的吹捧,他显然是不会接受的。

还在十年前,也就是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就对侍臣们讲过:“‘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舜,而非、纣,然处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致覆亡也。’”(见《资治通鉴.唐纪八》)唐太宗在这里说得很明白,他看过《隋炀帝文集》,文章深奥广博,以文辞看,是古之圣贤尧帝和舜帝,而决非暴君夏桀王与商纣王,可他的行为与处事,为何与他的言论恰恰相反呢?魏征回答道:君王虽然圣明,但仍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有智慧的人愿意为您出谋献策,有勇力的人愿意为您竭尽全力。而隋炀帝自恃有才,骄傲矜持,刚愎自用,所以才会口诵尧、舜之言,身为桀、纣之行,自己却恍然不知,从而导致了国家的覆亡。

网络配图

听了魏征的回答后,唐太宗是这样总结的:“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关于皇帝出文集的问题,唐太宗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之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一》)太宗说的大意是:我的言论和命令,凡有益于百姓的,史册自会记录,历史自会书写,完全可以不朽于世;若言论和圣谕无益于江山百姓,就是编成文集,又有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发行于世,哪一个又拯救了国家的覆亡?为君王怕的是没有德政,做华丽的文章干什么?听了这番话,邓世隆关于为皇帝出书的上奏是什么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就在邓世隆上这份奏章的前六年,也就是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秘书少监虞世南就曾经呈奉上一部歌颂唐太宗功德的著作《圣德论》,可在李世民那里却碰了一个软钉子。谁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呢!但李世民却能实事求是地估量自己。他说:“卿论太高,朕何敢拟上古,但比近世差胜耳。然卿适睹其始,未知其终,若朕能慎终如始,则论当可传;如或不然,恐徒使后世笑卿也。”(见《资治通鉴.唐纪十》)唐太宗说的大意是:你的《圣德论》把我捧得太高了,怎能把我比拟成上古的圣君呢!但是,比起近世的赖蛋皇帝来,我还是要胜过他们许多的。但你看到的只是开始,我能不能一直好到最后,犹未可知。所以,他拒绝了老朋友虞少监的鼓吹。

网络配图

邓世隆想用出文集的手段来巴结上峰,讨好高层,对于一班昏君、庸君来讲,也许能奏效。但对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明君英主来讲,对于连《圣德论》都婉拒了的唐太宗来讲,这样的手段就不顶用了。由是,李世民大笔一挥:“遂不许!”只区区的三个字,便写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清醒!同时,也为后世的执政者敲了警钟。

标签: 唐太宗

更多文章

  • 李斯:一个受老鼠启发而终成为丞相的牛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斯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因为受到别人启发而成才的人不计其数,比如汉初大将军韩信和漂母的故事、唐朝诗仙李白和磨铁棒的老婆婆的故事等等,都让人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启发和激励,催人奋进。然而,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才,他的成功却不是受人的启发,而是受到了一个世人最不喜欢的动物——老鼠的启发,而最终走上权力的巅峰

  • 元世祖忽必烈的隐忧与两次征日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忽必烈

    1259年,蒙哥汗决心彻底解决南宋,忽必烈重获起用,负责指挥东路军,攻打鄂州。当双方正在激战时,从四川传来消息:蒙哥汗在钓鱼城战死。面对这 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忽必烈在几经犹豫后,决定从鄂州战场抽身。在与南宋权臣贾似道议和后,忽必烈率大军急速北上,开始了对蒙古大汗宝座的角逐。1260 年三月初,在部分

  • 鹬蚌争罢司马得利:成三国乱世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

    就在三国末期,蜀汉被灭后,天下就剩下曹魏和孙刘两家政权了。但是在这个战乱年代,半路杀出结束割据局面的竟然是司马氏!网络配图但纵观历史,司马氏的成功并不是靠着谋略与勇气,很大一部分还是运气帮了他。网络配图历史兴亡,兵家胜败的年代,曹氏家族和汉室家族却面临了人才断层,竟由毫无头脑的曹爽和刘禅执政,而武将

  • 诸葛亮为什么会活活累死?只因信错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

    明代著名大家李贽有副名垂千古的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是北宋名臣,“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便是他;而诸葛亮更是妇孺皆知。今天想聊的就是诸葛亮的谨慎,这也是导致他活活累死的重要因素。网络配图三国中,诸葛亮几乎是算无遗策。陈寿在《三国志》里写得很明确,诸葛亮精通用人之道,每个人都能人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抢儿子老婆的皇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楚平王

    说起抢走儿子老婆的帝王,大家马上会想到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本来是他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尽管后来白居易老先生在《长恨歌》中把这事加工成了一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甚至还将他们比喻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却依然掩饰不了其乱伦的本质。网络配图其实,抢儿子的老婆这种事,并不是唐玄宗的专利,而是早

  • 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患精神病变成残暴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皇帝

    中国几千的里的历史长河当中,封建王朝的统治时期,占据了大半的篇章。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王朝之所以出现更迭,就是因为历朝历代的帝王家族,传世后期机会出现只喜欢坐享其成,骄奢淫逸的后世子孙。这其中,最为奇葩的,北齐高洋帝算是排名靠前的。网络配图都知道最是无情帝王家,因此生在皇室,身为皇室宗亲,不仅是天下

  • 此人才是太平天国最厉害的 不是石达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太平天国,石达开

    1862年6月4日河南延津一片开阔地,兵部尚书胜保让他跪下。他不跪,并对胜保说:“你个胜小孩,在清妖的朝廷里是第一大误国的庸臣。而我在天朝是开国元勋,三次血洗湖北,九次杀进江南,把你打得屁滚尿流。我怎么能向你下跪?好不自重的东西!”随后胜保以荣华富贵来诱降,他大义凛然地说:“大丈夫死就死了,废什么话

  • 揭秘:雍正为什么喜欢性格直爽泼辣的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雍正

    泼辣有褒贬两个涵义,今日取褒义,即性格直爽、敢想敢做的那层意思。泼辣的女子是否惹人疼爱呢?看《甄嬛传》雍正喜欢过的三个人就知道了。第一位自然是华妃,不过用霸气来形容她更为合适。仪仗哥哥年羹尧的势力,华妃在宫中专宠多年,即使失意的时候,也只消用一根手指勾住皇上的腰带,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牵回了翊坤宫。网络

  • 一代美男韩子高传说是史上唯一的“男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男韩子

    陈文帝临死前画出的蓝图是:弟弟陈顼能像周公一样,辅佐柔弱的太子陈伯宗。他不知道这个弟弟会不会真心,还学刘备试探诸葛亮一样,也演了一出戏。可是他忘了一点,不是每个人都像诸葛亮那么高尚,花花世界的甲乙丙丁都挡不住权力的诱惑。陈顼除掉其他辅政大臣网络配图陈文帝在病重时,把弟弟召到面前,说:我打算把皇位传给

  • 揭西晋富豪石崇是怎样评价王昭君和亲之事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石崇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汉朝王昭君和亲远嫁匈奴,历来被认为是件极其悲惨的事。王昭君本人的想法具体如何已经不要紧,倒是透过后人对此事的解读,能看出历朝历代的婚姻观、地域观和审美观等。网络配图西晋首富石崇喜欢举行大型歌舞宴会,他自己还为这些娱乐演出谱曲写歌,其中有一首《王明君辞》就是歌唱王昭君的,因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