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79年,黄帝在山林打猎,遇见一名女子在采摘“白果”。
女子身上的蚕丝金彩衣,引起了黄帝的注意,拦住女子询问制衣方法,女子羞红了脸,答:“非丈夫,不传授。”
黄帝时期,人们的衣着十分简陋。有人把一片片树叶串连起来披在身上,有人把剥下来的兽皮,晾干后,往身上一裹,这就算是衣服了。也有人穿麻布衣服,硬且粗糙。
有一次,黄帝去始祖山打猎,看到一个女子在桑园养蚕,身上穿着一件蚕丝做成的金色彩衣。
黄帝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衣服,向前询问衣服是怎么做成的,结果,女子却说:“非丈夫,不传授”。
这名女子就是,发明种桑养蚕的嫘祖。那么,嫘祖是如何发明养蚕抽丝的呢?
有一次,嫘祖在林间采摘野果,发现一种晶莹剔透的白色果子。嫘祖垂涎欲滴,赶紧摘下来一颗,咬了一口,没咬动,又使劲嚼了嚼,居然嚼不烂。
嫘祖很好奇,“能不能用水煮烂它呢?”嫘祖边摘果子边想。
回到家,嫘祖把白果倒进锅里,加上水后,便架起火烧煮。
可是,烧了好一阵,捞起一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动。嫘祖以为浮在上面的咬不动,锅底下的可能煮烂了。
嫘祖用木棍去打捞下面的白果,谁知一捞两捞,一个也没有捞起。嫘族使劲用木棒搅了搅,往外一拉,发现木棍上缠着不少头发丝般的白线。
她抽呀、缠呀,没有多长时间,在锅里煮的白果全都变成细白丝线,闪闪发光看着挺招人喜欢。
她捞起一根,洁白透明的长丝线越拉越长,拉个没完。嫘祖又用一根短树枝将丝线绕了起来,绕成一团。
“咦,这是什么东西?”嫘祖更好奇了,她决定回到山林,把这个奇怪的东西弄明白。
天刚蒙蒙亮,嫘祖就跑到山上那棵树下,经过三天三夜的定点观察,终于发现“白果”原来不是树上结的果实,而是一种白花花的虫子,嘴里吐出的丝,绕织而成的。
她还发现,这种虫子只长在一种树上,吃树上绿油油的心形叶子,后来知道这种树叫桑树。
嫘祖又采摘了很多“白果”回家,把它们放进水里煮过之后,抽出丝线来。
嫘祖望着这一团团洁白的丝线,忽然想起她用麻绳织布的情景。聪明的嫘祖立即想到,这个东西可以用来纺织。
她又采了一些“白果”绕成丝线,动手一试,果然织成了一块白白的绸布,往身上一披,又柔软,又漂亮。
这就是世界上,第 一件丝绸衣服。
部落里的姑娘看了都感到十分惊喜,嫘祖开始教她们采集“白果”,缫丝织绸。
织绸的技术成功后,嫘祖又发现原料太少,经过探索,她把虫子带回家饲养、繁殖、驯化,开始家养。
后来,嫘祖给这种虫子取名为“蚕”。
嫘祖带领部落的姑娘,逐步解决煮茧抽丝、编丝成绢、绢帛制衣等一个个技术难题。
渐渐形成了栽桑、育种、养蚕、缫丝、织帛、缝制衣被等一套比较原始而完整的产业链。
嫘祖勤劳能干,带领族人一起养蚕抽丝,纺纱织布,人们有了衣服穿,就再也不用穿兽皮树叶了。
黄帝蠢蠢欲动,也想体验蚕丝的轻柔,立马以学习养蚕之术为名,册封嫘祖为黄妃。
结婚的时候,嫘祖用自己织的丝绸,做了一身漂亮的衣衫,还用凤仙花瓣将它染成红色,红艳照人,十分美丽。
给黄帝做了一身宽敞的衣裳,用黄栀子的果实染成黄 色,金光闪闪,十分威武。
嫘祖成为黄妃后,追随黄帝逐鹿中原,每到一个地方,她都把蚕桑丝绸的技艺,传授给当地人。
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她传播蚕桑丝绸文明的不朽功业,开辟了种桑养蚕的历史。
人们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将她尊为“先蚕娘娘”。嫘祖成了蚕桑丝绸的发明家,惠泽了整个中国民族。
嫘祖作为黄帝的妻子,不仅辅佐黄帝实现部落的统一,还将养蚕制衣推行到天下,开创了上古文明。
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丝绸不仅为本民族发展带来荣誉和财富,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欧洲人赞誉“东方有个丝绸国家”,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