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 BEI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中说:“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演出过多大的场面?只有遗迹可以见证。但是,这些遗迹是沉默的山,是孤寂的塔,是肃穆的庙,是嶙峋的岸,需要被阐释,被说明,于是就有了碑。”
古碑是历史的使者,带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寻觅记忆里的文化。
仓颉庙现存古碑十八通,石碑年代自东汉起,历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这些碑石都是仓颉庙可考的历史记载。其中《仓颉庙碑》《仓圣鸟迹书碑》《时大宋仓公碑》《孔子弟子题名碑》《仓公碑》等均为碑石史上的名碑。
站在时光里的千年古碑《仓颉庙碑》,铭记着什么呢?
《仓颉庙碑》
碑石名称
《仓颉庙碑》
立碑年代
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
立碑人
东汉彭衙县令孙羡奉刘明府之令刊石
碑石简介
此碑呈圭首,面通一孔,高四尺七寸,阔二尺四寸,碑文共计二十四行,约九百一十余字,字为隶书,大多已磨灭不可读。碑阳及碑侧均刻有人名,约六十余人。碑额有宋人题字,碑文可辨为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所刻。此碑可证明仓颉庙史最少一千八百多年。碑下方上锐,高1.6米,上穿一孔。碑阴有字4列,左右分别为3列、4列,碑阳24列,共计910余字。此碑为仓颉庙现存最古老的碑石,1972年已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馆存放。
碑 文
碑阳
□流□刘君讳□□□□□□□□□□
以省□流德教于千里□礼乐之□□□
逢三义立□亲乃诹访国老□□□
弥久奠之□于是乎□作教告
誓写彼鸟迹以纪时□示功于□
仓颉天生德于大圣四目灵光为百王作书以传万嗣陶□
法度非书不明古今行事非品□无以垂示三纲六纪□□
地理印览县为俯名山川五常之貌舍气庶品非书不记□
亡□广□大表千秋□□□□未生者皆□服其教其为德也莫为□□□□□□
□□阴阳并兼然□□□□乾行无已顺还无端为□□盱以□□□□□□□阳为
□□三百选有德圣裔以□之黍稷梁禊齐一□良辰荐祀告□□遂复民五家须
祷祀雨降子□□□官□捕盗贼□文□□□□□□□□□□文□□□□□□
□□□颖川□□□□□□□□□□□□□□以□□□不□□训古今□□□
□向□歌之义扬朗洪声乃作颂日穆穆圣仓功德无量写彼鸟书以事百王千古垂名永久弥光无德不报道富百行顺礼从祀享我蒸尝激扬名声休嘉孔融
刘府君大汉枝族应期作弼宗□□□□尊
礼崇乐以化末造劝诣辟廱磐□□□□□
慕虞□令问节高司配圣德合符出□□□
□化□□□□□□□□□□□□
□公□□□□化□□□□□□□
明阳□□□□□□□□□□□□
碑额穿右
左冯翊东牟平陵衡君讳
□字□升以熹平六年五月二十八日于
□□□祠出奉钱二百
□□之礼
碑额穿左
嘉佑庚子五月
仓颉祠下
乔岳同过
汲郡吕大忠华阴
万年朱吉打碑记
碑石右侧
衙令县朔方临戎孙羡□□□□填从事永寿二年□□
朔方太守上郡仇君察孝除郎中太原阳曲长延熹四年
九月乙酉诏书迁衙令五年正月到官奉见
刘明府上祠刊石表章大圣之遗灵以示来世之未生
谨出钱千百□者下行自纪姓名
衙守丞临晋张畴字元德五百
守左尉万年长沙瑗字君平五百
衙县三耋上官风季方三百
衙县三耋时勤伯秋三百
衙主记掾扬绶子长三百
衙门下功曹裴笃伯安三百
衙门下游徼许愔功上三百
衙门下务曹白馀子三百
功曹史上官椽□载三百
录事史杨禽孟布三百
集曹椽马津子孝三百
仓曹椽任就子□□百
故功曹郭□□□三百
集曹□□□□□三百
军假司马衙□□□□□
从椽位衙□□□□□□
从椽位衙张□□□□□
故文学椽衙李□□□□
故文学椽□□□□□□
碑石左侧
议曹史莲勺杨靖三千
功曹书佐频阳成□千
骑史莲勺任忝六百
骑史高陵惠肆六百
骑史临晋丘珠六百
骑史高陵张顺六百
高陵左乡有秩□□□□□□□
万年左乡有秩游智千□□
万年北乡有秩毕旧千二百
莲勺左乡有秩杜衡千五百
池阳左乡有秩何博千五百
夏阳候长□□□□
夏阳候长马琪千□□
粟邑候长何辉千□□
祋栩候长□□□□□
碑阴
□陈□□□□
□陈□□□□
故督盗贼□□□□□
□记史池阳吉□□二百
五官椽高陵□□千□□
奏曹椽池阳吉□千□
□□□椽云阳□□□千□
□□□□□□□□□千五□
□□□□□□□□□千
曹吏莲勺□□千□□
□□池阳□□千□
仓曹史临杨仲千□□
□□云阳□□□千
□曹史□□□□□
议曹□□□□□□
少府史□□□□□
教化史□□□□□
持事椽□□□□□
高陵守人□□□□
持事椽高□□□□
故□□亭长□□□□
□椽亭□□□□□□
□池阳吉□□□□
□□□□□□勺□□□
□□□曹□□□□□□
□□□椽曹□□□□□
碑文简析
此碑为彭衙县令孙羡奉刘明府之令刊石,同时立仓公祠。上有宋人吕大忠之题名(吕大忠为大防之兄,时为陕西转运副使)。
此碑虽为汉代所刻,但此碑在先秦时有可能已在仓颉墓旁,理由有二,其一:据碑石起源考证,碑石在春秋至秦时均为圭首,面通有孔,上无文字,主要作用一种是在庙内用来拴祭祀用的牲畜,一直到两汉时人们才在上边刻一些纪念性文字。一种是在下葬死人吊棺材时用来拴绳。《仓颉庙碑》形为上锐下方,面通一孔。故此石在春秋战国或秦时可能已在仓颉庙内用来拴祭祀用的牲畜。其二:据历代所录《仓颉庙碑》看来,此碑上之孔在宋时已有,虽碑文已有许多字漫漶不清,但可以断定字孔处并无文字,孔上下文章连贯。而且此碑一直在仓颉庙内,碑上之孔并非后人移作他用时所钻,而是此碑在刊石时已存在。综合以上两点可知,《仓颉庙碑》在春秋亦或秦时已在庙内所立,用来拴祭祀用的牲畜,到东汉延熹五年,就地取材,给石上刻字记事,即是今《仓颉庙碑》。由此则可推断春秋或秦时已有仓颉庙。
历代记载
历代金石书籍对此碑的记载:
《集古录》(欧阳修著):右汉碑阴题名二,有议曹功曹骑史,有连勺左乡,有秩池阳左乡,有秩池阳集丞,有秩皆不知是何名号,又有夏阳侯长,侯长是县史之名。
《金石录》(宋赵明诚与妻李清照合著):按前汉书张蔽以乡有秩补守卒,后汉书百官志,乡置有秩,三老游缴本注曰:有秩郡所置秩,百石掌一乡人,注引“汉官”曰:乡官五千则置有秩,风俗通曰:秩则田间大夫,言其官载有称尔,然则有秩益亦乡官吏名也。
《金石录》:右汉仓颉庙碑并阴碑两侧共四纸,仓颉庙益在衙县,此碑颂乃衙令孙羡奉刘明府之令为之,而胡阴两侧则备记,孙同出仕始末及其椽属所出钱数也,此碑自欧赵有外,他冢皆所未见。《集古录》有朔方太守碑阴,乃碑阴题名二跋,即此碑两侧题字也。欧阳公未见得前碑,故其称名不无错误。《金石录》有仓颉庙碑,又有仓颉庙人名,所谓人名,亦即此碑两侧,然又未尝云有碑阴。不知当宋时何以二公所得不全如此,《金石录》云,考其岁月益熹平六年立,今碑于年月字已无可见予,但以两侧有延熹五年字,逐列之为桓帝时刻。
《金石圈》:按罗泌路史载是碑有云,穆穆圣仓。又称:是碑以熹平六年,今立碑刻并无此文字。则是碑在罗泌时犹有可观者。
《抱经堂文集》:碑侧书出钱者姓名,有守左蔚万年长沙瑗,字君平,万年县也,长沙乃复姓,此稀姓亦所仅见。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清钱大昕著):是碑衙县令孙羡教翎刘明府而立此石,刘益治冯翎也,后汉书地理志在冯翎有衙县。注皇览曰:有仓颉冢在利乡亭南,坟高六丈是也。碑文首以刘君讳口,又云刘府君大汉权族,汉碑之体多以祀典推重其使君也。碑以“未”为“末”凡二处,(碑正面十八行造是未造,又左侧尚层未生是末也),又以偏旁“王”为“玉”亦凡二处;其碑侧内任下一字“吴”作“□”,“欧”作“就”,似以“就”为“是”。(两汉两金石记),右仓颉庙碑在白水县东北五十里史官村,其地于汉为衙县,春秋秦晋战船于彭衙即此地。续汉志左冯翎有衙县,注引皇览云有仓颉冢在利乡亭,坟高六丈,后人因建庙于此,县以彭衙得名,两汉志皆作衙字,而碑衙,犹曲江之为曲红,西城之为西城也。碑文虽漫漫谛视之,尚有可识者。惟洪承相隶释未著于录,不得其全文,故不能通耳碑上穿之左,有宋人题名四行,吕大忠大防之兄,尚为陕西转运逼使者也,右碑阴文更漫灭,其两侧各有字尚可读,其一云:逆方临戎孙羡云云。欧阳集古录题为朔方太守,碑阴者益即此然碑所迷者衙令。孙羡化本末,朔方太守仇君则孙令之举,将与立祠无异,乃以朔方标题误矣。其一,欧公亦有跋,而不知其为何碑之阴,盖碑本四面有字,欧公仅得其两侧,又误分为二。赵德甫金石录有仓颉庙碑,即碑之正面又有仓颉庙人名,即碑之一面,其一面与碑阴则越亦未见,洪文惠则全未之见。
《关中金石记》(清毕沅著):赵明诚以为熹平中立余案碑侧已有永寿年号则非熹平可知。按碑在白水县之史官村之西,安闻其横卧土中,虑其日久断毁,因嘱署县顾令以牛车肇置学宫,久而未报。适令复至问以,故则云碑在野田,时屡奉上缴摩拓为苦,若俗至儒学恐学者益众,不能适应所求,因言县官乃乡民以古碑为累。盖僻县无善拓者,必于省城延访能手,厚其工值,下乡又需差役同往,官虽给以日用,而人数既多,势必占住民居,骚扰百姓于蔬果,则强取之鸡豚。则抑价以买之。且碑为风沙所积,须加洗拭方可推拓,拓时须辟风雨必俟,天晴竟有迟三四日始得一纸者。上官诛求未已,而地方重受其困,故乡民见古碑辄相击者的,而官吏诿为不知也。昔顾氏炎武谓:君子毋浮慕古以厉民,岂深有见于此乎,今是碑剥脱,仅存二百三十余字,碑阴亦大半漫漶,惟两侧提名尚完,善石之存否已不知,附书于此,后有长官思博好古之名,而弗民力者,其以斯言为鉴可矣。
千年古碑里,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细细斟酌每一句,仿佛已身临其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仓颉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