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东至县,地处八百里皖江南岸之首,北望安庆,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
东至县境内有历山,又名舜耕山,相传舜帝曾躬耕于此,尧闻其贤,千里来访。现存有尧渡之河、舜耕之地,素有“尧舜之乡”之美誉。
现在在东至县城城关的尧渡镇,还修建有尧渡公园,旁边就是尧渡河。
尧渡河并算宽,那为什么叫尧渡呢?相传尧帝曾经从这里渡河而过,去寻找舜的。
东至位于长江以南,在古代是非常偏南的地方。尧千里迢迢跑过来渡河干嘛呢?原先,尧不远千里而来,是要到附近的一座
大山上,寻访一位贤人。
这位贤人就是舜,他当时正居住在河边的历山上。不过他的德行早已传遍天下,所以尧觉得舜比他的德行更高。
司马迁《史记》记载:舜耕历山。东至的历山挺拔宏伟,地势宏伟,是县城这一带最高的山。山顶有一座不大的寺庙,后面有一块低洼的谷地,据说这就是当年舜耕过的土地——舜耕地,又叫旱田池。尽管它地处低凹,四面高山,但是不管怎么下雨,这里也不会积水成涝。
除了这里可种植粮食,《史记》还记载:舜渔雷泽。舜还经常跑到山下河里去打渔。
舜耕地附近不远,还有一口废弃的山泉,叫尧池,传说尧生活在这里的时候,就是喝这里的水的。惋惜现在无人清理已经看不到泉水了。
从历山上下来,半山腰有一座尧亭,亭里刻有历代文人诗词赞颂尧舜的碑廊。
我们先来说尧的贡献。《尚书》说他,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四时。意思是尧利用观测太阳光阴影长短的办法,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以及一年三百六十六天,以及闰月的办法,确定了一年的长度和四时,由此创立了历法,用来指导农业耕种,这个对于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非常重要。
那么,《尚书》记载的对不对呢?现代我国在山西襄汾发觉的陶寺遗址,被认为是尧的都城平阳,考古专家真的在里面发觉了观象台遗址,由此可见,尧测定一年四时的说法是真实的。而由此,尧带头确立了一种信仰,那就是对于天的信仰。
上古时候,信仰太多太纷乱,有的信仰老虎,有的信仰狼,有的信仰鹰,大家谁也不服谁,纷争不已,仇杀不断。而尧把天象运行的一些规律掌握了,就主张大家都信天,不管原先信啥,反正都在天之下,现在都信天,中国文化中的天信仰由此确立。后来诸子百家所有的学问,最根本的终极信仰都是天!因此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就是认定尧最先确立了天信仰的最高地位。而古书中常说的,华夏人敬天法祖,这个敬天,就是从尧开始的。从那以后,知识分子都信天了,老百姓慢慢被引导着,也信天了,时间长了,“我的老天爷”的口头禅也就出来了。
那么这么伟大的尧能跋涉千里,度河来寻找舜,舜一定有过人之处。
舜是有名的孝子,尽管父亲打骂他,后母想杀死他,弟弟也欺负他,可是他总是一片真心敬孝父母,爱惜弟妹。他在历山耕田,每遇荒年,常暗中拿些粮食接济父母。舜还是个品德高尚、富于谦让的人。他在历山耕作没有多久,那些过去争地界的农民,在他德行的感化下,都互相让起土地来了。后来舜又到雷泽去打鱼,不久那些为抢占渔场而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也争着让起渔场了。舜又跑去做陶器,没有多久,那些粗制滥造的陶工们制作的陶器也都又美观又耐用了。
舜的崇高德行感化了远近的人,大家都愿跟他住在一块儿。过了一年,他住的地方便成了村庄,再过一年,就成了一座城镇;到第三年,简直变成个小都会了。
因此,舜名声也是四处传播,誉满华夏,于是尧听说后,决定来请他出山。
为了造福更多的人类,舜接受了邀请,下山了,在留驾湾与前来送行的老百姓依依惜别。
当然,尧还要考验一下舜,《尚书》记载,他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了舜,让她们就近观察舜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娥皇与女英
这真是下了血本。
舜当然通过了考验,后来担任了尧部落联盟的代首领,负责处理政务,但是这时候还没有转正。又经过三年考验之后,尧才把首领的地位,禅让给了舜。后来舜又把首领地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这一举动从此开创了中国政治文化中最根本的一个信仰,就是举贤文化。在尧舜禹这里就是禅让制度,在春秋战国就是诸侯争相养客,招贤纳士;到了汉朝,就叫推举贤良方正孝廉;而到了隋朝以后,就是科举了,一直到今天,就是高考,逢进必考,官员也要求选贤以任。
可以说,举贤文化就是从尧开始,成了中国的政治信仰。
舜上位之后,《尚书·虞书·舜典》记载:“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五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这就是最基础的儒家伦理。而舜在四千多年前,早在孔子之前1500多年,就开始推行儒家伦理了,儒家自然非常推崇他。
后来,舜还发明了五弦琴,推广民歌,用诗歌音乐来教化百姓,校准了音律和度量衡。舜在封禅泰山时,修订了五礼(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的规格。
舜帝三年考察一次政绩,考察三次后,罢免昏庸的官员,提拔贤明的官员,于是,许多工作都兴办起来了。又分别对三苗之族作了安置。
舜三十岁时被征召,施政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在巡狩南方时才逝世。
舜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他不愧是我们的人文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