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女人可以歹毒到什么样的程度?看看吕后便知

女人可以歹毒到什么样的程度?看看吕后便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219 更新时间:2024/2/14 6:07:18

吕后,在正史上或许评价还可以,但是在口头史上,名声却特别坏,俨然已是毒后的代名词。

故事的开头已是众所皆知。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便令永巷把戚夫人抓起来,把她的头发剃了,穿上囚衣和镣铐,令她舂米。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汝)?”太后闻之大怒,认为她还想倚仗儿子来翻身,是可忍孰不可忍?吕后把戚姬的幼子赵王召来了。

惠帝仁慈,知道母亲要干什么,于是吃住都和赵王在一起,保护他。某天惠帝早起,回来的时候赵王已被人毒死了。须知,此时的赵王,也不过是个十岁的小儿(一说十三岁)。

然而,吕后做的最过份的,还是把戚夫人做成“人彘”:“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使居鞠域中”,还请儿子惠帝来看。惠帝看了大哭,病了一年多都起不来,从此只是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几年之后就崩了。因为他觉得,“此非人所为”,母亲有这种禽兽行,儿子也没有脸面治天下了。

这一段历史记载得很清晰。但令我纳闷的是,近来越来越多的历史随笔中,对吕后抱有深深的同情,替她翻案,觉得戚姬是自找的。我就奇了怪了,连人家嫡亲的儿子都因母亲的兽行觉得愧对天下人了,我们这些没有领到吕后一滴点儿恩义的,倒还能从里面看出一朵花来?

翻案者的理由,无非就是因为吕后认为戚姬是威胁。高祖以为太子仁弱,不类己,总是想立戚姬之子如意(即后来的赵王)。戚姬经常跟着高祖去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担忧,所以即位之后,需马上处理掉赵王如意和戚姬。其实,这些描述《汉书》里有,前面还有一句:“(赵王)年十岁,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无非就是说,高祖太了解吕后这个人了,知道这个小孩如果不当上皇帝,分分钟会给吕后害死;戚姬的哭,也是因为她知道了自己的性命堪忧。至于责怪发配到暴室里的戚夫人还敢唱哀歌,是找死,这种责备,简直就是怪一条砧板上的鱼为什么不好好地挨宰,还害得主人要多下狠手砍多几刀了。替狼吃羊找借口,我们总是特别擅长。

戚夫人善歌,善鼓瑟击筑,善为翘袖折腰舞,多才多艺,比之刚毅强直、乡下出身的吕后,再加上年轻漂亮,自然多多受宠。即便如此,皇帝还是没有办法轻易地立嗣。《西京杂记》中说道,“(侍者贾配兰)见戚夫人侍高帝同,尝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辄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以和之。”“歌毕每泣下流涟。”实在是知道爱姬死期已定啊。

不独戚姬,吕后对别的姬妾也绝无善意,幽于后宫不得出,只有薄姬因为不受宠,才网开了一面。她杀了赵王如意之后,又先后幽死赵王友,在赵王恢死后废掉他的继嗣。连亲生儿子惠帝,她也不见得对他好到哪里去,才活生生地把他吓成重病。

我猜想,后世对吕后的正面评价,更多地来自司马迁在《史记》的评论:“太史公曰:孝惠、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班固也基本上照抄了这一段。

我常常怀疑司马迁是不是特别爱用春秋笔法,是不是高级黑:在《史记·高后纪》里给予了吕后这么高的评价,然而通本《史记》,凡出现吕后的地方,几乎都没有干什么好事。比如说,用毒计诛韩信,杀个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比如说,对彭越实施醢刑,把他剁成肉酱分给诸侯;比如说,杀了儿子的姬妾,把姬妾的儿子硬是塞给年幼的小皇后养;成长为少帝之后,又把他匆匆杀掉;比如说,违了高祖的遗命,大肆分封吕氏王,结果自己尸骨未寒,吕氏就已被族灭……真没法看出哪里有一丁点儿的政治智慧了,连占便宜都没占好,歇斯底里倒还差不多。

吕后最大的贡献,就是奉献了“最毒妇人心”这个成语,以及千百年来帝王们对继嗣问题的深深恐惧。

至于政治清明,依我看,如果有天灾,一定是与人祸有关,百姓受难,统治者肯定难辞其咎;但如果百姓安居乐业,还真的跟统治者没有多大关系;只要上头什么不干,天下就会风调雨顺河清海宴,蚁民们就该烧香拜佛了。

再具体一点吧,吕后也许不是不想干预,可是她没有办法,朝中有周勃郦商陈平等一众强势的军功集团,外面又有已经成年的诸侯王割据地方势力;在内廷里,她可以为所欲为,干尽坏事;可天下的事,轮不到她管。你看,都“政不出房户”了,算功劳的时候,怎么又能都算在她的头上呢。

我只是奇怪,像吕后这样残暴扭曲的性格,这样低劣的政治水平,在一个现代的文明社会里,早就该下台一千遍一万遍了;可是在我们这里,赶不走她是一回事,还得代代称诵着她,称她为一代明主;干掉戚姬,杀掉韩信,剁碎彭越,都是情有可原的,理所当然的,干得好干得妙干得呱呱叫。

不由掩卷长叹:难道我们天生就有斯德哥尔摩症吗?

标签: 吕后

更多文章

  • 隋文帝杨坚:最伟大的帝王一生只睡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文帝,杨坚

    你没听错,中国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帝王是隋文帝杨坚,这是西方史学家封的。其中,在被公认为最权威的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的榜单里,只有两位中国皇帝入围,秦始皇和杨坚,而且,杨坚排名在秦始皇之前!恐怕很多人对这个排名不服,认为老外不懂中国。确实,在我们的教育中,最伟大最开明的皇帝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或者是秦始

  • 周武王的妻子是谁 周武王的妻子是谁的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周武王的妻子,邑姜

    周武王姬发在历史上名声远播,还留下了武王伐纣,武王克殷,武王封貔貅等历史典故。可是对于周武王姬发的妻子是谁的记载却很少。周武王的对手商纣王的妻子是妲己,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被人口诛笔伐。周武王的妻子我们却很少听说,难道说是为了体现周武王的耀眼光辉所以要减少这位一代贤君身边的女性记载?接下来,我们就来

  • 辅佐刘邦的陈平是汉代第一阴谋家 为何这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邦,陈平

    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免不了有一大帮文臣武将来辅佐,很多辅佐功臣也都会同那些个“X太祖”一样彪炳史册,他们中间有战功卓著的,有运筹帷幄的,有举贤任能的,反正都有“一技之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很有建树,这里还不能忘了一个专业,那就是专门玩“阴谋权术”的,有时这种“专家” 的功劳恐

  • 中国唯一处女皇后 竟被逼与舅舅乱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嫣

    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处女皇后,竟是她!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后是女人当中地位最高的。按理说,皇后不可能到死之后仍是处女,说出来也没人敢信。但是,在中国古代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位处女皇后,她就是张嫣。张嫣,汉惠帝刘盈的亲姐姐,鲁元公主和宣平侯张敖的女儿,即汉惠帝的外甥女。其十一岁时,在外祖母吕后的主持下,嫁

  • 六君痴迷的萧皇后:母仪天下 命带桃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萧皇后

    萧皇后亲眼见证了隋朝的灭亡、突厥的强大和唐朝的繁盛,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见证王朝更迭、几伴君主的女人。她从9岁就开始经历变故,13岁当了晋王妃,然后随着朝代的更替和君主的更换不断变换身份。她曾是母仪天下的皇后,也曾是乱臣的宠妾;她曾是突厥可汗的王妃,也曾是一代明主的昭容。这样复杂的身份和生活,让她多了

  • 卫子夫传奇一生:歌女到母仪天下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卫子夫

    说起卫子夫,那不得不提起平阳县水灾。水灾来得突然,对于卫氏兄弟姐妹来说,苦难也来得突然。不知是否由于从小生活贫困,面对困苦生活,卫氏兄弟姐妹依然百折不挠。或许自古老天爷会格外眷顾乐观的人,幸得老天爷眷顾,卫青与卫子夫流落平阳侯府。尽管在侯府为奴,可比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完全是地狱与天堂的差距。卫青作为

  • 商纣王叔父比干的故事:比干空有一副好心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商纣王叔父比干,比干生平

    王朝将灭,再有本事的文官武将也无能为力。朝代末期,文官中不缺乏仁人志士,他们满怀救国的信念,提出自己的建议,可往往不被最高统治者采纳,更受同僚的诽谤、排挤和迫害;建议即使采纳了,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因为王朝的根基动摇了,很难恢复平衡,以致不断发展壮大的新生力量,有取代之势。王朝将灭的时候,也不缺少英勇

  • 屠兄杀妹 冲冠一怒为红颜:你不知道的齐桓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屠兄杀妹,齐桓公生平

    提到春秋这段历史,不得不提及“春秋五霸”。周平王东迁洛邑,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四夷不段内侵,严重威胁了中原民族的生存空间。为此一些强大的诸侯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不断拓展自身实力,成为各诸侯国公认的“霸主”。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他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 秦始皇的母亲是谁 秦始皇母亲的男宠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的母亲,秦始皇

    秦始皇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我国第一个皇帝,统一了天下,有着杰出的贡献,而关于他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他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但因其母生性放荡,与吕不韦通奸,便有说法他为吕不韦的儿子。且说秦庄襄王当时作为赵国的人质,本名为异人后为子楚,当时他在秦国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故不是很受宠爱,而吕不韦是

  • 秦始皇家族有哪些人 秦始皇的帽子样式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始皇家族,秦始皇的帽子

    关于秦始皇的身世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是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一种是从《史记》中流传出来的八卦,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庄襄王只是喜当爹了而已。那么究竟哪个是真相呢?古人没有DNA来验证血缘关系,只有通过滴血认亲,而这种原始方法的可靠虑只有50%,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办法。第一种说法:秦始皇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