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常会把一些事情变得美好,也许,这是史家为了让人们忘记伤痛更好地在大地上生息繁衍。而这背后掩埋的却是一种深深的无耐,在人们累了的时候看看,总会觉得自己不过是小小的尘埃。
在甘肃省敦煌有一座著名的遗址——悬泉置遗址,该遗址自1987被发现以来,共出土15000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2014年6月,被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悬泉置遗址位于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敦煌市与安西县行政区域交界处,此处南依三危余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为汉唐年间安西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东去安西56公里,西去敦煌64公里。
悬泉置紧靠山口,顺山沟溯上尽山间,有泉水出,可供食用。因水从高台流下,悬空入潭,号日悬泉。《西凉异物志》中说:“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日悬泉。”
悬泉因此有了另外一个名字——贰师泉。历史的美好也便在这里出现了,出现得有些惊心动魄。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交给李广利一支杂牌军,这里杂牌军里的监狱里的囚徒、社会上爱打斗的青年、自带衣食的民兵以及为数不多的正规军,要他再征大宛。
这支杂牌军杂牌军6万人,再加上一些志愿者,总人数约10万之众。这些人带着十万头牛,三万余匹马,无数的驴、骆驼等牲畜,还带了大量的粮食,以及各种兵器,从敦煌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西域的小国见到他们后,都有些胆战惊心,打开城门为他们供应军需。但在轮台国李广利却碰了钉子,这个小小的国家并没有顺从大汉王朝的意思,也并不畏惧李广利和他手上的那支杂牌军。李广利一怒之下率军攻城,只用了几天时间便攻破了轮台国城。
随后,李广利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给汉军的历史上写上了耻辱的一页,他血腥地屠城了。这种野蛮残暴的行径很快让西域震惊,也使李广利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大宛。此时,他的手上有兵三万(远征军之主力),大宛国军出城迎战,但被汉军箭射得大败,进而躲入城中死守。
有备而来的李广利见状下令军士改变水道,断了大宛城里的水源,同时命令部队猛烈攻城。40多天后,汉军攻破大宛外城,大宛城内守军的精神状态几近崩溃,而大宛的统治阶层也发生了分裂。分裂的一方认为大宛打不过汉军,汉军前来是要他们的马,而造成汉军前一次攻打大宛失败并让汉军再次前来进攻,得罪了汉军的是他们的国王毋寡。于是,分裂的一方决定,杀了国王毋寡,再将马献给汉军,汉军也便会离开大宛,他们也就平安无事了。这很快得到了相应,毋寡血淋淋的人头被送至李广利军前,同时,分裂者打开贰师城让汉军挑到了想要的汗血宝马。双方就此罢兵。李广利还立了亲汉的大宛贵族昧蔡为大宛新王。
其后,李广利班师而还。到玉门关,他的部队仅剩万余人。对此,汉武帝没有计较,只录功,不计过,对归来的将士大加封赏。赏金达四万斤黄金。(天子为万里而伐宛,不录过,封广利为海西侯。又封身斩郁成王者骑士赵弟为新畤侯。军正赵始成为光禄大夫,上官桀为少府,李哆为上党太守。军官吏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者百馀人,千石以下千馀人。奋行者官过其望,以適过行者皆绌其劳。士卒赐直四万金。伐宛再反,凡四岁而得罢焉。)
这便是大汉王朝的“万里长征”,先后历时四年。按时史籍的说法,大宛距长安有万里之遥(大宛国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东至都护治,西南至大月氏,南亦至大月氏,北至康居),来来回回折腾了4次,怎么也得个几万里,所以称其为万里长征也是名符其实。
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万里长征”写的就是这个事儿。作为主帅的李广利是回来了,但有多少人没有回来呢?史籍的说法是,李广利所率士卒仅剩“十之一二”,这就是说仅他的第二次出征就死了8万人。
如果再加上他第一次带去的六千骑兵和一些无良青年组成的几万人的部队的伤亡,大汉王朝的这2次万里长征据今天的学者保守估计,至少应该在10万人以上。这10万人真的像王昌龄说的那样没有回来,长眠于大漠中的他们累累白骨最终化作了古丝绸之路上的路标,只能注视这条路上南来北往的客商了。
然而,这么多的人死了,他们全是战死的吗?《史记·大宛列传》给我们给出了答案:“贰师之伐宛也,而军正赵始成力战,功最多;及上官桀敢深入,李哆为谋计,军入玉门者万余人,军马千余匹。贰师后行,军非乏食,战死不能多,而将吏贪,多不爱士卒,侵牟之,以此物故众。”这就是说,当年这支部队中战死的人并不多,而是因为军官不爱护士兵,只顾贪污以致大多数人饿死。
大汉王朝付出如此代价是值还是不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汉朝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提高自己对西域诸国和匈奴的威慑力,从而达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目的。我们今天的学者对此评价很少,倒是一位朋友的说法很有见地:
其实,汉武帝征贰师最大的价值,是将西域纳入中华文化圈,包括政治和经济。人可以承受一代的付出,却不能承受三代的消耗。汉武帝能打仗是因为前三代的积累,他要为后3代的生存去争取一和平的“丝绸之路”。打蛇打七寸,打贰师就是这个七寸。自汉武帝之后再未大规模讨伐匈奴,但为何匈奴反而分裂了?就是因为西域成为了中国文化圈的外围,围困了匈奴的生存空间和经济造血能力,中国文化进入匈奴,最后偶遇天灾匈奴便行分裂,北患永除,这才是最大的价值,也是丝绸之路最大的价值。
今天的贰师泉已枯,如果鲜活的历史变成了枯燥的遗址。但后人对李广利的评价还在。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著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的刘向说:“贰师将军李广利,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母寡之首,犹不足以复费,其私罪恶甚多;孝武以为万里征伐,不录其过,遂封拜两侯、三卿、二千石百有馀人。”
显然,刘向是批评李广利的,认为他是有罪的,是得不偿失的。但两千年之后,再看看丝绸之路,谁会说当初汉武帝的决策错了呢?如果把战争也能当作一种经济的话,那么和平一定是打出来的,而时间会让一切都有答案。(文/路生)
历史附录
太初元年八月,汉武帝刘彻因遣使求购西域大宛国汗血马遭到拒绝,且使者被杀,财物被抢,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进击大宛。由于路远饥疲,次年秋,李广利无功还师,留屯敦煌郡(郡治敦煌,今甘肃敦煌市西)。武帝深感有损国威,担心西域各国依附匈奴,决计再度出兵。太初三年,武帝征发步、骑兵6万,并随军组织了一支计有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数以万计,粮草、弓弩不计其数的庞大辎重队伍,致敦煌,命李广利再次率军出征。同时,以戍卒18万屯驻酒泉至敦煌作为后援。李广利分兵从南、北两条通路进军,西域各国皆被震慑,汉军所到之处,纷纷出城相迎,提供粮草。唯有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闭门拒守,汉大军屠城而过。自此而西,两路汉军平行至大宛,兵力3万。沿途宛军迎击,均被汉军击败,各退保其城。汉军进抵宛都贵山城,大宛军出城迎战,被汉军击败,退入城中拒守。李广利命士卒绝其水源,将城池团团包围,猛攻40余日,破外城,俘虏大宛战将煎靡。宛人惶恐,退保中城。大宛贵族为求保全,密谋杀死国王毋寡,献马求和。李广利另立大宛王,缔结联盟,择取良马,胜利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