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朱元璋出生时,家里已经有3个哥哥、2个姐姐。两个姐姐已经嫁做人妇,二哥和三哥也已经入赘他人。家中除了父母,还有兄嫂和侄子侄女。不过,苦难并没有放过朱家人。
不久,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相继去世。大嫂为了孩子,只能回了娘家。如此一来,家中只剩下无人照料的朱元璋。为了埋葬父母,朱元璋只能去求地主刘德。可是,刘德却拒绝了他。称帝之后,朱元璋回乡见了刘德,刘德还活着。
苦难童年
元朝至正四年,黄河泛滥,沿岸的村子遭受着干旱、瘟疫。朱家虽然又添丁进口了。可是,苦难却没有绕过这一家。朱元璋长到十七岁的时候,亲眼看着亲人相继离去。
最初,是最爱他的父母,接下来,是如父的兄长。从来没有遇过如此,朱元璋只能哭。可是,哭过之后,还需要安置逝去的亲人。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只能去求地主刘德,毕竟从前父母一直替他干活。
朱元璋的愿望很简单,只需要刘德施舍他些土地、棺材和寿衣。可是,刘德义正严词地拒绝了朱元璋。“从前你父母干活的时候,我都付过银两!如今他们死了,与我何干!”
想想也是,朱元璋只能接受现实。可是,他还是想不明白一件事,为什么父母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到死却换来如此下场。刘德什么活都不用干,可他什么都有。
虽然朱元璋实在想不明白,可他依旧要将父母和兄长下葬。后来,二哥回家,他们俩人用门板抬着父母四处游走。终于,有好心人看朱元璋实在可怜,便给了他们一块地安葬家人。
安葬了父母和兄长,作别了二哥,朱元璋也要想想自己今后的生活。为了不给二哥添麻烦,朱元璋主动去做了和尚。他以为和尚的日子能够好过些,可是,他依旧错了。
布衣天子
早在公元1339年,朱元璋一家人便搬到了太平乡的孤庄村。在这里,朱元璋的父母为地主刘德种地。如果日后没有天灾,或许朱元璋一家会替地主刘德干一辈子活。
对于朱元璋来说,也并不会建立大明王朝。不过,历史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转移。朱元璋成了孤家寡人,因为刘德之前的行为,使得朱元璋即使去做了和尚,也不再帮他干活。
后来,朱元璋不再当和尚,他去当了兵。经过战场上的磨炼,让朱元璋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贫民到和尚,从和尚到天子,朱元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阶级的飞跃。
公元1366年,朱元璋在返回国都南京之前,又回到了生养自己的故土。再次回到孤庄村的朱元璋,找到了从前曾经帮助过他的村民。他不仅赐给他们许多锦罗绸缎,还免除了孤庄村乡亲们的赋税。
朱元璋也找到了地主刘德,幸运的是,刘德还活着。虽然,从前刘德并没有帮助朱元璋安葬父母。不过,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早已经原谅了刘德。毕竟那时的刘德,并没有义务帮助朱元璋安葬父母。
不过,刘德见到朱元璋十分紧张。他担心朱元璋找他算账,当他跪在朱元璋面前的时候,心里祈求的是朱元璋不要责罚他。令他意外的是,朱元璋非但没有责罚他,反而赏赐给刘德三十顷土地。
孤庄村的乡亲们一致请求朱元璋惩治刘德,不过,朱元璋又在三十顷土地的基础上,又免除了刘德十年的赋税。刘德又惊又喜,连连向朱元璋磕头谢恩。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从前刘德没有救助自己的父母,可以被原谅。毕竟,刘德一定想不到,那时候一无所有的朱元璋,日后居然成了众人之上的天子。
刘德听见朱元璋对自己的赏赐,连连磕头谢恩。虽然刘德有“德”,却苛刻佃户,并对他们百般压榨。朱元璋虽然无“德”,却以德报恩。不仅重重赏赐对自己有恩之人,即便是仇人,他依旧还之以恩。
天子报恩
其实,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处置刘德。是因为当年发善心,给朱元璋父母兄长安葬之地的人,就是刘德的兄长。虽然俩人是手足,可刘德的兄长明显比刘德有德行。
朱元璋赏给刘德三十顷土地。也是因为当年帮助他的刘德兄长,早已经去世多年。想报恩的人已经去世,剩下活着的人,还是从前没有帮助过自己的人。
不过,刘德毕竟是和恩人是同一血脉。所以,朱元璋才会如此对待刘德。他不仅对刘德如此恩赐,朱元璋回到孤庄村之后,找到了从前帮助过自己的20多个乡亲。
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过世,但是,朱元璋仍旧将他们的坟冢放置在皇家陵区内。后来,朱元璋还下旨,将恩人的儿子们接到南京读书。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时常召见几位后生,并勉励他们好好读书。
虽然从前的大恩人,刘德的兄长已经故去。但是,朱元璋仍旧追封其为义惠侯,夫人为侯夫人。朱元璋还命人将恩人从前之事迹,写了出来。
“此世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彼岂知今日为天子耶!”作为天子的朱元璋早已明白,害死他爹娘兄长的并非是刘德。而是元政府昏庸腐败,恶果最后由百姓们分食。
公元1383年,朱元璋又在凤阳和临淮二县实行免赋税制度。每每想念恩人,朱元璋都会派手下将孤庄村尚在的亲邻请到南京。除了会赏赐他们华丽的服装之外,还会以丰盛的食物款待他们。
朱元璋善待刘德的行为,受到了当地百姓们的热议。“好皇帝”成了孤庄村说起朱元璋的代名词,他用真心诚意报恩情的故事,也被当地百姓们称颂。
朱元璋从百姓中走出,又常常走在百姓之间。如此经历让朱元璋十分懂得百姓疾苦,他也非常懂得体恤民众。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刘德的无情,或许历史上会少一位谋划百年的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