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人命不如猪狗。这句话对于身处乱世之中老百姓是如此,对于在乱世中割据一方的豪强也不例外。一旦乱世出现,不论处于什么样地位的人物,都只能在世界上挣扎求存。像刘秀这种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平定乱世,开辟一个王朝的人,是凤毛麟角的。
而大多数身处乱世中的人,都会被卷入战争的漩涡中沉沉浮浮,然后化为乌有。只有少数英杰,他们虽然没有刘秀这样平定乱世的本事,也没有选择追随真命天子,却也凭借着自己的生存之道,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东汉时候的安丰侯窦融便是其中的典型,他是两汉之交割据地方的军阀中少见的全身而退者。
窦融出身非常显赫,祖上是汉文帝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是西汉皇室的外戚家族。西汉时候除了刘氏诸侯王外,外戚和勋贵都掌控着国家的重要资源。窦融家世出众,从高祖父开始就是平陵一代的豪强,在地方是有了很强的势力。
然而平陵处于关中地带,靠近咸阳和长安,在西汉末年是纷争时期的地方。尤其是王莽篡汉以后,关中地域长期陷入争战,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除了王莽的军队外,先后有更始政权、绿林军、赤眉军、陇右军阀隗嚣等各方势力争夺,使得当地的豪强门阀成为了列强口中的肥肉。
因此身处关中的豪强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可悲的门阀,他们要应付各方势力的掠夺,还要保存家族,日子过得非常悲催。尤其是在绿林军和赤眉军劫掠关中后,这里可以说是尸横遍野,满目疮痍。搞得连赤眉军自己都在关中呆不下去了,被迫向关东撤离,寻找栖身之所。
然而在窦融的带领下,窦家不但在这场乱世风暴中得已保存,还能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可见其生存之道有着高明之处。而且在众多割据军阀先后被刘秀消灭的情况下,他能够找到机会及时归附东汉,并且最终成为被汉明帝刘庄列入云台的名将,这识时务的本事堪称一绝。
汉哀帝去世后,王莽掌控了汉朝的朝政,一步步的开始篡夺皇权的行动。此时周边发生了不少反对王莽的起义,先后都被王莽派出的军队所镇压。而此时窦融在强弩将军王俊麾下担任司马,也参加了镇压各路义军的行动,积累军功被封为宁武男。然后他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大司空王邑,逐步进入了王莽政权高层,将全家都迁入长安城。史书上说他"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成为王莽政权中的后起之秀。然而他并没有如王氏家族那样嚣张跋扈,而是低调为人,抚养弱弟,奉养老母,受到周围人的好评。
此时的窦融虽然效忠于王莽政权,实际上对王莽改制的行为是持有反对太对的。他不认为王莽改制就能把江山坐稳了,所以干脆一边积蓄自己的力量,一边观望天下形势,等待时机。
后来他随太师王匡和大司马王邑出征关东,镇压各处的义军起义,直到昆阳之战被刘秀击败,才逃回长安。更始大军围攻关中时,他被任命为波水将军带兵迎战,阻挡义军西进。更始军攻破长安后,王莽败亡,窦融在第一时间向更始政权投降,加入了大司马赵萌的麾下。
王莽败亡的时候,原有的军队分崩离析,很多效忠王莽的军队都被剿灭。窦融能够带着自己的军队全身而退,这本事非比寻常。从他投降大司马赵萌的选择看,他对更始政权内部的矛盾也看得非常清楚。而这个矛盾就成为窦融在更始政权中求存的根本,也让他成为王莽军中少见的幸存者。
更始政权内部存在很大的利益冲突,这主要来自于南阳豪强门阀和绿林军。这两个部分都是组成更始政权的核心,又都想掌控大权。更始帝刘玄想要摆脱绿林军的控制,依靠南阳豪强与绿林军争斗。大司马赵萌便是南阳豪强的代表,他的女儿赵姬是刘玄最宠爱的姬妾,因此掌控着朝政大权。
南阳豪强门阀虽然势力很大,但是没有可靠的军队。原来的军队都归于刘縯和刘秀兄弟,但刘縯被害后,这些军队都分崩离析。李通、刘嘉、刘赐等原属于刘縯的将领带着军队镇守四方去了,并不受南阳豪强门阀控制。为了与绿林军争斗,南阳门阀必须有自己的军队,窦融的投靠就是雪中送炭。
于是窦融和赵萌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可由于更始政权内部争斗频繁,这种政治漩涡也是非常危险的。窦融便向赵萌提出镇守河西的请求,于是窦融被任命为张掖的属国都尉。
窦融将河西各郡县选择为自己崛起的根本,是立足于家族在这个地方的影响力。由于他的高祖父曾经为张掖太守,祖父也是获羌校尉,堂弟当过武威太守,他们家族在河西之地声望极高。而且河西是关中以西较为富庶之地,接近草原又是产马的地方,能够组建足够的骑兵部队。这些方面对于窦融来说都是良好的资源,只要能够合理运用,他就能在河西崛起。
于是窦融在河西结揽群雄,抚慰民众,收获了大量的民心,也组建了自己的班底。然后他与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库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结盟,被推举为领五郡大将军事。
窦融执掌河西五郡后,推行宽容的民族政策,受到当地汉族和羌族老百姓拥戴,很快便使得当地富庶起来。由于这里属于边陲地区,战乱使得大量流民成为流寇,窦融便招抚流民组建军队,剿灭袭扰边境的流寇,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与此同时,身处关中的更始政权被赤眉军所灭,而赤眉军有被刘秀所灭,刘秀成为关东争霸天下的最强者。面对这种情况,关西各郡的割据势力们各自打算。如蜀地公孙述就称帝自立,而陇右隗嚣则提出合纵连横谋取诸侯王的地位。而这些做法对于刘秀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也是必须要消灭的对象。可是关西处于山区,地形复杂,对于西征的刘秀军队非常不利,让战争陷入焦作的状态。
窦融抓住这个机会归附刘秀,主动当了带路党,配合刘秀的西征军攻打隗嚣、公孙述等不服从的割据势力。当时刘秀正被为西征的事情焦头烂额,就连名将邓禹、冯异都吃了亏。窦融的投靠又是雪中送炭,于是册封窦融为凉州牧,让他派军队配合汉军攻打隗嚣的地盘。
刘秀对于窦融的投靠是非常高兴的,这不仅解决了河西五郡归附的问题,还为消灭其它关西军阀奠定了基础。关西之地向来民族矛盾激烈,没有本土势力的配合是很难起效的。刘秀麾下只有马援为天水豪强,对于陇右、河西、汉中、蜀地的影响力不够。而窦融的加入便解决了燃眉之急,也打开了统一关系的大门。
窦融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典型,他都每次改变阵营都是深思熟虑的。不论是王莽、更始政权,还是后来的关西军阀和归附刘秀,都是选择了最为恰当的做法。而这种识时务并非简单的当墙头草,而是对于天下大趋势有着一定的把握,并顺着这个趋势进行选择。因此窦融能在两汉的乱世中得已保全,受到各方面的赞誉。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在战争结束后主动交出河西五郡的印绶,主动放弃了权力。不仅保全了家族的荣华富贵,也为东汉的稳定起了好的带头作用。因此在汉明帝列云台名将时,在二十八将之后加入四将,窦融便是这四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