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秧门
五月的蓝天映在村庄的水田里,天与水融为一体,很难分得清,哪是天哪是水?说是水天一色也不为过。
村庄的秧苗何时插进田里,让水与天共存,每个地方的时间不一样。海拔低一些的地方,清明以后,农家就开始忙开,海拔高一些的山上,有的要等到五月初,农家才开始忙碌秧苗的事。我们的老家备耕,则是在谷雨以后。
“小孩子盼过年,大人盼插田。”老家人十分看重插田,那是一年的期盼之始。那些出芽的稻种将被均匀地撒到已种翻耕过多次的秧田里,准备开始全新的生命旅程。从一粒稻种露出芽嘴变成一颗颗饱满的水稻,那旅程是劳累艰辛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发芽的稻种成了秧苗,农家人就有了期盼,连农家小孩心中都有了一份莫名的欣喜。大人允许的话,他们也可以下田插秧。三十年前,我在一所农业中学任教,教的是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农事的作文,想不到收作业上来时,被一篇作文《五月的蓝天》惊呆,一个学生把插秧的过程写得惟妙惟肖。我问她参加了劳动吗?她说星期天回家,爸爸说插秧一家人忙不过来,要她下田帮忙。父亲一声大吼“开秧门”,让她像一个男孩子一样下了水田。她只是慢一点,基本功也还像,所以这篇文章是她读书以来写得最顺手的作文。特别是作文中有一句“把秧苗插在蓝天上”差点让我落下眼泪。我改了几个错别字以后,把她的作文推荐给了文心出版社的《作文》杂志,三个月后刊登出来,在学校引起了很大反响。
对插秧,我一直心存敬畏和感激,也是因为老家五月的“开秧门”活动。
秧门不是门,但自秧苗要撒在秧田的时候,秧就有了一道属自己的“门”。从种子发芽到五月被均匀拋洒进秧田开始,秧田就关起来了一道自己的孕育之门——那是嫩绿的田野和充盈的春天融合的一道门。经验丰富的农家人光着脚丫,高高的裤脚挽到腿上,通常光着上身,双手郑重地握住一把青青的秧苗,用拳头和大拇指比画着,一次分出一小指秧苗,那树上的布谷鸟正在鸣叫:“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在秧田里的农家人就会高喊:“开秧门啰!”大喊一声,秧田里的农家人便开始插秧比赛。
开了秧门,农家人将拔下的秧苗握成一把一把的,上下摆弄一下秧苗上的泥巴。洗不尽也不需要洗尽黄泥,一指一指的将秧苗插进秧田里。一般根据插秧人双手能够照顾的距离宽窄,确定插几排的秧苗,人们边插边往后退,左右移动较少,多以后退为进,农家人必须长时间地弯着腰。有的农家人腰不好,便在身后背着一根够自己屁股坐下的凳子,不用长时间弯腰,坐在凳子上用双腿推动着向后挪动,有的人叫它为“秧凳子”,也有的称为“秧马”。这样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与那些农家人插秧的速度差不多。一块秧田插完以后,农家人站在田坎上一看,插秧时被搅动得浑黄浑浊的秧田,已经变了样,浑浊的秧田已经是清清亮亮的,蓝天上的白云也飘在水田里。晃眼一看,那秧苗真的是插在蓝天上的,只是倒着身子。
秧苗的秧门打开,那扇秧门就是孕育希望之门。从此,丰衣足食的日子在村庄已不是奢望,而是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作者系綦江区作协主席)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