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此时的西汉王朝在北方通过与匈奴和亲,暂时缓解了边境冲突的压力;内部消灭了陈豨的叛乱,清洗了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之后,得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现在,汉高祖刘邦又将目光看向了帝国南部的边疆。
五月,汉高祖刘邦下诏册封原秦朝南海尉赵佗为南粤王,派陆贾前往授予印信绶带,颁发符节,互通使者,希望他能团结安抚百越,不要成为南方边境的祸害。
为保障帝国南部边疆的和平安宁,临行前,刘邦告诉陆贾可以见机行事、全权处理。
在来的路上,陆贾一边了解着南越的历史,一边思考着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争取一击命中、圆满完成任务。
说起这个南海王国的历史,其实并不长,从头开始只有短短的十八年历史。
秦朝时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向北派出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驱赶匈奴七百里;向南派出由无业游民、入赘的女婿、商人为士兵,攻占南越陆梁地,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然后又将五十万罪犯遣往五岭戍边(就跟沙俄时期把罪犯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英国把罪犯送到澳大利亚一样),和越民混杂居处。
这支统管南越、五岭地区的最高官员是南海尉任嚣,在秦二世天下大乱时,临终前他将这一职务让给了龙川县令赵佗,告诉他要利用这里的北有险要地势、广袤山川、南有南海天堑,可以建立一个国家,保境安民、静观时局变化。
赵佗后来先是利用局势纷乱,主动与秦朝断绝通道,闭关自守、不再往来。然后又逐渐利用法律条文诛杀那些秦朝派来的各级官员,把他的同乡、同党安排到各个重要岗位。最后在秦朝灭亡之后,索性趁机发兵发兵进攻吞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这样情况就有些复杂了。
本来,按一般人的想法,你赵佗本是中原人、是秦朝的臣子,奉命外调来到异国他乡,因为当时天下大乱,不得不闭关自守、保境安民。现在天下又安定了,按理你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归附朝廷,因为你有安抚一方百姓的功绩,朝廷也不会亏待你的。可事实是这样吗?
陆贾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些人,自从离开家乡来到异国他乡,就自以为是与家乡一刀两断、恩断义绝了。他们入乡随俗、一切遵从他乡之法争做良民,恨不得从内到外来个脱胎换骨、重做他乡之人。这种人,对自己的家乡、亲人、亲情、国家是没有多少感情的,有的甚至是为表忠心、忠诚,更加穷凶极恶、变本加厉、恨不得在家乡的亲人身上榨取到能证明自己的荣耀和利益,来祈求可怜的归属感、融入感。所以,这些“黄皮白心”的原家乡同胞更可怕、更凶残、更不讲道义。
现在赵佗不但不主动归附朝廷,居然还主动攻击大汉的南部边疆,现在又自封为南越武王。由此可见,赵佗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与家乡有任何联系的“黄皮白心”的白眼狼了,对这样的数典忘祖、丧心病狂的东西,光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必要时还得打击他的傲慢无礼、嚣张气焰,让他知道一旦得罪朝廷,他就吃有不了兜着走的危险,陆贾准备随机应变。
果然,陆贾刚到,就看见赵佗头上盘着南越族的头髻,伸开两脚坐着接见他,一副小人得志、洋洋得意的样子。
陆贾假装大吃一惊:呦!这还是我们秦朝派来的政府官员吗?不对啊?我听说您可是中原人士,您的亲戚、兄弟、祖先坟墓都还在常山真定,对吧?你咋这么快就忘记祖宗、背叛故土了呢?
看来您是一门心思要背弃中原,另起炉灶单干并想与我们新成立的大汉王朝对着干了?这好极了!看来我的出使任务已经结束了,我这就回到朝廷复命。当然,以后就是我们现在比秦朝国土面积还大的大汉王朝与你这个自封的弹丸之地的什么南越武王较量一下武力了,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天下武王!
赵佗有些吃惊,赶紧坐直身体,刚要开口答话。
陆贾指着他继续说道:我们这几年一直在逐鹿中原、问鼎天下,没顾得上你们这些边边角角。现在好了,海内平静、天下晏然。本来我们的当今皇上听说南方奏报说您在南越称王,从不协助天下诛杀暴逆,却反而进攻我们的边疆,文武将相都很生气,一致要求派兵前来剿灭您。
但是当今皇上一是因为天下刚刚平定,想让百姓修生养息、恢复生活;二是因为你曾是中原人,懂得中原的规章制度。所以呢,就想着“先礼后兵”,让我先来授您君王印信,封您为正式的王。颁发符节,以后互通使臣、按时纳贡就可以了。
如果您不打算向汉朝臣服,那也没关系,我们那边作战方案早就做好了,我也不妨给你提前透露一点,出兵前,肯定是要向全国说明出兵讨伐,请注意,是讨伐,讨伐您的道理。然后,掘毁焚烧您祖先的坟墓,杀光您的宗族!您先别瞪眼,是他们干的,可不是我啊!
再说,反正您现在已经跟他们都划清界限、一刀两断了。挖几个坟、杀几个人跟您也没啥关系吧?接着,也不用多,在我们成百上千能征惯战的将领里随便抓一个出来,带领十万精兵,是精兵,可不是你们当初带来的那些什么,这个您最清楚了。然后我估计,他们可能还会鼓动、甚至千金悬赏要你的项上人头,这招在中原可好使了。
最后,你们就找个地方好好打一仗,如果您这次侥幸打赢了,没关系,我们有上百万的大军,马上就会有更厉害的将领让你认识的;如果您打输了,那您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自然也就没有了。
赵佗再也坐不住了,立即跳了起来,马上向陆贾赔礼道歉,表示愿意听从陆贾的建议,归顺朝廷。
陆贾留在南越几个月,与赵佗聊得很开心。赵佗很高兴,就赏赐陆贾一袋珠宝,价值千金,其他馈赠也达千金之多。陆贾最后就拜赵佗为南越王,让他向汉朝称臣,遵守汉朝的约定。
任务顺利完成,陆贾回朝报告,高帝大为高兴,封陆贾为太中大夫。
关于南越国,还有这样一个花絮:有关南越国是否真实存在,只有史书记载,并无切实文物证据作为依托,为此历史学家们争论了很久。
1983年,我国广州地区的一个施工工地发现一座古墓,专家找到证明墓主人身份的玉玺后发现,这一墓葬的真实主人为南越第二任国王赵昧,并非开国国君赵佗。这一墓葬的出土,便向世人证明南越国存在的真实性。
陆贾回到朝廷,开始正常打卡上班。不过他老是在刘邦面前动不动就是《诗经》里是怎么说的、《尚书》里是怎么说的,这些咬文嚼字刘邦既听不懂也不明白啥意思,搞得刘邦心里很烦。
有一天,刘邦终于忍不住了,对着陆贾破口大骂:你老子是在马上打下的天下,哪里用得着《诗经》、《尚书》!(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你下次如果还敢在我面前显摆,我就在你的书上尿尿你信不信?
陆贾微微一笑:在马上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并守住天下吗?治理天下除了马刀还要用到纸笔,对不对?商朝汤王、周朝武王都是逆上造反取天下,顺势怀柔守天下。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当年吴王夫差、智伯瑶、秦始皇,也都是因为穷兵黩武而遭致灭亡。
刘邦有些不耐烦了,把眼睛瞪得溜圆,正准备张嘴开始骂人。
陆贾接着说:当然,跟您说这些久远的历史您也听不明白。不过您知道秦朝为什么如此强盛却只有十五年的寿命吗?这是它一连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才造成的恶果吗?
刘邦眼睛一亮、顿时来了精神:来人,看茶!这正是我也很想知道的地方。陆先生,还请你不吝赐教、全部说出来,我刘邦洗耳恭听。
陆贾说道:秦朝第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跟您想的一样,以为可以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骑在马上就可以统治世界。所以,他不把天下所有人包括读书人放在眼里,以为手里握着刀把子就可以开创万世基业,可是却二世而亡。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秦国的军队可以说是天下最能征善战的职业军人,比起您率领的这些农民起义军可不是一个档次吧?那他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他横征暴敛、压榨全天下的人民。他们忘了,他们以为可以控制天下的刀把子是掌握在士兵手里,而士兵,哪一个不是农民的儿子?
你欺负他们的父母、家人,他们还会为你卖命吗?所以,秦始皇一死,天下大乱,这些曾经战无不胜的精锐部队也就不战自散了。他们不是被您和项王打垮的,是被秦朝剥削百姓的穷兵黩武的制度给打败的。
第二个错误就是,秦国已经统一六国,按理治理天下就应该用全天下的人才。秦始皇不是这样,他只用原来秦国的官吏、人才。你秦国再强大、人才再多,放在全天下面前那就不够用了吧?久而久之,天下之心与它的国运必然越走越远。
现在再看看您,您现在重用的大多是从沛县就跟着你出来闹革命的老兄弟吧?别的地方的人才您又发现并重用多少?
就说你那些跟你打天下的铁哥们、好兄弟吧:相国萧何,以前是沛县吏掾吧?曹参,好像是狱掾吧?夏侯婴,是赶大车的吧?任敖好像也是狱吏吧?周苛好像是卒吏吧?樊哙,这个厉害,但好像也是个屠狗的吧?就这样的人,还想治理天下?还想长久?
刘邦脸都红了,马上向陆贾赔礼道歉,对他说:陆先生,请你试着为我写出秦国所以失去天下,我所以得到天下以及古代国家成败的道理。我愿意认真、仔细地学习。
陆贾于是回家写出大略阐述国家存亡的征兆,共写成十二篇。每奏上一篇,刘邦都称赞叫好,这部书被称为《新语》。
有一句成语就是“随陆无武,绛灌无文”,说的是汉高祖刘邦恨随何、陆贾没有武功,周勃、灌婴不懂文治,意思是文武全才难得。
这样,陆贾就成功地说服刘邦广施仁义、无为而治、重用天下人才,使读书人再一次名正言顺地进入了大汉帝国的朝堂之上。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汉惠帝懦弱,吕后专权,陆贾不愿为吕后效力,就称病辞官,回到家乡,准备安享晚年。他开始提前做好以后儿女们为自己养老送终的规划。
在《资治通鉴》中,这似乎是第一例如此详细记录的财产分割与赡养契约。
陆贾变卖了出使南越时所得的财物,共计千金,分给自己的五个儿子每人两百金,让他们自立门户、独自发展。陆贾自己则坐着华贵的车辆,带着十个舞乐侍从和一口价值百金的宝剑,轮流到五个儿子家里居住。约定每家住十天,将来死在哪个儿子家里,就得到他的这些随身之物。由于陆贾常到其他地方作客,五个儿子每人一年也不过轮流两三次,这就很好的避免了老来儿子们不愿养老送终的困境。
养老规划是直到今天仍然是很多家庭发生纠纷的未解难题。“家产分不匀,儿女打破头”,早在两千两百年前,陆贾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然,他是大财主,有的是钱。但是,他公正平分家产并手里握着最后的筹码,这就是精明;而且,他不是只讲“家和万事兴”的大道理,是既讲理又讲利,那就是人生大智慧了。
等家里养老送终的大事完满解决之后,当他知道吕后掌权,外戚的许多吕姓都被封了王,总揽朝政大权。丞相陈平很是担忧,但势单力薄、力所不及,又怕祸及自身,于是常静居深思,考虑对策但苦无良策时,陆贾就专程登门拜访这位曾给汉高祖刘邦六出奇计的大汉智囊人物。
他见到陈平,只简简单单一句话,就彻底打通了“智多星”陈平的“任督二脉”: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于是丞相陈平主动与太尉周勃联络感情、结为同盟,最后在吕后去世后,一举铲除吕氏家族的势力,迎回了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历史。
表面上看,陆贾就是凭着一张嘴“降服”南越王赵佗,说服汉高祖刘邦,献策给丞相陈平,非常圆满地安排、解决了自己养老送终的大事,但是这种智慧可不是靠一张嘴皮子就能做到的。
可以说,后世儒家所追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理想,在陆贾这里都一一实现了,这就非常了不起。所以,这也就是他能进入太史公司马迁七十列传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