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0年9月,汉武帝的托孤重臣,大汉帝国国母(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的嫡亲爷爷上官桀,因为参与谋反,被诛灭全族。
提起这位上官桀,可能大多数朋友只是偶有听闻,并不甚了解;故而,对于上面的这段文字记载,其实并没有多少感触。
但是,青史君相信:很多政治敏锐的朋友,已经从上面那段寥寥记载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个上官桀不仅是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更是皇帝的绝对外戚,拥有这样双重身份的他,为什么还要去造反呢?这一反常现象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01—初为羽林,因勇力过人,得到汉武帝赏识
上官桀,西汉时期陇西郡上邽(gui)县人;因为家世清白且生得身材魁梧,少年时期的上官桀就被命运之神选中,成为了汉武帝的亲卫军成员——羽林郎(国之羽翼,如林之盛)。
桀,陇西人邽人也。少时为羽林期门郎。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身份!
在汉武帝时期,能够跻身羽林郎行列,时常在“大汉帝国第一人才鉴定师”刘彻身旁行走,简直就是等于直接拥有了一张,大汉帝国高级官吏选拔票;像后世鼎鼎大名的卫青、霍去病二人,都是在羽林郎时期被汉武帝发掘,而后重用的。
不过,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成千上万的“国之羽翼”中,能不能顺利“出位”,关键还是要看个人表现!
从后来的史实来看:年轻时期的上官桀,对于自己这一身份之后的“远大前程”,是有着明确预期的:
有一次,汉武帝去甘泉宫“度假”,走到半路上突然狂风四起;由于御撵上的那个车盖(伞)实在过于巨大,导致车马在飓风中难以前进。
眼看暴雨将至的汉武帝就命人取下车盖,让上官桀拿着,继续前行。
按理说,马车由于车盖太过兜风都不好走了,这时候的上官桀要是掉队,肯定也是常理之中的事情,是没有人会去批评他的。
可是,善于把握机会的上官桀,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吨位优势与力量天赋——在狂风之中,撑着巨伞一路狂奔,竟然跟上了御马的速度!
那么,上官桀为什么这么拼命呢?
史书上是这么描述的:
从武帝上甘泉,天大风,车不得行,解盖授桀。桀奉盖,虽风常属车;雨下,盖辄御。
不久之后,大雨如期而至,上官桀立马将伞遮在了汉武帝头顶,为其挡雨,好好表现了一回。
对于这样一位,勇猛异常且颇有眼力劲的人才,自然是要提拔的。于是,羽林郎上官桀,摇身一变成为了汉武帝的御用养马官。
上奇其材力,迁未央厩令。
—02—因能言善辩,而官路亨通,终成帝国辅臣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肯定会说:将勇武之人发去养马,这算哪门子提拔啊?
青史君估计,当时的上官桀肯定也有一种“大材小用”的憋屈想法。因为,在不久之后,他就犯下了一次差点送命的错误:
在上官桀任职未央厩令的某段时间内,汉武帝生病了,好久都没去查看自己的御马;本来就心气不顺的上官桀,也开始消极怠工,不怎么好好照顾武帝的宝马了。
突然有一天,身体康复的汉武帝来到了御马监,视察工作。
当汉武帝看到曾经膘肥体壮的宝马名驹,已然变得体型消瘦、精神萎靡时,立马吼道:“上官桀,你个瘪犊子玩意,你是不是认为朕再也看不到这些宝马了?!”
注意:这是一句十分严重且触及到政治红线的话语!它的潜台词是:上官桀是不是认定汉武帝要死了,所以才不努力工作?
据史书记载:在汉武帝的一生中,还对另一个人说过这句话:当年负责维护汉武帝专用御道的义纵由于消极怠工,致使道路失修,让汉武帝的马车颠得厉害。在彼时,汉武帝也吼过这么一句:“难道义纵认为我没有命,再走这条道路了吗?”
不久之后,曾经最为被汉武帝看重的酷吏义纵,就归西了!
按照常理来说,上官桀这次也是凶多吉少!
不过,体力好的上官桀,脑子更好——对于自己的渎职行为,上官桀并没有做出过多的辩解(估计解释也没用),而是另辟蹊径地说道:“我听说陛下您身体欠安,日夜担心忧惧,根本就没有心思去照顾这些马匹啊!”说完,他又情真意切地流下了几行眼泪。
不知道是上官桀的表演太过真实,还是大病初愈的汉武帝脑子有点不太灵光,本来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的上官桀,竟然这么就给糊弄过去了!
并且,汉武帝还认为,上官桀是真心爱护自己的忠臣,就将其引为近侍;不久之后,汉武帝更是直接将上官桀提拔为太仆,位列九卿(估计是上官桀太会拍马屁了)。
上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道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忠,由是亲近,为侍中,稍迁至太仆。
后来,在“马何罗刺杀汉武帝”一事中,上官桀由于配合金日磾全力擒匪,愈发受到汉武帝的信任与重视。
终于在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临终托孤之际,曾经的羽林郎上官桀官至升左将军、领尚书事,与霍光、金日磾一起成为大汉朝堂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虽然在汉武帝去世之时,御史大夫桑弘羊也在场,但是他却没有“领尚书事”,所以最多只能算个列席常委,故不在此列)。
青史君说:虽然上官桀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由羽林郎到辅政大臣的巨大飞跃,他的官场表现堪称上乘。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在上官桀的身上,至少存在以下两个弱点:
第一,有小聪明,却缺乏大智慧。
未央厩令,虽然听起来只是一个养马官,但是在没有现代化装备的古代,骑兵绝对是整个国家最精锐、最先进的兵种,堪称“大国重器”。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出色的将领和优秀的战士,相当于是大汉帝国的核弹头的话,那么,优良的战马就是搭载核弹头的运载火箭。不管你核弹头有多厉害,要是没有运载火箭的精确制导,也是白搭!
所以,想要成为优秀的骑兵将领,就必须先要熟悉战马的习性。
故而,汉武帝让上官桀去养马,看似是大材小用,其实是对于他的一种历练,可是很显然,上官桀并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微妙之处。
也就是说,能言善辩的上官桀有小聪明,但是却缺乏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大智慧。
第二,够努力,却没有自律精神。
对于霍光、金日磾二人为什么能够成为汉武帝的托孤之臣,在史书中曾有过一大段论述,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谨慎、自律。
霍光服侍汉武帝二十多年,既当司机又做秘书的,却从来没有犯过一次错误,甚至每次上班所站立的地方都一样;
而金日磾呢?
武帝赏赐他宫女,他供养在家里,从来不敢亲近;武帝想要纳他的女儿入宫,他怕成为外戚,遭人记恨,怎么说也不答应;在汉武帝身边伺候了几十年,金日磾竟然没有一次偷看武帝干什么的行为!
而上官桀的“上位”史就简单的多了——就是上文中的种种事迹。
可以看出:与霍光和金日磾相比,上官桀虽然敢于拼命,够努力,但是他缺乏一种自律精神;一旦没有人监督他工作,那么他大多数情况下,就会“开小差”。
有小聪明,却缺乏大智慧;够努力,却没有自律精神!请朋友们记住这两点,它们和上官桀的最终悲剧收场,有着莫大的关系。
—03—心态失衡,不自量力,与霍光争权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托孤”戏码,青史君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朝堂之上同时出现了多位托孤大臣时,不论这些辅政之臣之前的关系多么铁,他们的结局有且只有一个:内斗!
比如,明朝万历年间的高拱、张居正;又或者清朝康熙时期的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等人。
很显然,这是人性的弱点所决定的,谁都不可能成为例外!(成为寡头之后,必然会想着全部垄断!)
公元前86年,金日磾去世,曾经的托孤大臣、拥有领尚书事职衔的,就只剩下了霍光与上官桀——似乎,他们二人的结局早已注定!
由于早在成为辅政大臣之前,霍光与上官桀就结成了儿女亲家,故而,从公元前87年到公元前83年的这四年时间,算是上官桀与霍光的“蜜月期”。
虽然,彼时的霍光已经“政自己出”,但是对于上官桀,霍光一直还是非常给面子的——每次霍光休假,他都会让上官桀代替自己处理政务。
初,桀子安取霍光女,结婚相亲,光每休沐出,桀常代光入决事。
不过,这种霍光给面子的前提是:上官桀“识时务”、懂分寸。
公元前83年,上官桀突然向霍光提议,将自己的孙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许配给汉昭帝为后;对于这样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霍光却以女孩年纪太小,予以拒绝。
光女为桀子安妻,生女,年甫五岁,安欲因光内之宫中;光以为尚幼,不听。
我们曾经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霍光之所以会拒绝上官桀这项提议的根本原因是:虽然将自己的外孙女扶植为大汉国母,霍光脸上确实有光,但是很显然,身为上官氏的亲爷爷,上官桀才是此事最大的受益人——上官家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外戚。
故而,青史君相信:当上官桀想将自己的孙女扶植为大汉国母时,在其内心深处已经想好了,到时候自己该如何如何了——上官桀的这次提议,预示着他与霍光正式开始争权。
这并不是青史君在瞎说,对于这一观点,在史书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自先帝时,桀已为九卿,位在光右,及父子并为将军,皇后亲安女,光乃其外祖,而顾专制朝事,由是与光争权。
由于在汉武帝时期,上官桀已经位列九卿,比霍光的官职高,所以对于在托孤班子里,自己排在霍光之后,上官桀一直是不怎么服气的。可是,他却缺乏应有的政治头脑,一直都找不到有效的反击渠道,终于在良久思索之后,上官桀想到给自己搞一个外戚身份,开始与霍光争权。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那个上官桀缺少大智慧的缺点?
公元前83年,据汉武帝托孤的公元前87年,已经过去了四年之久!
四年!黄花菜都凉了!身为二把手的上官桀才想起来争一争,貌似有点太晚了!
因为,在彼时霍光早已完成了自己的队伍建设、已经没有人可以撼动霍光的地位了:
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为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虽然,上官桀最终通过汉昭帝的姐姐鄂邑长公主的运作,成功将自己的孙女运作成为大汉的国母。
但是,当他想要投桃报李,给鄂邑长公主的相好丁外人,谋一个好差事时,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了霍光的拒绝!
上官桀父子既尊,盛德长公主,欲为丁外人求封侯,霍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欲令得召见,又不许。
也就是说,即便是上官家已经拥有了辅政大臣与外戚的双重身份,可是由于霍光的实力超然,上官桀在朝堂上说了仍然不算!
—04—昏招频出,最终身死族灭
没有办法,只好抱团取暖了。
于是,上官桀开始联络一直备受霍光打压的鄂邑公主、桑弘羊等人。
事情发展到这里,其实上官桀等人的谋划还算是可圈可点——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
但是,很快他们就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并为最终的失败敲响了丧钟!
不知道是不是脑子秀逗了,还是上官桀等人本来就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在朝堂上势单力薄的他们竟然想着要拉拢藩王来对抗霍光。
于是盖主、桀、安、弘羊皆与旦通谋。
我勒个去!
但凡有一点政治常识,也不至于这么作死!
提问:自古以来,身为辅政大臣的最大忌讳是什么?
答曰:外通藩王、武将。
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一旦辅政之臣与藩王或武将取得联系,那么无论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会让人想到一个词语:谋反。
而上官桀联系的那个藩王是谁呢?
汉武帝的第三子燕王刘旦,一个几次三番公开表示过夺嫡之心的藩王。
你说,上官桀和刘旦搅合在一起,汉昭帝能给他们好脸色吗?
故而,尽管上官桀等人对霍光极尽诬陷之事,可是汉昭帝由始至终就是一句话:“霍光是忠臣!”
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
没有办法的上官桀等人,又想出了一个“高招”:宴请霍光,然后伏兵击杀;并废了那个一直“袒护”霍光的汉昭帝。
当青史君看到这里时,都要笑死了!
单凭几个刺客,能不能成功刺杀重兵保卫的霍光的几率到底有多大,我们暂且不谈。
即便是他们能够刺杀成功,那么,你认为这几个在朝堂上说什么都不算的人,能成功地掌控大汉朝堂吗?!
好了,直接说结果吧!
公元前80年9月,因人告发,上官桀等人意图谋反的行为被朝廷(霍光)知晓,;于是,拥有辅政之臣与外戚双重身份的上官桀与他的同党一起被灭族。
九月,诏丞相部中二千石逐捕孙纵之及桀、安、弘羊、外人等,并宗族悉诛之;盖主自杀。
结语:
纵观上官桀的一生种种,他有梦想、敢拼搏,又能言善辩,确实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才;可是他遇事缺乏大智慧,对政治尤其不敏感;也许,他可以凭借着一两次的能言善辩之举,获得赏识、加官进爵,但当他最终真正的置身于权力的游戏中时,等待他的似乎只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