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寿县,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他的谈吐中流露出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几十年如一日,他广泛涉猎国学经典,孜孜不倦地阅读中国古代典籍,积累了深厚的国学知识,并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书法创作的支撑。他的多幅作品参加重量级展览并获得重要奖项。他就是著名书法家赵忠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硬笔书协会员,安徽省建谯书画院副院长。
童年兴趣,结缘书法
赵忠卫与书法结缘,受家庭教育和其父亲影响颇深。赵家祖上三代为富人务农、做工,从没人上过学、念过书。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赵忠卫的父亲参加了抗日革命,多次到无锡为新四军送火药原材料,为解放军南下推车,往蚌埠送军粮。后来他的父亲有了机会读书写字——南下的革命干部“老马”在村里办了一个扫盲夜校班。他父亲学习非常刻苦,一有空闲时间就读书看报、打算盘,还练就了一手好字。在文化的浸染下,赵忠卫的父亲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再穷都要供孩子们上学读书!
1956年,赵忠卫出生于寿县。在赵忠卫小时候,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过度的饥饿对赵忠卫的智力产生严重影响,导致他9岁才开始上学。赵忠卫10岁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大街小巷被贴满标语、口号、大字报,他看着满墙满壁的字,不太关注字的内容,反倒对“字”本身起了兴趣。赵忠卫对“字”的痴迷加上父亲的支持鼓励,使他开始手抄、记录好看的字体,并进行刻苦学练。由于家境贫寒,赵忠卫无钱买笔墨,他就用锅灰和烟囱灰掺上水为墨,以捡来的树枝为笔,在地上或青色砖块、瓦片上反复练写。童年对“字”的兴趣使他的书法天赋慢慢被激发。
从军营到地方,笔耕不辍
1976年初,赵忠卫高中毕业后选择光荣参军。到达部队后,赵忠卫依然坚持练习书法,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每月6元的部队津贴,自费为连队写板报,这一写就是三年。
1978年底,赵忠卫被提升为排长,带领战友奔赴广西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四天四夜的行程使将士们十分疲劳。到了前线,部队连夜架桥,开战前驻地六架备用战机同时发动的声音十分刺耳,长时间的劳累加上巨大的噪音,使赵忠卫的植物神经发生紊乱。
1985年,国家进行百万大裁军,赵忠卫结束了十年军旅生涯,转业回地方参加工作。由于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受到噪音的滋扰,赵忠卫患了脑萎缩,记忆力丧失明显,头脑中整日叽叽响个不停,听力大大受损,甚至连夜间的雷声都听不到。但赵忠卫依然没有放弃书法,工作之余,他坚持练字,记忆力受损使他记不住临帖,赵忠卫就凭着小时候自悟的笔法,没有章法地随手挥写。为了省钱,赵忠卫将旧报纸握成团再展开,用低价的墨汁涂黑、晾干,然后用清水反复书写,每天早晨坚持练字,笔耕不辍,挥毫落纸如云烟。
结缘恩师,投身公益
赵忠卫真正融入书法交流圈是在本世纪初。亳州著名女书画家魏苦庵来到寿县,为开办牛群蒙城聋哑特教学校办展集资。赵忠卫被魏苦庵的爱心义举所感动,帮助她联系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宣传。展览期间,赵忠卫看到魏苦庵的一些优秀书法作品,心中十分敬佩,随即拜她为师。不久魏苦庵向赵忠卫引荐了她的两位恩师——当代书画名家谢浩东、冯其庸,赵忠卫因此得到了高人指点。历代书画大家,都是广拜名师,博采众长,既淬炼于技,又修持于道,赵忠卫正是这样一位书法家。近二十年,赵忠卫积极地与全国各地数百位资深书画名家进行交流互动,笔法技艺很快得到提高。
2013年,赵忠卫在朋友的帮助下建立了“悟凡斋爱心书画网”,开始投身公益,他将近千幅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部队战友和参战已故军人的子女及社会爱心人士。做人讲德行,写字重品行。赵忠卫一直积极投身慈善,2019年6月,赵忠卫被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称号,11月又获得“建国70周年最具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
2020年2月,新冠病毒侵袭武汉、湖北、乃至全国,赵忠卫在家中看到“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自身医力紧张的情况下,还抽调30名医护骨干增援武汉”的事迹报道后,立即与该院党委办联系,奋笔为支援武汉的勇士们每人书写了一幅书法作品。
赵忠卫的人品和作品在当今书法界,已为不少人所知,他的义举和善举也频频被人称道。乐于助人是他的胸怀,积德施善是他最大的心愿,功名利禄被他视为过眼云烟。
人品和作品是互为拉动的,赵忠卫是一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具有崇高的思想,而这也正是产生超前艺术的动力,更是艺术生命之源。对他来说,做慈善的意义就是“修身齐家,净律自我,为人表率,以达天下大同,实现人类的共和共产目标。”
2016年以祖父、父亲字号自题《广仁堂》
2016年抄写《朱伯庐·治家格言》赠广西百色参战后病故老兵的女儿
2017年在蚌埠书友公益活动时榜书《近贤求训》《仁爱恩发》
2022年夏拜游雁荡能仁寺、普明禅寺时即兴书写《缘起性空》
2022年春在雁荡工地写《居仁由义》
书法风格,方圆工整
赵忠卫的书法基本继承了传统笔法,力求方正宜读,重间架结构,一笔一画,方圆工整,遒劲有力。他书写时心无杂念,不分场合,不择条件,只要有一个平板,有纸有墨,掂笔便写,称得上是“兴来洒素壁,挥毫如流星”。
赵忠卫说:“学得欧颜柳赵(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永远不会跑调,继承传统学今贤,博学广积为首要。”书法需要文、史、哲,儒、释、道等多种文化进行支撑,中国传统文化对书法有着深刻的影响。赵忠卫平时喜欢阅读古典文学、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各姓氏的族规家训、中小学生教科书中的内容,如《周处》、《乐羊子妻》、《程门立雪》、《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蕴藏着深刻的哲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写让人看得懂的字,抄教育人的文”是赵忠卫的书写准则。赵忠卫书写的内容大多为弘扬国学文化、教人励志奋进的家训、谨言等。
书法与写字都要体现出美感,但美的境界有所区别。书法是以艺术美为趋势,感情、思想融贯其中。因此,字的气势神韵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写字则以实用为上,仅是一种无精神内涵的表现,因而表现不出灵动、活泼的美。赵忠卫认为:“写字可放纵,书法必遵法。若不撇出终为苦,各自捺住即成名。”
提及“书法”和“书法艺术”的区别,赵忠卫认为真正的“书法”应注重“技法”,而不是注重“艺术”。所谓的“书法艺术”是今人编造出来线条艺术的新名词,它指把汉字美术化的形式,只能称作美术字,用于广告宣传和店面招牌,这与“书法”不能相提并论,二者不可混淆。
赵忠卫不赞同书法的刻意创新之举。他认为美术绘画可以“打破传统”、“立意创新”,但书法不应该为了创新而创新,将字践踏丑化,歪八斜扭,乱写一通,这样不成体统。“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是他的人生信条。
练书法要持之以恒,卫夫人曰:“吾儿写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道出了练字的艰辛。赵忠卫认为练习书法首要条件是专一,只要一体精,不要百家通,勤学苦练恒必成。赵忠卫将书法喻为一个系统工程,学书法和“立项—设计—施工—竣工”的过程相似,即“爱好(兴趣培养)—目的(目标)—临帖写练—最终目标”。写练过程非常艰苦,赵忠卫不赞同急于求成、善于表现、自我标榜、胡编乱造、花拳绣腿的书法练习弊病,他认为练书法的人应该心净身沉,刻苦扎实,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成就。
2017年为永坤战友书写《力尽得乾坤》
2017年为厚香战友书写《香山红叶》 《福》
2016年夏题写自用扇面《云鹤游天》
经过岁月的洗礼,赵忠卫这样评价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在部队奉献青春,对党的信仰坚定不移,对人民军队无限热爱;二是转回地方爱岗敬业,刻苦练习书法,与世无争,与人无争;三是退休后尽自己能力投身公益、帮助他人,广交书画界朋友,以传承弘扬国学文化为己任,写训传家、抄经正人。”
(实习生 曲文秀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吕允富)
赵忠卫获奖情况:
2016年度在全国政协礼堂书画交流现场被评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2017年3月雅昌新闻报道为全国两会重点推荐书法家。
2017年4月应邀参加河南商丘梁园“群英奖”美术书法展,同月参加第二届“中天教育杯”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分别获三等奖、二等奖和银奖。
2017年7月获《中国企业报道·翰墨融情写军魂”书画名家祝贺建军90周年作品展》荣誉证书。
2017年7月获全国《一带一路世界高峰论坛》重点推荐的艺术家。
2017年9月参加中国艺术家网举办的中国第八届书画大赛获优秀作品奖。
2017年10月被中国国家书协书法专家委员会评选为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师。
2018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老子书社第四届书画展国画《秋菊》获三等奖。
2019年6月被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称号,11月被授予“建国70周年最具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
2020年5月被中共河南商丘梁园区委宣传部、区文联评为“优秀文艺志愿者”并颁发《荣誉证书》。
(赵忠卫书法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