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才华横溢的大家,居然也是个算命先生,对所谓的谶纬之术非常痴迷。谶纬之术是中国古人的儒家神学,也是占卜算命之学的统称。先秦时候流行谶纬之术,汉朝以来诸侯和勋贵之中更是有不少人痴迷于此,甚至皇帝治国都用谶纬之术占卜吉凶。
由于刘歆是东汉朝廷少有的大才,又掌管着内秘府的藏书,所以成为所有人心目中谶纬之术的大家。他说推算出来的谶语受到很多人追捧,被认为是预示了天下发展的大趋势。于是他在王莽篡汉改制时炮制了一条谶语,将自己塑造成真命天子,想借此笼络人心推翻王莽的新朝。
刘歆成名很早,少年时就因才名受到汉成帝召见,当了黄门郎的官职。他的父亲刘向去世后,他继承了中秘书的官职,掌管内秘府,负责藏书和管理和校对。他延续了中国图书管理员中必然诞生大神的传统,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修订成了《七略》,这是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而在此过程中他博览群书,将皇室藏书都列为钻研的目标,成了西汉朝廷中出名的大才。于是他受到朝中大臣和勋贵外戚的追捧,结交了不少朝廷的权贵。而王莽就是其中一位,而且两人关系非常亲密,引为至交。
中国古代有避尊者讳的礼仪,因此臣下与皇帝的名讳不能相同。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即位,他的名字刘欣与刘歆同音,按礼法需要避讳。于是刘歆叫自己改名为刘秀,在给汉哀帝提供《山海经》的注疏时也自称臣"秀"。而此时后来的光武帝刘秀还只是一岁多的婴儿,两人出现同名完全是巧合。
汉哀帝时期傅太后和丁皇后家族得势,王莽受到打压被迫归隐新野,处于事业的低潮期。等汉哀帝去世,王政君从董贤处夺回了传国玉玺,重新掌握国家大权,王莽才得已复起。然后王莽结党独霸了朝廷大权,一步步的走上了篡汉的道路,最终废掉皇太子刘婴,建立了新朝。
由于王莽和刘歆的关系很好,他在摄政和当皇帝过程中都重用刘歆。于是刘歆相继做了侍中太中大夫、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右曹太中大夫的官职,成为朝中极为显赫的人物。然而对于王莽篡汉和改制,刘歆一直是持有反对态度的,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
刘歆的祖上也是刘氏皇族,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异母弟楚王刘交的后人,所以他对王莽篡汉也是非常不满的。由于权势不足,他无法与王莽对抗,只能虚与委蛇,然后暗中结交忠于汉室的人诛杀王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利用自己的声望编造了一套谶语。
根据民间传说,这套谶语有两句。其一是"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其二是"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这两句谶语在当时流传极广,在民间形成很大的影响力。大家都在传,有个叫刘秀的出世,会在李氏的辅佐下重新振兴汉朝。刘歆便借这个谶语招揽忠于汉朝刘氏的勋贵和豪强,让他们一起来推翻王莽的政权。而他自己便是谶语中提到的"刘秀",也就成了谶语的真命天子。因此他很快借此机会团结了一批在王莽政权下的大臣,他们秘密组织计划诛灭王莽。
可惜的是事情在谋划过程中被泄密,作为主谋的刘歆被抓捕,然后被王莽下令处死。然而刘歆的死并没有阻止谶语的流传,反而在民间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南阳李氏的李守曾经是刘歆的学生,对于刘歆的谶纬之术非常迷信,对此他认为自己就是谶语中辅佐刘秀的"李氏"。于是他让自己的儿子辞官回到南阳,寻找谶语中提到的"刘秀"。此时正好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结交当地的英雄豪杰,密谋组织人马起兵反对王莽。而刘縯与刘秀兄弟俩的情况正好符合谶语的描述,于是李通深信自己找到了真命天子。
后来李通随刘縯、刘秀在舂陵起兵讨伐王莽,使得李家受到了王莽政权的捕杀。不但身在长安做官的李守未能逃脱,就难南阳宛城的同族也被杀六十余人。可是李通对这个谶语仍旧深信不疑,坚持效忠于刘縯和刘秀兄弟。即便在他的弟弟李轶和李松投靠更始帝刘玄,联合绿林军谋害刘縯后,他仍旧站在刘秀的这一边。他果断的迎娶了刘秀的妹妹刘伯姬,率军出镇荆州,表示与对陷入危机的刘秀的最大支持。而刘秀在河北起兵与更始政权决裂后,李通又果断归附刘秀,使得刘秀兵不血刃就得到了荆襄之地。
刘歆制造谶语本来为了诛灭王莽,借用的是自己更改后的刘秀的名字。谁知这个世界上真有刘秀,而谶语在他死后发酵得越来越厉害,帮着刘秀蓄积了大量的英雄豪杰。而这些人才成为刘秀平定乱世的重要帮手,其历史发展的趋势有正好与谶语吻合。
因此网络上有人所刘秀是"位面之子",天生的真命天子。这种说法虽然是戏言,却又显得过于戏剧化。刘秀能成为谶语的最大受益者,既是偶然巧合,也是当时社会环境决定的。就王郎这种算命先生冒充的刘子舆都能招揽大半个河北的郡县,刘歆的谶语显然威力比这大得多,毕竟刘歆的身份有着很强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