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楚史略:屈原与郧阳

秦楚史略:屈原与郧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秦楚刊号 访问量:2281 更新时间:2024/2/10 23:50:17

文字/邢方贵 编纂/杨正林 授权刊发/@秦楚刊号​

每当端午节,我们不禁会想起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由于屈原生活的年代久远,又缺乏历史记载,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并不是十分明朗,尤其是一些关键事件,如出生在哪里,投江在哪里,究竟到过哪些地方,等等,争议很多。屈原和郧阳的关系也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下面我们可以直观再现当年的争议状况,无论是哪一种观点,无所谓对与错,其实都体现了郧阳文化人对历史的不辞辛苦地探索与追求,精神可嘉!

2014年8月,中国屈原学会的专家受中共郧县县委、郧县人民政府之邀,莅郧考察,调研屈原与郧阳的关系。专家们踏勘、访谈、讨论,为探讨屈原与郧阳的关系作了大量的工作,并于8月25日进行了总结。9月16日,《光明日报》以《屈原与郧阳》为题,以一个版面刊载了专家们的探讨。两天后,《十堰日报》全文转载。

这次研讨,虽然没有确切的结论,但对我们追索屈原在郧的行踪开了科学的思路。对于研究郧阳文化,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传授了科学的方法。

笔者生于郧城,长于郧阳,挚爱家乡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热土。退休之后,潜心于探访郧县人的源流迁延,兼及博大的郧阳古文化,经营有年而略有所得。但因根底很浅,对于中国屈原学会的清华、北大、北师大等名校的教授们的高论,我只有学习的份儿。

不过,我多年也一直关注屈原在郧阳的问题,且小有所得,愿把自己的浅见写出来,“狗尾续貂”也罢,“一孔之见”也罢,大约总可给研究者提供些参考线索。

屈原到过郧阳的最早提出者——

屈原到过郧阳的说法,最早出现在由郧阳地方志办公室段生主编的《郧阳古今》中。该书是1992年9月在地方出版的内部读物。在当时条件下,这本书有些粗滥,错别字不少,也收人了郧县“金牛集团”“改革传奇”类应时的东西。但这本书对于研究郧阳历史十分重要:它从远古的郧县人一直延伸到改革开放,它凝聚了老一代文史工作者的心血,收录了大量郧阳文史资料,为后来郧阳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重要信息。

该书中有一篇《屈原逐放歌郧阳》,作者不详。文章很短,350字左右。作者以《楚辞﹣抽思》中“长濑湍流,诉江潭兮”为立论点,结合汉江郧阳境内“丹江口以上石滩险,水流急,而丹江口以下则水缓波平,这(说明屈原)无疑是到了郧阳辖区。”接着,作者认为屈原作品中大量使用的“兮”字,源于战国时期即已在丹江口市流传的民歌《孺子歌》。

后来,郧县一中吴平安先生为《十堰广播电视报》的“汉水听涛”专栏写组稿,我就把这篇文章给了他。他以《屈原放逐歌郧阳》为题,结合屈原流放前后背景,写出了千字文刊出,张大了屈原曾经到过郧阳的观点。但也止于此而已。

屈原到过郧阳的最便捷实证——

但《郧阳古今》中这三百多字的《屈原逐放歌郧阳》却使我久久不能释怀,并决心细细探究下去。

首先,我对作者立论的《楚辞.抽思》篇进行分析。《抽思》的确是屈原在楚怀王十六年第一次离开郢都到汉北所写。其中的“长濑湍流,诉江潭兮”,据北京出版社《楚辞选注》的准确翻译:“濑( lai ):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湍( tuan ):水流很急的样子。诉:通“溯( su )”,逆流而上。江:指汉水,是今湖北省境内由西北向东南流入长江的大河。潭:楚方言,深水。“

由此看来,“长濑湍流,诉江潭兮”强调的是逆流而上,经过一段长长的浅水沙石河床,而复进人深水区。屈原自江陵(郢都)来“汉北”,自然是乘舟溯汉江而上;那么,舟行哪一段长长的浅水沙石河床呢?《屈原逐放歌郧阳》的作者只以丹江口市为界限,说“丹江口以上石滩险,水流急,而丹江口以下则水缓波平。”虽然丹江口以上地域是郧县地界,但仍不够具体,难以指实屈原到过郧县。

好在笔者就是郧阳城的人,曾从五峰区(古麇国都)乘木船到郧阳城。那一段水路险滩不少,但每处漩涡、暗礁、急流,也不过是五六米到十几米比较险恶,没有“长濑湍流(长长的浅水沙石河床)”;自郧阳城至丹江口,我曾乘客轮往返多次。那时丹江口水库还没开始蓄水,汉江郧县段还是原始风貌。顺流而下,印象至深的是船行驶到距府城约三十多里的琵琶滩一带,左边岸上怪石嶙峋,河床渐渐开阔也渐渐升高,府城外深得泛蓝的江水,到这儿至多二尺多深,水流奔腾喧,汤汤汹汹,非常湍急,看得清河底冲刷得干干净净的砾石细砂一波一波呈琵琶状起起伏伏!而上行的木船至此,岸上十几个纤夫几乎是爬在地上拉纤。

这一段浅濑而湍急的江流很长,大约有一千多米。待这一段过去,到了柿子坡、官凹一带,江流又陡地折而南流,水也渐渐变绿变蓝……

后来读到《屈原逐放歌郧阳》,读到《抽思》,联系到琵琶滩水域的奇特,恍然悟出屈原所描述的“长濑湍流,诉江潭兮”,就是郧城东郊汉水的琵琶滩啊!那长逾千米的浅水,那湍急的江流,那琵琶滩两端积水的深潭,冲击的深潭,那岸边陡峭的嶙峋怪石,无不合于“长濑湍流,诉江潭兮”的描写!

查阅同治五年(1866)《郧县志》,这琵琶滩上下,居然是“郧县十景”之一“龙滚滩声”。当时主编县志的云南巡抚贾洪诏诗以咏之:“滚滚西来水,游龙怒未降,波涛飞断崖,声势莽寒江,鹤警宵鸣和,鲸奔浪击撞,琵琶滩下路,余韵尚淙淙。”吟诵此诗,你可以想见当年琵琶滩那“长濑湍流”的雄浑气势。这两里多长,惊涛拍岸的琵琶滩,肯定给溯江而上的诗人屈原留下极深的印象。

但仅仅这些,还不敢断定这里就是屈原笔下“长濑湍流,诉江潭兮”之处,丹江口与郧县之间的汉水是否还有类似的险滩呢?

笔者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古麇国都五峰从教数年,当地乔家院、窑上、肖家河的学生家长中多有仗舟楫为生者。他们的船只因货运常上至陕西安康,下达裏樊武汉,对汉江水道极为熟悉。要想调查汉江水道的滩涂,自然得找他们。但这些人多已过世,在世的也已八十多岁,或在航运公司退休多年,或早已在家乡务农。辗转找到两位,他们说琵琶滩是汉江上最大的滩。丹江口至郧县,也有小滩,如郧县青山乡石灰窑一带汉江急拐弯处,但远不如琵琶滩那样长,那样行船艰难。

至此,我坚信屈原经琵琶滩进人郧县。那“长濑湍流,诉江潭兮”就是写的琵琶滩。

秦汉雄关琵琶滩——

同治五年(1866)《郧县志.关隘》中并没有记录琵琶滩。但是,它确确实实是秦汉时期的重要关隘,并为国史所记载。

《史记.货殖列传》称“南阳西通郧关”。这当是“郧关”的最早出处。又据清嘉庆《湖广通志》载:“郧关在郧县城东二十里。”大约在今琵琶滩上下。此处是溯汉水而上的第一个险滩,水湍流急,是屏蔽郧阳水路的第一关!汉代于此设“关都尉”,年薪相当于郡太守。“郧关”以上,早则为傍汉水的百姓集中聚居地,后来为汉水中游重要码头与商埠。大概最早经营此地的是由古郧国迁徙而来的人,故名“郧关”。

所以,“郧关”当时是控扼汉水琵琶滩的一道关隘。据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傅广典先生的考证,琵琶滩还是禹分九州时荆州与益州的分界线。

秦汉时期,人们的货运、调兵,更多的依赖天然河流。“江淮河汉,谓之四渎”代表了早期国人对赖以生息的主要河流的认识。夹于长江、黄河间的汉水自然是重要的黄金水道。它的中上游长逾千米的琵琶滩,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的商船、兵船,都会因为滩长水浅流急而在此盘桓久之。所以也就会为阻击或劫掠者提供机会,守护者于此自然要设防设卡。“郧关”由此而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增多,也就弱化了水运的唯一性。即如今天,铁路、公路、高速路飞速发展,汉水的运输功能弱化到几乎消失,只剩下饮用、灌溉、养殖、发电等功能。

当然,由于丹江口水库蓄水已45年,汉江河谷的河床因为淤积而抬升30米以上,琵琶滩早已消失,只剩下了地名、历史记载和老一代人对它的记忆。但这一次中国屈原学会的专家莅郧考研时,郧县地方历史探寻者若了解琵琶滩的历史,提供给来郧的专家,那对于专家们的调查、确认屈原来郧,恐怕会有不小的益处。

凌智民先生研究的得与失——

初识凌先生,是2012年4月在郧县人民政府组织的《郧阳沧浪文化研讨会》上。很惊异于他作为企业家,居然能对郧阳文史有着那样深挚的情感,深人的研究。他当时的观点是“郧县柳陂镇所在地,在孔子和屈原生活的年代是汉水中的一个洲,并且就叫沧浪洲。”

凌先生的观点有些石破天惊。老一代的郧阳文化人印象至深的是均县(今丹江口市)沧浪亭,是著名的《水经注》中“武当县(均县)西北四十里有沧浪洲。”的记载……

何况,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永国先生历十余年时间,收集方志、轶闻,并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宁波天一阁、上海图书馆等地遍查史志、图文,于2012年3月,汇集而成三十万字的《沧浪地源考》。这本书可以说是对丹江口市沧浪水的一个全面的历史总结,大量翔实的国史、方志资料及古图表、古诗词,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沧浪自古在均州(今丹江口市)。

因此,《郧阳沧浪文化研讨会》上应邀而来的省市专家,很谨慎地大谈沧浪文化,而不直接对凌先生“沧浪在郧县”的观点加以评说(见2012.4.28什堰日报》)。按凌先生的说法,郧县柳陂镇在孔子和屈原生活的年代是汉水中的沧浪洲。那距今也不过两千多年,郧阳的地形地貌并没发生大变化,怎么均州沧浪洲就上移到百多里外的郧县呢?

2014年4月24日,丹江口也组织了《中国·丹江口首届沧浪文化研讨会》。与会的国家、省市级专家众口一词地指实丹江口是沧浪文化的地理载体(见2014.5.16《十堰日报》)。

但后来,郧县城第三条跨江大桥就被命名为“沧浪洲大桥”。这应当是凌先生的成就。

2015年3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下文(鄂文联字

[2015]17号)确认“沧浪之水”为丹江口市品牌。

此次,凌先生的研究又有惊人之举:屈原祖籍地在郧阳,屈原也生于郧阳,最后投江殉国也在郧阳!

凌先生的这些研究已经结集为《屈原投江地考》。我细读此书,对凌先生的《鄂君启舟节》研究之细之深人至为感。但凌先生对《鄂君启舟节》楚国篆文中译出“郧阳”二字,我很吃惊。因为铸造《鄂君启舟节》的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今日郧县境的古麇国被楚灭亡288年,麇国属地被楚设为錫县。后改长利县,直到晋太康五年(284)才改名郧乡县,是铸造《鄂君启舟节》607年以后的事了。“郧阳”之名,是明成化十二年(1476)原杰在郧县城设府安置流民第一次提出来的,那是铸造《鄂君启舟节》1799年以后的事了。

何况,凌先生也承认:“综合过去专家(对《鄂君启舟节》)的释读,发现大部分译读意见不一致的地方都是地名………”凌先生不能指出哪一位专家从《鄂君启舟节》中释读出了“郧阳”二字。换言之,释读出“郧阳”是凌先生研究的专利。

专家对《鄂君启舟节》的地名释读为什么这么难?因为秦王赢政统一天下之前,各诸侯国都是自创文字,在自己的辖境流行使用。直到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统一的小篆,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并以李斯所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所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所作《博学篇》作为标准的秦官方文字推行天下。

这种标准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所以,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用楚国篆文铸造的《鄂君启舟节》,是不能简单地用102年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朝李斯所创制的小篆来解读的。

《屈原投江地考》中更让人起疑的是凌先生考证出了沧浪翁的儿子叫“李臻”,有名有姓。而且在投江前把所写绝笔书《怀沙》也留给李臻………但不知道依据是什么。

还有,屈原流放郧县期间,“在(柳陂)盆窑店教民烧制陶制品等。”乖乖,屈原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爱国诗人,还精于陶艺,教民制陶,莫非他是先帝皋陶氏?但这里就缺乏常识了。盆窑店子烧制盆碗譚罐、米面缸、陶灶都的确很有名,直到建国初还在供府城城乡的人使用。但先民制陶,起步于新石器后期,几乎有人类活动之处,都有制陶作坊。盆窑店子附近辽瓦店子遗址出土的商周陶器残片就是明证。其实辽瓦店子原名就叫“窑瓦店子”,足证郧县人烧制陶器并非战国时期的屈原来教的。

想象中的“郧阳”、“(屈原)教民烧制陶制品”而外,尤其使人不能接受的是,《屈原投江地考》中,居然按立论需要,大胆地硬改地名。试看《屈原投江地考》中一段文字:“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认定屈原投江的地方叫沉子河。而屈原尸体打捞出水的地方就叫奠子河。把经过屈原封地的河流叫屈原河。将屈原回家居住的地方叫着还家洲。将屈原离家的地方叫离家店。”

这里我们先把上述地名与1983年《湖北省郧县地名志》中相应地名做一个对照:

沉子河一—撑嘴河(属辽瓦,大型村落。因村旁山石延伸到江中形成山嘴而得名。见《湖北省郧县地名志》P375。又,此名原意为“伸嘴河”。郧县方音读“伸为“撑”。如“伸手”读“撑手”)。

奠子河——店子河(属青曲,大型村落。在汉江河边,因此处开过杂货店而得名。见《湖北省郧县地名志》P241)。

屈原河﹣一曲远河(郧县青曲镇河流,水流长而曲折,县设水电站于此。见《湖北省郧县地名志》P217)。

还家洲一—韩家洲(属辽瓦,大型村落。韩姓聚族而居处。见《湖北省郧县地名志P377)。

离家店——黎家店(属辽瓦,大型村落。黎姓聚族而居处。见《湖北省郧县地名志P375)。

凌先生所改动例举的这些名称,是隔汉江而相望的青曲镇、柳陂镇辽瓦的地名。把著名的古战场韩家洲改为还家洲,韩家洲上的韩姓人是不是哭笑不得?把黎姓聚族而居的黎家店改为离家店,这附近还有“黎沟”村落,又做何解?何况,这周边还有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如刘家湾、徐家院、杨家山、吴家湾、龚家沟、陈家坡、王家坡、易家沟………这些地名,都是明代中期的流民和清康乾盛世来郧开拓的农民“扎草为界、聚族而居”形成的。至于把以地理形势命名的撑嘴河硬改为沉子河,实在不好形容。文化人不屑如此。

把店子河改为“奠子河”.是不了解郧阳府旧事。明清郧阳府城作为鄂豫川陕毗连地域首府,七道城门管制很严。外来官员、客商当日抵郧,不一定就能按时进城。只好在府城周边先住下,待次日应时进城;而辽瓦西流、青曲店子河正处在汉水、堵河交汇处,两江四岸商业极为繁盛。所以府城周边多“店子”辽瓦店、店子河、武阳店、黎家店、曲远河店、盆窑店、三门店、河口店………这些店子,既有客栈,也有兼营土特产及杂货。

说屈原到过郧县,证据多多;但说屈原生于郧、故于郧,就有些附会。但就是附会也不至于硬改地名以自圆其说吧。一个严肃的治史者的底线应该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也是中国传统史学原则。

正因为凌先生将自己的观点无科学根据地贸然前进了一大步,所以在“屈原与郧阳”研讨会上,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先生总结时指出:“凌智民先生通过田园调査和收集民间传说,认为屈原的投江地就在郧县的汉江段,这个观点虽然很有新意,但仍然需要补充证据,仔细斟酌。”

愿凌先生“仔细斟酌”。

至于凌先生《屈原投江地考》中所言、舜、娥、女英居于郧,老子在郧讲学.孔子在郧听歌,屈原在郧教人烧窑,扎制凤凰灯之类,相信人们自有常识与判断,毋庸我在此赘言。

下期内容

秦楚古今:郧阳之“郧”背后的故事

请加关注@秦楚刊号​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塑造新时代的屈原形象

    历史解密编辑:山西戏剧网标签:楚王,张仪,秦国,齐国,山鬼,诗人,楚怀王,屈原形象,春秋战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诗人,是千古颂扬的传统文人,是理想人格的完美化身,也是悲情萦绕的一尊大神。前有郭沫若1942年的话剧《屈原》,近年有京剧、湘剧、越剧、豫剧、大型情景剧《屈原》等,黄维若先生再写《屈原》,除了立意新颖、构思新奇,重要的是在历史命运、国家命运、文化命运、个人命运的交汇之中,写出

  • 端午名人屈原:我把走过的路都写成了诗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屈原,楚怀王,齐国,秦国,白起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楚顷襄王和楚国的执政贵族们一起狼狈地逃出都城,疲于奔命。还在流放中的屈原听到楚国都城沦陷的消息之后,感到极度绝望和悲愤。在绝望与苦闷中,62岁的屈原投汨罗江自尽。一、 惟楚有才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他的祖先是楚国的贵族,曾经担

  • 诗歌|王行水:屈原

    历史解密编辑:巴渝文学标签:王行水,楚辞,天问,屈原,山鬼

    文/王行水很多的河流都曾受过伤唯独我的苦水静静吐与谁大半生饱读诗书少不了橘颂涉江山鬼和湘夫人魂系在溆水与汨罗唱歌我活在楚辞中迷了路有龙舟和肉粽声声唤我我想鼓出蛙鸣作个回应斑鸠劝说要不得也哥二千年世界名人花落谁家听见子规声声归我归我苦难从来是人生底色不允许超越国破一丝希望都会把十万个天问狂草般忽略爱的

  • 新《屈原》 与天而诗为民而问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屈原,九歌,天问,楚怀王,王洛勇,郭沫若

    穷途之际,屈原身着白衣,漫步行吟,脚下如陷污泥,思绪却游览在宇宙天地,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声诘问和慷慨陈词,“得罪几百个贵胄,不负千千万万楚国的庶民……”3月22日,由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湖北三峡演艺集团创作演出的新编无场次历史话剧《屈原》,将作为2023年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参演剧目,登台中

  • 湖南屈原:一只白鹳入镜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网岳阳站标签:屈原,鸟类,雄鸟,白鹳,灰鹤

    东方白鹳隐于灰鹤群。东方白鹳与灰鹤、斑嘴鸭。翱翔中的东方白鹳。东方白鹳“换口味”吃稻田飞虫。红网时刻岳阳10月26日讯(通讯员 宋政军 周洋)10月中旬以来,随着季节的变化,大批候鸟陆续到达洞庭湖区,屈原人期盼已久的西伯利亚小天鹅、灰鹤等珍稀候鸟也如期“归家”。通过记者观察,近千只体态优美的灰鹤,每

  • 屈原文化我传承 童心向党庆“六一”(图)

    历史解密编辑:山凹有音标签:屈原,童心,党庆,节日,粽子

    5月31日,秭归县两河口镇中心幼儿园举行“屈原文化我传承 童心向党庆六一”的庆祝活动。时值六一、端午节来临之际,为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有意义的节日,本次活动内容分为“粽叶飘香”和“童心向党文艺汇演”两大部分。翠绿的粽叶包裹着浓浓的情谊,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带孩子们

  • 端午冷知识:粽子的起源和屈原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吃货历史观标签:屈原,起源,习俗,粽子,司马氏

    在人类漫长而又短暂的历史中,一直伴随着对食物匮乏的危机感,所以世界上大部分节日都与吃有关,端午节的粽子便是如此。粽子的起源可以肯定的是粽子的起源跟屈原关系不大,毕竟满江满河的播撒食物实在是太浪费了,与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么做,倒不如花精力把屈原的遗骸打捞上来好好安葬。根据考证,在春秋战国之前南方的

  • 屈原税务:开展“美家园、迎盛会”志愿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红网岳阳站标签:屈原,税务局,志愿服务,税务,管理区

    红网时刻岳阳10月14日讯(通讯员 刘琴)10月14日,国家税务总局岳阳市屈原管理区税务局按照屈原管理区区党委、区管委要求在义南村开展“美家园、迎盛会”清洁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现场,在义南村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税务志愿干部们身穿红马甲,手戴白手套,携带钳子、垃圾桶等工具打扫街道,清理角落,捡拾纸巾饮料罐

  • 端午节:历史上真的有屈原吗?

    历史解密编辑:zhjuzhen标签:屈原,司马迁,离骚,贾谊,楚辞,史记

    质疑屈原存在的人都有哪些理由?屈原是如何成为忠君爱国的象征的?赛龙舟、吃粽子是如何与祭祀屈原联系起来的?最初,人们为什么祭祀屈原?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最先联想到的食物毫无疑问是粽子。随着科举的兴起,粽子还引申出一种新的寓意。一般科举考试发榜前,举子们会在桌上摆上年糕和粽子,寓意

  • 屈原税务:集体廉政谈话 敲响廉政警钟

    历史解密编辑:红网岳阳站标签:屈原,廉政,警钟,税务局,纪检组

    国家税务总局岳阳市屈原管理区税务局廉政谈话现场。红网时刻岳阳9月9日讯(通讯员 张玲) 中秋、国庆节临近,为严明政治规矩,营造清廉文明过节的浓厚氛围。9月9日,国家税务总局岳阳市屈原管理区税务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集体廉政谈话。会上,该局纪检组长带领大家学习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