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一个专门为纪念屈原所设定的节日,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国破家亡,于是纵身一跃沉于湘江,以身殉国。就这样,一个博闻强识、志向远大的诗人就此陨落。
提起屈原,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又或者是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等为数不多却耳熟能详的诗句,虽然屈原流传至今的诗词不像其他诗人那么多,但他在古时的文坛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就连大文豪
苏轼
对于屈原的评价都是
“不及屈子万分之一”
,这也足以见得当时屈原才华横溢。
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做人做事都非常的光明磊落,穷极一生也希望楚国强大,他是一个精忠的人,所以在国破家亡之后也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屈原在古时文坛地位如此崇高?
屈原和当时的楚国王上是同姓,这就证明屈原是正宗的皇氏宗亲,他不仅出身高贵,而且也是少年得志的典型,在二十岁时就被当时的楚怀王任命成了
左徒
(当时楚国跟中原的朝廷官员制定不一样,令尹为丞相,左徒为副丞相),在公元319年的一天,郢都皇宫内,屈原和楚怀王促膝交谈,他们主要交谈了两个内容,外交内政。
楚怀王剧照
屈原对于外交的态度就是
亲齐抗秦
,屈原认为秦国现在的实力太强大,必须联合其余五国打击秦国势力,但是朝廷中又有和屈原立场不同的亲秦派。
亲秦派的代表人物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他们这一派认为秦国现如今的实力是非常强大,如果投靠了秦国,那么将会获得很大的利益还能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定,秦国带来的利益是其他五国所不能比拟的。
根据《战国策》记载楚威王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
楚怀王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屈原正好运用了这句话,巧妙地打消了楚怀王犹豫亲秦的念头,而内政则是进一步加大变法革新,屈原的变法革新则是以民为本,任人唯贤,依法治国。
屈原
而楚怀王同意屈原的看法,决定联合剩下的五个国家去伐秦,于是在楚国举行了
六国合纵大典
,合纵大典的隆重举行也标志着楚怀王霸主地位形成,怀王并没有沉浸在合纵典礼举行顺利的喜悦中,于是典礼后不久便出兵攻打秦国,号称是百万雄兵的六国联军到了秦国的函谷关却遇到了困难。
秦国的函谷关是秦国用来抵御外敌的一个要塞,六国联军谁都不愿意一马当先,楚怀王看似为六军之首,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将领,怀王无法统一号令这些将士,所以六国联军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上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秦国的守将看到两军对峙不是长久之计,便下令去阻断了楚军的粮草,士兵没有粮草心中是慌乱的,于是方寸大乱。就这样伐秦败北,根据《战国策》记载秦惠公对六国合纵说过这么一句话
“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惧止于栖之明矣。”
两军对战
上面我们提到屈原为楚变法,这是楚怀王和屈原两个人私下说的事情,没有任何人知道,所以屈原专门为变法设立了一个书房,未经允许谁都不能进来,后来新的法令颁发出来后却影响到了旧贵族的利益,就这样,屈原被贵族们记恨在心,其中有一个人叫上官大夫,他为了陷害屈原煞费苦心。
终于机会来了,他知道屈原为变法专门给家中设置了一间空屋子后,有一天便上门求见屈原,还不等屈原的下人给屈原通报便直接闯入了屋子,跟屈原说道:“屈兄是否有了新的诗文啊?”便拿起屈原刚装订好新法的竹简,还不等屈原制止直接快速的浏览了一遍。
屈原也被上官大夫的动作吓了一跳,反应过来后便冲过来一把夺走竹简说这并不是自己的新作,而是朝廷的机密,还请上官大人不要乱碰,上官大夫一听这是机密就知道屈原一定是在装订新的法案,于是便笑着说的:“既然不是屈兄新作,那我便冒犯了,实在对不住”于是就走了。
上官大夫出一出府邸便快马加鞭赶向王宫,和楚怀王说“王上是否让屈原装订新的法案”楚怀王听了以后大惊,这明明是自己跟屈原两个人的事情,上官大夫怎么会知道?
上官大夫一看怀王的样子,就知道自己说对了,接着说:“王上真的以为这是您和屈原两个人的事情吗?王上您被他骗了,他每次定出新了法就和我们说自己是多么的厉害,一点都没有把王上您放在眼里啊!”
楚怀王听了以后非常的生气,此时的屈原什么都不知道,直到后来他与怀王商量新法时,发现了怀王的态度跟以往不一样,以前自己研究出了新法以后,楚怀王都会非常认真的听着,而现在的怀王每次都会粗暴地打断自己说话,表现出极其不耐烦的样子。
从此以后楚怀王对于屈原有了一丝隔阂,朝廷上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看不惯屈原,再加上张仪花重金买通了怀王的宠妃郑袖,让郑袖多和怀王多说屈原的不好,就这样怀王对屈原越来越不满,最终屈原被流放。
楚怀王宠妃郑袖
就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一心为国的人最终因为侵犯到贵族利益惨遭流放。在公元278年的时候,楚国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灾难,这场灾难究竟是什么?秦国将军白起率领着秦军讨伐楚国,这时战国时期已经缓缓走向了尾声,真正有实力的三个国家是:文化强国齐国、版图最大的楚国、军事强国秦国,当时的秦国军事实力强大,经过商鞅变法后,又有着虎狼之军的称呼。
根据《战国策》记载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当时的强国争霸是由秦国跟楚国展开,虽然楚国的版图很大,但是他们毕竟军事方面没有像秦国那样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所以应对起显得有些吃力。
于是,白起趁着楚军并无还手之力,很快进攻到了楚国的都城附近,当“虎狼之军”进攻到都城的时候可以想象都城内的百姓是有多么慌乱,其实这个时候不仅是百姓慌乱朝中那些所谓能文能武的大臣也都很害怕。
强大的秦军
此时的楚国已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而屈原已经被楚王流放到长江以南的地方很多年了,虽然他被流放了,但是他的时刻着心系着楚国的,甚至可以说他爱楚国的心胜过了爱自己,所以都城来的一切消息屈原也都密切的关注着。
当听到秦军攻城的时候,屈原整个人都如同五雷轰顶一般定在原地。这个时候白起的大军已经开始攻城了,但是楚王却弃守了,君王都走了,还指望军队去保护百姓吗,白起几乎没有碰到什么障碍顺利地将都城攻下了。
郢都自从确立为都城以来,经历了20多代君王,是楚国当时最繁华昌盛的地带,但白起攻城后却放任士兵烧杀掠夺,甚至还纵火焚烧了楚先王的陵墓。一夜之间将最繁华的都城沦为的地狱,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后整个人都震惊了,他心存侥幸认为会不会是因为百姓们惧怕秦军而放出来的幌子。
终于屈原还是忍不住了,抬脚向都城方向走去,但是越靠近都城他的心就越凉。因为他看见那些从都城中逃出来的老百姓惊慌失措,面露恐惧,而且自己国家的都城已经被秦军所控制,他没有办法回到郢都那看看都城最后一眼,这是多么的可笑啊!
郢都的陷落让屈原万念俱灰,于是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篇
《哀郢》
,其实让屈原感到绝望的并不是都城陷落、君主逃离,而是遗憾在都城线路的最后一刻,他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国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意思是鸟儿不论飞多远,最终都会回到自己的故乡,狐狸不论死在什么地方,它的头都会朝向自己出生时的土丘。
屈原
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这天,此时屈原已经走到了汨罗江畔,他放眼四望,想将自己楚国的大好河山认认真真的看一遍,印在自己的脑海里,最终他的目光定在了西北的郢都,就这么久久的看着,最终纵身一跃跳入了汨罗江中,虽然屈原跳江死了,但是他的身体一定是朝向都城的方向,屈原这一跳呈现了自己人格的高贵,而且根据《史记》记载,司马迁认为屈原的品行是
“与日月争光可也”
是与日月齐光的,自此以后,屈原的形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一个代表。
参考文献:
感谢您的阅读,关注君尧说史,君尧说史将持续为您更新历史内容!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