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2年,伍子胥“七荐”孙武后,吴王阖闾召见孙武,要求他训练后宫测其才能。孙武将宫女编队后,下军令却没人听,他问执法官:“不服从军令如何处置?”执法官回复:“当斩!”
吴王阖闾在看台上听说孙武要斩杀自己的宠姬,当即命人向孙武传命:“本王已知先生才能,她们一介女流,还是饶恕吧。”
孙武看了看依然心不在焉的两名吴王宠姬,断然命令道:“斩!”
公元前536年,在齐国邯郸的一座贵族深宅内,一名男婴儿呱呱坠地,婴儿的父亲田凭喜出望外,不断的念叨:“上天保佑,田家有后了!”
田凭欢喜过后,让自己的父亲田书起个名字。田书沉思半晌后缓缓开口:“我们田氏要想在天下立足,还得凭借武力,就取单字—武!”
对于“武”字,春秋时的楚庄王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武”字是由“止”与“戈”两个字组成,由此可见武力的用意并非是战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阻止战争。
公元前523年,田武的祖父田书奉齐景公之命率领大军征伐莒国。田书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莒国,莒国急忙出兵迎战,田书凭借着计谋排兵布阵之下轻松击败了莒国大军,莒国无奈之下只得求和。
田书回到齐国,受到了齐景公及朝臣的极大礼遇。论功行赏时,田书战功卓越被齐景公封了一大块采邑,同时被赐姓孙氏。自此之后,田武便改姓为孙武。
改姓后,孙武不改初心,依然潜心学习“六艺”。他对“六艺”中的“射”“御”两项技能颇感兴趣,特别是“射”,学习之后经常请教父亲与祖父关于射箭与军事方面的问题,并逐渐成长并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军事理论。
齐景公后期,齐国内政动乱,田、鲍、高、栾四氏在齐国内部征伐不断,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已经十九岁的孙武眼看无法在齐国获得重用,于是在思索良久后,准备拜别父母出去游历,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孙武纵观春秋诸国后,适时的把目光放在了吴国,于是携带妻子仆人千里迢迢来到了吴国,这一年孙武二十岁。
孙武到吴国后,多次自荐均以失败告终,甚至连吴王的面都没有见到,于是他决定先将自己脑海中的军事理论整理后,再做打算。在此期间,孙武结识了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伍子胥,两个人成为莫逆之交。
伍子胥颇有军事才干,在吴国结识了公子光,帮助公子光杀死吴王僚后成功即位,号“阖闾”,而伍子胥被吴王阖闾奉为将军。
伍子胥与孙武结识,他深知孙武的军事才干,于是在吴王阖闾登基之初便极力推荐孙武。吴王阖闾以为孙武乃是伍子胥泛泛之交的朋友,也就没放在心上,但随着伍子胥七次举荐,吴王阖闾终于同意见孙武一面。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召见孙武,两个人针对治国的观点与看法颇为一致,在军事用兵之道上,吴王阖闾被孙武独特的观点折服。但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的一套理论知识,是否能够实践还在两说,于是吴王阖闾就让孙武用后宫佳丽给他当场演示一遍。
孙武领命后,对吴王阖闾说:“用兵之道,首重军令,若军令可行,则成事一半,若军令受阻,则必定失败。”
吴王阖闾说:“先生尽管执行,若有不服从军令者,任凭先生处置。”
孙武将一百八十名后宫佳丽分为两队,并命吴王阖闾的宠姬分别作两个小队的队长。并设有执法官、传令官、牙将等一应俱全。
孙武当众向后宫一百八十名女士兵宣明军法:“第一要服从命令,第二不能相互交谈,第三不许来回穿梭混淆队伍。行进、后退步伐需一致,随鼓声进退,左右回旋,寸步不乱,”
申明军纪,说明要求后,孙武让传令官将两面黄旗分发给吴王的宠姬,由她们两个作为领队,众女士兵跟随她们两个操练。
操练一天后,第二天吴王与伍子胥再次来到后宫看孙武演练女士兵。结果后宫宫女与宠姬都是一副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模样,吴王阖闾不禁心中暗笑。
孙武见状,多次向宫女们申明军法:“凡不听从军令者斩!”众女兵却不以为意,依然嘻嘻哈哈,笑着应付了事。
孙武暗自摇头叹息,面对这种散漫混乱,零散不堪的情景,孙武是怒不可遏,大声喝道:“执法官,按照军法,不服从军令该如何处理?”
执法官回复:“斩首!”
孙武斩钉截铁的说:“好,罚恶从贵人开始,先将左右两位队长斩首示众!”
话语刚落,执法的兵士上前便将吴王阖闾的两位宠姬拖出去,准备执法。
吴王阖闾一看,孙武要动真格,急忙命人向孙武求情:“请先生刀下留人,已知先生执法如山。”
孙武见吴王阖闾求情,依然不为所动,大声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罢他对刀斧手说:“斩首!”
就这样吴王阖闾的两位宠姬命丧九泉。
众宫女一看,哪里还敢造次,认认真真按照孙武的命令执行动作。一时间,宫女们动作整齐划一,进退如风,停止如松,军容军貌焕然一新,再也没有嬉笑喧哗之声。
吴王阖闾虽然失去了两位宠姬,但却得到一位军事人才,也就不与孙武计较此事了。
自此之后,吴国南下伐越,西出伐楚,北上伐鲁,逐步成为春秋末期的军事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