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为何要把舅舅隆科多当成“大老虎”打掉?

雍正为何要把舅舅隆科多当成“大老虎”打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723 更新时间:2024/4/7 20:12:43

雍正为什么要杀他的舅舅隆科多?在287年前的今天,1727年11月17日

(农历十月初五),隆科多以大罪五十永远禁锢。隆科多清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佟国维子,康熙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雍正朝吏部尚书加太保衔。因曾经帮助雍正秘密登基,于雍正三年(1727)被处永远禁锢,次年死于禁所。

隆科多被雍正皇帝公开称为“隆科多舅舅”。就是这个隆科多,在康熙皇帝晚年的诸位皇子之间扑朔迷离、明争暗斗的皇位继承人大战中地位非同一般,是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之际最为关键的核心人物。这与他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后飞黄腾达、显赫一时有着直接关系;他最终为雍正皇帝所猜忌,屡遭打击,直至被圈禁而死,实际上其根源也在于此。

胤禛刚登基,对隆科多非常信任,在许多事情上都咨询他的意见,一派君臣和睦相协、同舟共济的景象。

但到1725年下半年,雍正已经对他有所责难,并开始有步骤地打击隆科多。为什么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雍正的态度就转了一个大弯呢?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隆科多居功自傲,擅权结党,已对雍正的皇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比如,自比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一语,又称康熙死日他曾身带匕首以防不测。

网络配图

这虽是在他快倒台的时候说的,但难保在平日不会有此类话语流�丁;褂校】贫嘣钥渚琶盘岫�(步军统领)权力很大,一声令下就可以聚集两万兵马。这些话语多少暴露了隆科多拥立胤禛的真相,自然为雍正所忌讳。实际上,当日畅春园的气氛必然是非常紧张的,步军统领所统辖的兵力也确实约有两万名官兵,而隆科多说他带匕首防身也情有可原。但这些话语后来都成了隆科多的罪状。在罪状中,胤禛认为康熙去世当日隆科多并不在康熙身边,也没有派出近侍之人,隆科多此时重提这些话就是大不敬,就是欺罔,全然没有顾及此前不久他还因为隆科多的拥戴之功而感恩戴德。臣子有功,主上高兴的话可以恩赏,但不允许你自己表功,不然那就是要挟,就是说明主上无能或者无德,这就是大清皇帝雍正的逻辑。

隆科多同年羹一样,都对其他官员的任命予以干涉,称“佟选”和“年选”。虽然隆科多是正常的途径,他任吏部尚书,但选官这种事情一向是皇权所为,你一个臣子居然选起官来了,不仅是擅权,而且有结党之罪。

隆科多对雍正的疑忌不是不知,也想自留退路,于1725年底主动提出辞去步军统领一职。这一招正中雍正下怀,他早就不想把这个要职留在隆科多手里,而且准备让与隆科多不甚亲密的巩泰来接手这个职位。以准许隆科多辞去步军统领一职为契机,雍正开始公开打击隆科多。

1727年夏,隆科多、图理琛等人被派往边境代表清朝政府就边境问题同俄罗斯举行谈判。当时,尽管他的地位摇摇欲坠,但他恪尽职守,仔细进行实地调查,态度坚决地要求俄国归还侵占的大片蒙古土地。也许他有讨好皇帝的心思,但他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应该值得肯定。可惜,那时雍正已经完全不信任他,反倒因为其他问题把他逮捕回京受审。七月,隆科多被逮捕回京后,其他谈判代表不再坚持强硬立场,对俄国做了许多让步,当中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时,俄国的代表认为俄国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隆科多的被召回”是原因之一。而此时的隆科多已经身陷囹圄,被冠以四十一项大罪定为死刑。

1727年,诸王大臣会议定隆科多四十一条大罪。以上这些都列其中。四十一条中有一些奇怪的罪行。比如,交结、庇护年羹尧之罪。其实说起来,要说交接年羹尧之罪,是首倡于胤禛自己。当初,年大将军以雍正皇帝藩邸旧人,是很瞧不上隆科多的,认为“舅舅”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而已。但雍正皇帝出于稳固自身统治的考虑,不愿自己的左膀右臂闹僵,竭力表明隆科多对年羹尧的尊重,说舅舅隆科多说有些事必须要等你进京一起商量(年羹尧在西北),又表示自己以前也不知道隆科多的才能,后来才明白自己大错,隆科多真正是父亲康熙皇帝的忠臣、朕的功臣和国家的良臣,真正是“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有大臣”。雍正希望年羹尧跟隆科多要好好共事。雍正皇帝甚至自作主张把年羹尧的长子过继给隆科多做儿子,以此来糅合两人为自己效命。隆科多本来就对年羹尧无恶意,又经过这样的拉皮条,他能不跟年羹尧交结吗?雍正在这里不惜自相矛盾,原因在于此时年羹尧已经倒台,雍正正是要让隆科多背上“奸党”恶名,为年羹尧陪葬。

还有一条罪状,说隆科多交结阿灵阿、揆叙。阿灵阿卒于1716年,揆叙卒于1717年,他们都不是雍正一朝的人,这条罪状从何说起?原来,雍正这是在算旧账。早在1708年,群臣推举皇太子时,阿灵阿和揆叙是推举皇八子的核心人物。但隆科多那时似乎并没有什么能量,他只是一个一等侍卫而已。早在1705年,他的副都统、銮仪使之职已被康熙罢去。他是大阿哥的人,虽然大阿哥积极参与谋立八弟,但隆科多毕竟跟胤禩隔了一层。事实的隐情还在于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佟国维在1708年大臣推举之前抢先上奏,提醒康熙对立储之事要谨慎考虑。当时,佟国维已经退休了,但这个上奏的意味还是很明显,等于告诉众臣国舅兼国丈佟国维不赞成复立废太子胤礽,而是意图支持皇八子。当后来康熙追究主谋时,众臣举出大学士马齐,但康熙表示肯定是佟国维,予以斥责,只是没有重罚。毕竟佟国维是皇亲国戚,父皇都没有加罪,雍正也不好说什么。但对阿灵阿和揆叙,雍正在他们死后也不放过,斥之为不忠不孝暴戾阴险之人,俨然是本朝最无耻的大臣。雍正借此张开了清除胤禩集团的大幕。

网络配图

陈年旧账,嫉恨如此之深,说明雍正是一个多么刻薄阴险的人。雍正为了避免给人滥杀功臣的讥刺,所以没有将隆科多处以死刑,而是在畅春园附近建房圈禁。圈禁隆科多的地点颇富意味:隆科多位极人臣以此始,身败名裂以此终。一年后,失势的“舅舅”死于禁所。

隆科多并非一无是处。1727年,隆科多被派往边境主持同俄国的划界谈判。当时,尽管他的地位摇摇欲坠,但他恪尽职守,仔细进行实地调查,态度坚决地要求俄国归还侵占的大片蒙古土地。也许他有讨好皇帝的心思,但他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应该值得肯定。可惜,那时雍正已经完全不信任他,反倒因为其他问题把他逮捕回京受审。

最终,“隆科多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造屋三间,永远禁锢”。其赃款数十万两,于家产中追补。长子岳兴阿被革职,次子玉柱被发往黑龙江当差。1728年夏,隆科多于幽愤中死去。而电视剧《雍正王朝》所演,在雍正末年隆科多联合皇八子等人逼宫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年羹尧的所做所为的确引起了雍正的极度不满和某种猜疑。年羹尧本来就职高权重,又妄自尊大、违法乱纪、不守臣道,招来群臣的侧目和皇帝的不满与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雍正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又喜欢表现自己,年羹尧的居功擅权将使皇帝落个受人支配的恶名,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最痛恨的。雍正并没有惧怕年羹尧之意,他一步一步地整治年羹尧,而年也只能俯首就范,一点也没有反抗甚至防卫的能力,只有幻想雍正能看着旧日的情分而法外施恩。所以,他是反叛不了的。雍正曾说:“朕之不防年羹尧,非不为也,实有所不必也。”至于年羹尧图谋不轨之事,明显是给年罗织的罪名,既不能表示年要造反,也不能说明雍正真相信他要谋反。

从年羹尧来看,他一直也是忠于雍正的,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一直对雍正抱有很大幻想。

在被革川陕总督赴杭州将军任的途中,年羹尧幻想雍正会改变决定,因而逗留在江苏仪征,观望不前。结果这反使雍正非常恼怒,他在年羹尧调任杭州将军所上的谢恩折上这样批道:“看此光景,你并不知感悔。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你这光景,是顾你臣节、不管朕之君道行事,总是讥讽文章、口是心非口气,加朕以听谗言、怪功臣之名。朕亦只得顾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节也。只得天下后世,朕先占一个是字了。”雍正的这段朱批实际上已经十分清楚地发出了一个信号:他决心已定,必将最终除掉年羹尧。

直至年羹尧接到自裁的谕令,他也一直迟迟不肯动手,还在幻想雍正会下旨赦免他。但雍正已经下定决心,认为使其免遭凌迟酷刑、自裁以全名节已属格外开恩,所以他应该“虽死亦当感涕”,因此年羹尧生路已绝。一个想要谋反的大臣怎么会对皇帝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呢?雍正在给年羹尧的最后谕令上说:“尔自尽后,稍有含冤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虽万劫不能消汝罪孽也。”在永诀之时,雍正还用佛家说教,让年心悦诚服,死而不敢怨皇帝。

网络配图

杀人灭口,事出有因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年羹尧参与了雍正夺位的活动,雍正帝即位后反遭猜忌以至被杀。不只是稗官野史,一些学者也持这种看法。据说,康熙帝原已指定皇十四子胤继位,雍正帝矫诏夺位,年羹尧也曾参与其中。他受雍正帝指使,拥兵威慑在四川的皇十四子允,使其无法兴兵争位。雍正帝登基之初,对年羹尧大加恩赏,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待时机成熟,即罗织罪名,卸磨杀驴,处死年羹尧这个知情之人。有人不同意此说,主要理由是雍正帝继位时,年羹尧远在西北,并未参与矫诏夺位,亦未必知晓其中内情。但客观上讲,当时年羹尧在其任内确有阻断胤禵起兵东进的作用。

关于雍正帝篡改遗诏夺取皇位的情况,许多著述都进行了阐释,阎崇年先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也有系统归纳,此不赘言。各家说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雍正即位一事,确实疑点很多。而他即位后,又先后处置了原来最为得力的助手年羹尧和隆科多,让人更不禁要怀疑这是作贼心虚、杀人灭口。当然,这只能算是合理推定,尚无铁的资料作为支撑,所以,这种怀疑套句俗语说就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我们暂且抛开雍正决心除掉年羹尧的真正动因不说,从年羹尧自身而言,他的死确实有点咎由自取。他自恃功高,妄自尊大,擅作威福,丝毫不知谦逊自保,不守为臣之道,做出超越臣子本分的事情,已为舆论所不容;而且他植党营私,贪赃受贿,“公行不法,全无忌惮”,为国法所不容,也为雍正所忌恨。这就犯了功臣之大忌,势必难得善终。所以《清史稿》上说,隆、年二人凭借权势,无复顾忌,罔作威福,即于覆灭,古圣所诫。

标签: 雍正

更多文章

  • 明成祖为何将奴儿干都司治所安排的那么远?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成祖

    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治所在特林,今俄罗斯境内。这里距离北京城路途遥远,不便于名政府对这里的管辖。那么,朱棣为啥要将奴儿干都司治所安排的的那么远呢?奴儿干,亦称“耦儿干”、“努而哥”,或作“纳尔干”。网络配图奴儿干都司,

  • 出身民间女子有何魅力 让皇帝病危之时还想着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厚照

    明正德十六年,北京。豹房之中,剧咳不止的明武宗朱厚照又吐出一口殷红的鲜血。自从南巡在清江浦钓鱼不慎落水以后,原本身体壮实的朱厚照就一病不起。到了京城,虽经御医多方调治,病情也未见缓解。“来人,传王满堂侍驾。”朱厚照抹去嘴角的血迹,传旨给身边的老宦官。老宦官抬头看到皇帝消瘦的面容,本来想劝说一下,可是

  • 崇祯后妃多是绝色 最后却大多被他砍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皇帝不好女色,偏偏后妃都是绝色,即便不施粉黛,也能使人见而忘俗。崇祯宠幸最多的是贵妃田氏,田氏扬州人,喜欢穿江南服饰,不爱涂脂抹粉。史载,田贵妃身体洁净,有蘅芜香气,崇祯最爱嗅其肌肤,常常称赞其当得起国色天香四字。网络配图还有皇后周氏,周皇后是苏州人,同样爱穿家乡衣饰,尤其喜爱纯白的夏衣,皇后带

  • 杨贵妃得宠之谜:真的只是因为唐朝以胖为美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贵妃

    根据野史来考证考证称: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也有说杨贵妃身高1.55米,体重120斤的,但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代诗词、书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中寻得一丝痕迹。比如唐人绘制的“贵妃出浴图”就给后人留下了尺幅春光。另有“环肥燕瘦”这一成语的来源,也与杨贵妃有着千丝

  • 皇帝都怕的皇后:因得一句称赞宫女手被砍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凤娘

    自古以来后宫中从来都不乏凶悍残忍的毒妇,她们为了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势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但是往往都是作茧自缚,宋光宗赵惇的皇后李凤娘就是其中一位。李凤娘的嫉妒心很重,有一日看到侍女在侍候光宗洗手的时候,因为光宗称赞了侍女的双手白嫩,让李凤娘醋意大发。没过几天,李凤娘就派手下人去给宋光宗送去了一个食

  • 朱元璋为什么要用铁裙刑处死朱棣的亲生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为什么要用铁裙刑处死朱棣生母?“铁裙之刑”,就是用铁片做成裙子给人穿上,然后把人放在火上烘烤。 朱元璋有一个妃子叫“碽妃”,由于她未足月就生下了朱棣,朱元璋怀疑她有私通之嫌,龙颜大怒,赐碽妃“铁裙”之刑“铁裙之刑”和骑木驴一样是对女性囚犯的刑法,刑具受热,犯人的皮肉如被烙铁烙,其惨状不言而喻,

  • 三次反司马氏兵变失败后曹髦说了句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髦

    魏明帝死后,年幼的曹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受遗诏辅政。司马懿这只老狐狸,表面装病,然而暗中却在积蓄力量。网络配图 249年,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魏明帝葬于此)拜谒,岂料,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史称“高平陵事变”。网络配图 “高平陵事变”以后,司马氏越发专权,这引起了一部分亲曹军事将

  • 张飞是怎么死的 为何说张飞的死与诸葛亮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张飞

    张飞,字益德,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同时照旧刘备的义弟,后主期间追谥张飞为“桓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固然此形象重要泉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民气。那么,张飞是怎么死的呢?张飞的死与诸葛亮有何干系呢?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张飞是怎么死的?关于张飞的死因说

  • 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称帝 反而扶持软弱的阿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

    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的描写可谓是神人也。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智慧的化身,他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以一己之力抗魏联吴,鞠躬尽瘁直至身死道消。想一想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人物,为什么会在混战的三国时代,自己不称王称帝反而要去扶持软弱的阿斗呢?网络配图诸葛亮才智双

  • 干了27天就被轰下台的荒唐皇帝 谁把撵下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贺

    刘贺,是西汉的第八任皇帝,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史称昌邑王。据说,在他在位的27天内,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一天40件,真是匪夷所思。汉武帝万万没想到,老谋深算,最终反算了卿卿性命,他立子杀母,血腥的对待了他的宠妃,他逼死了卫子夫和太子刘据,他这么费尽思虑,最后江山兜兜转转,仍然落在卫子夫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