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悲情刘基:怎么躲也躲不过去的宿命

悲情刘基:怎么躲也躲不过去的宿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849 更新时间:2024/1/31 9:48:42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因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帝国而驰名天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可悲的是,这样一位料事如神的千古功臣,最终却落得个被毒死的下场。

何以至此呢?是刘基贪图功名利禄、不懂得功成身退吗?非也,聪明如刘基者,自然懂得受恩深处宜先退的道理,并且两次主动辞官,效仿汉代张良,急流勇退,打算做个自在闲人,以此躲开官场的明枪暗箭,可是,他却怎么也躲不过去,杀身之祸在劫难逃,令人不胜悲叹。

早在元朝末年,刘基就曾经历了两次官场沉浮,这使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心灰意冷,于是决意归隐江湖,便与友人寄情山水,纵酒放歌,开始了自由自在的隐士生活。

这时,有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刘基的隐居生活,这个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攻下浙东后,仰慕刘基的才名,同时也为了笼络天下士人,便主动召见刘基,请他出山做官。刘基毕竟受儒家思想浸润太深,心中的那份匡扶天下的理想未全部消失,被领袖人物朱元璋重新唤起,便毅然抛弃了隐居的念头,再度出世,做了朱元璋身边的一个谋臣。

此后,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为朱元璋问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许多重大战略问题上,朱元璋正是由于听从了刘基的建议,才取得了胜利。

刘基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道理,所以,开国不久,就主动向朱元璋提出了致仕的申请,打算再次归隐山林。但时天下草创,正当用人之际,朱元璋没同意让刘基走,并给了他一个御史中丞当。

这个官儿在御史台属于三把手,没什么实权,刘基本可以每天上班走走过场,乐得个逍遥自在。可刘基主张依法治国,主张对各级官吏严肃法纪,结果得罪了一些人,弄得大家都对他心怀怨怼。得罪一般人没什么大问题,可刘基后来把当朝宰相李善长也得罪了,宰相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原来,李善长有个亲信,叫李彬,是中书省的一个中层干部,这个人被查出有严重的违纪行为,刘基便准备将他开刀问斩,但此人得到了李善长的袒护,李善长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刘基耿直的本性,不允许他这么做,他派人将此事的奏折送到了开封,上书皇帝说:此人(指李彬)罪大恶极,不杀之,廉政建设以后就没法开展了,我们已经判了他死刑了,现在请你做一下死刑复核批复。朱元璋因为身在外地,不了解这里面的人事牵扯,就按照规矩批了。

刘基拿到了死刑复核令,立即把正在参加祈雨仪式的李彬拿下,就地正法了。这一下可惹恼了李善长,于是,等到朱元璋一回来,他就恶人先告状,弹劾刘基,说他在祭坛前杀人,犯了大不敬之罪。见宰相开始弹劾刘基了,平时对刘基怀恨在心的那伙人便一拥而上,都纷纷上书弹劾刘基,刘基便身处四面楚歌之中,危险已经迫近了。

对于李善长等人弹劾刘基的罪名,朱元璋并没有追究,但几天以后,朱元璋突然找刘基谈话,问他天为什么久旱无雨?刘基说,天之所以不下雨,是数万名阵亡士兵的妻子居住在营房;有一些工匠死亡后没有埋葬,所以阴气郁结。朱元璋同意了刘基的分析,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数日后,仍未下雨,朱元璋便把刘基召来,狠狠地数落了他一顿。刘基是何等聪明之人,主动提出“告归”的请求,朱元璋同意了,刘基便结束了官场生涯,回家养老去了。

按理说,在斩杀李彬这件事上,刘基没有做错什么,朱元璋为什么还要让刘基下岗呢?主要是为了平衡各方面的矛盾。当时,朱元璋当时倚重的是宰相李善长,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盟主,刘基得罪了李善长,就等于是得罪了整个淮西集团。朱元璋权衡利弊之后,他不得不牺牲掉刘基。

刘基回到老家后,本想好好养老,过一过清闲的日子,可哪成想,朱元璋又把他想起来了。刘基走之前,曾给朱元璋提出了几点忠告,其中有一条,是让朱元璋集中力量消灭蒙元的残余势力。但江山在握、志得意满的朱元璋,当时没能重视刘基的这条建议,结果逃回大漠的蒙元残部成了北部边疆的大患。

朱元璋这才意识到刘基是不可缺少的;加上对李善长的逐渐失望,便又想起刘基的好来,便给刘基手书一封,书中写道,爱卿啊,你告假这么久了还没回来,我非常想念你啊!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了,你应当马上回来,我们共同开创大明王朝的千秋伟业!我说的这番话,都是出自诚心啊!

刘基接到此书后,自然感激涕零,立即程回到京师,以报答圣上的知遇之恩。这时朱元璋对李善长已是很不满,打算撤掉李善长,以刘基取而代之。

但刘基却很清醒,在当时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况下,他自己即使当了宰相,也无力和那些人抗衡,所以便坚辞不受,力劝朱元璋继续任用李善长为相,说李善长善于调和各部官员;说如果房屋想换顶梁柱的话,也得找棵大树换,我这根小树是支撑不起的。朱元璋见刘基态度很坚决,只好作罢。

就这样,刘基重新回到了权力中枢,再次成为了朱元璋的肱骨之臣。但他没有志得意满,而时刻提醒着自己要找机会急流勇退。这样一直干到洪武四年,见天下下局势已经稳定,而且汪文洋、胡惟庸之流进入了权力中心,担心将来自己会遭到他们的陷害,便又萌生了退隐的念头,于是再次向朱元璋辞行。朱元璋挽留了一番,但刘基的态度很坚定,朱元璋只好同意了。

刘基第二次返回老家,这一次,他是真打算彻底退休,不再过问任何官场中的恩怨是非,只想流连于山水之间,饮酒谈诗,著书论文,“朝入青山暮泛湖”,做一个自在达人。

有一些人仰慕刘基的大名,便前来拜见,可刘基总是想方设法拒绝。刘基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明智之举,虽然自己已经回了老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民,但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是不会放心自己的,自己如果不避嫌,今天接见这个人、明天接见那个人,就会给人结党营私之嫌,那样一来,灾祸就不远了。

按理说,像刘基这样处处小心谨慎,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过日子,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了吧?可是,尽管如此,刘基也没能躲过灾祸,因为有人还惦记着他,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之所以对刘基耿耿于怀,缘于朱元璋同刘基的一次对话,那一次,朱元璋和刘基探讨宰相的人选问题,期间谈到了胡惟庸,朱元璋问:“胡惟庸这个人怎么样?”刘基见朱元璋问起了胡惟庸,立即面露不屑的神情,说:“此小犊,将偾辕而破犁。”意思是说,胡惟庸只是一个小牛犊子,给他这样的重担,会坏了陛下的事的。

胡惟庸因此就对刘基恨之入骨,处心积虑地想找个机会报复刘基。便暗中指使亲信诬陷刘基,说刘基在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上为自己建造坟墓,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接到这份弹劾后,立即下旨,免去了刘基的退休金;刘基一看大势不妙,立即进京请罪,并留在了京城,想解除朱元璋对自己的疑心。但朱元璋的态度却并不明朗,既不治罪于刘基,也不安慰他,来了个不予理睬。刘基因此忧心忡忡,大病不起,朱元璋闻讯,便派人将他送回了老家,一个月以后,刘基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有一种说法,说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刘基死后的第四年,御史中丞涂节上书揭发,说刘基重病在床时,胡惟庸曾派心腹医生前往探视,给开了一副药,刘基服用后,病情加重,回到老家一个月后即死去。

这一段公案,到了明史专家吴晗那里,有了新的结论,吴晗经过多方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

这一大胆的提法,试想一下,那么多功臣都被朱元璋杀掉了,他能放得过刘基吗?想来他欲杀刘基之心早就有了,只是没找到适当的借口。恰好胡惟庸与刘基有过节,欲治罪于刘基,朱元璋便决定借胡惟庸之手杀掉刘基。

刘基对官场的水深水浅早已心知肚明,也懂得树大招风、官大招祸的道理,所以一直想仿效汉朝的张良,功成身退,归隐山林,远离风暴的中心,做个逍遥达人。可是,这一简单的愿望他竟无法实现,最终还是落得个被毒死的下场。

其实,即使没有胡惟庸的加害,刘基也不可能得善终,因为朱元璋总会找到除掉他的借口!这是造成刘基人生悲剧的客观原因,如果从刘基自身找原因的话,是儒家那种兼济天下的思想害了他,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不满足于只是谈诗论文,不想只做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总想着“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怀揣经天纬地的理想,欲拯救苍生于水火,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何乔远曾在《名山藏》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基决计趋建康,众疑未决,基母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归万全哉?’”认为在乱世从政,很难有好的下场。可惜的是,刘基没有听从母亲的意见,执意要出山辅佐明君圣主,结果被富氏不幸而言中。刘基终究没能成为张良第二,尽管再三逃避,但还是难逃宿命的结局。

这既是他本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在那样一个皇权专制的权力结构下,他怎么也躲不开的宿命。

标签: 刘基

更多文章

  • 元顺帝是昏君吗:为何被称为“逃亡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元顺帝

    元顺帝是昏君吗古代有许多的皇帝,有的很有才干勤政爱民,得到百姓拥护臣子敬佩,也让后代称颂。有的则恰恰相反,荒废朝政,祸国殃民,最明显的就是不称职因此也被称为昏君。元顺帝是昏君吗?他在位时期都做了哪些事情呢?元顺帝剧照元顺帝即位前半年,卜答失里太后临朝,大臣燕帖木儿专权。燕帖木儿死后,皇后安排燕帖木的

  • 赵奢和白起相比谁更厉害 赵奢和廉颇相比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奢

    赵奢的头衔很多,被称为赵国东方六国的八大将领之一,作为赵国的一代名将,他与廉颇、李牧在赵国的名声不相上下。而在赵国以外,赵奢的名气就比不过廉颇和李牧了,甚至是四大名将,他也没能跻身其中。但是不可否认他对赵国的贡献,也不可否认他在军事上的建树。赵奢,出生年月不详,嬴姓,赵氏,名奢,赵奢与赵王室同宗,当

  • 揭秘匈奴王阿提拉为何不打中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匈奴王,阿提拉

    “上帝之鞭”阿提拉“上帝之鞭”阿提拉指的是古代欧亚大陆匈人的伟大领袖。阿提拉这个名字在西欧曾让人们一度会和残暴联系到一起,因为在阿提拉执政期间,他利用自己的军队和军事才能,让西欧很多国家都屈服于他的统治之下,特别是西罗马帝国更是饱受其摧残,一度陷入名存实亡的状态。阿提拉画像但也正是在“上帝之鞭”阿提

  • 蜀国战将赵云最后怎么死的 赵云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赵云

    蜀国的一代名将赵云,一生征战无败绩被世人称为“常胜将军”。不管是关羽、张飞还是张颌、吕布都是死于非命,而他是《三国演义》里难得少见的得以善终的人,按照佛家语来说就是,长寿而得“大往生”,像沉睡一样安然逝去。关羽、张飞等人死得壮烈,他们与历史上所有名将一样,最后的归宿在战场,轰轰烈烈的厮杀便是他们最后

  • 贵妃说了算:一个皇帝昏庸 大臣却奋发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见深,万贞儿

    说到明宪宗朱见深在位的二十三年(公元1465年---1487年),可以说是一个“八卦”很多的时代。论“家庭生活”,朱见深宠爱比他年长十九岁的贵妃万贞儿,放任万贞儿把持后宫,逼众多妃子堕胎。间接造成了他的儿子朱祐憆的艰辛童年。论“业余爱好”,朱见深酷爱修道炼丹,甚至在后期一度不理国事,他所宠爱的“传奉

  • 郭子仪:千古第一奇人 功高盖主无人质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郭子仪

    一、中华千古第一奇人谁是中华千古第一奇人?盛唐名将郭子仪。郭子仪四十岁时任朔方节度使,手握十万精兵。安史之乱爆发后,任副宰相兼兵部尚书。收复长安后,加司徒官衔,封代国公。公元758年,进位中书令,成为真正的宰相。公元762年,郭子仪又因功进封汾阳郡王。公元779年,郭子仪被皇帝尊称为“尚父”,再加太

  •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要杀伏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

    伏完是谁提起伏完很多人会问伏完是谁?他是汉献帝的老丈人。伏完为人慎重有度,谦虚有礼,是东汉末年徐州琅琊东武人。后来被举孝廉入宫中做官,担任五官中郎将的职位,深受尚桓帝的的赏识,后来娶了尚桓帝将自己的女儿安阳公主许了给他。伏完生了六子一女,女儿伏寿是汉献帝的老婆,儿子们都在朝廷做官。伏完剧照由于女儿做

  • 《水浒传》阮氏三雄之一——阮小五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阮小五

    阮小五,绰号“短命二郎”,梁山排行中第二十九位,梁山八大水军头领第四位。阮小五在阮氏三兄弟中排行第二。他从小生长在石碣村,打渔谋生,在黄泥冈劫了生辰纲,因官军追捕逃回梁山泊,与兄弟一起打败何涛。高俅率大军围断梁山,阮小五水中奋勇杀敌。他与童威一起驻守梁山东北水寨。后随宋江征讨方腊时做细作,却被娄丞相

  • 宋徽宗如何当上皇帝的?如何评价宋徽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为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宋神宗立的太子为宋哲宗,本来怎么也不该赵佶当皇帝的,但是宋哲宗身体不好,年仅二十五岁便因病去世。 宋哲宗去世的死后没有子嗣,所以只能从宗室皇族中选取继承人。宋徽宗自幼养尊处优,养成了风流轻佻的性子,毫无帝王之态。这暂且不说,他自幼就醉心于各种

  • “道君皇帝”宋徽宗赵佶简介 宋徽宗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徽宗

    姓名:赵佶别称:道君皇帝、昏德公谥号:圣文仁德显孝皇帝庙号:宋徽宗主要作品:国籍: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汴京出生时间: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去世时间:金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父亲:宋神宗职业:皇帝在位时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陵墓:永佑陵主要作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