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 在成都商业街附近,四川省办公厅机关食堂修筑工地上,几辆挖掘车正在施工作业,突然,一辆挖掘车挖到四米深的地方时,探出了几段大型的乌木,这些乌木存在人工雕琢的痕迹,中空里面似有器物。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获悉后,于8月1日迅速派人进驻,抢救性发掘工作随即展开。尽管准备时间仓促,考古队员还是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发掘规程,先对工程范围进行全面钻探,之后布方发掘,实际发掘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
独木棺开棺时的情景
考古现场复原示意图 在墓穴的中腰位置,放置有一根粗巨的大木枋,将墓穴划分为南北两个墓室。北墓室似乎为主室,主要的大型船棺都放置在此;南墓室面积较北墓室略小,除了一具贯穿南、北墓室的大型船棺外,保留下来的棺木是空荡荡的,没有摆放船棺或其他形制的棺木。这或许是由于蜀国灭亡以后,这些主要的船棺被有意迁移或破坏,所以只有墓穴两侧的次要船棺保存了下来。
在墓穴外的南面,有一座同时期的建筑基址。该基址似是以土为台基,周围有架空木平座,前面有粗大檐柱且前檐开敞的木结构殿堂。殿堂的两侧有木构的耳室,耳室的东西两侧壁正好与墓穴东西两边相对应,故殿堂与墓穴应是统一规划、作为墓地的祭祀性建筑而设立的。
墓穴的北面现在压在街道下,但从墓穴东壁的坑缘木枋继续向北延伸的情况分析,在该墓穴的北面也应当有一座与南面类似的祭祀性建筑。至于已知这些遗迹现象的更南和更北面,或许还有其他墓地的存在。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细致发掘工作,一处罕见的大型战国船棺墓葬初现轮廓:这是一处距今2400年左右的古蜀开明王朝晚期(约当战国早、中期)的大型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墓向为东北—西南向,墓坑长约30米,宽约20米,面积达600平方米,局部范围在汉代曾受到扰乱和破坏。墓坑现存船棺、独木棺等葬具17具,其中大型的(10米以上)有4具,最大的1具长达18.8米,直径1.7米,堪称中国的“船棺王”。
其余13具为小型,包括一些为殉人或专置随葬品的小型木棺。令人惊异的是,所有棺木均用贵重的千年桢楠整木凿成。葬具下垫有纵横交错的枕木。遗憾的是,墓坑现存17具葬具中除3具小型船棺未被盗掘外,多数均被盗,或在汉代遭到损坏,但还有7具船棺、独木棺葬具保存较完好,其中5具棺盖、棺身均完整保存。据专家们推测:整个墓坑若不遭到破坏,葬具总量应超过30具。由于各木棺周围满填密不透气的青膏泥,木棺及随葬的漆木器和竹席均保存较好。
2000年成都商业街发现一处战国中前期的船棺墓葬群,发掘船棺和独木棺17具,其中大型的(10米以上)有4具。最大的1具长达18.8米,直径1.7米,被称为“船棺王”。推测为古蜀国王族墓葬。
成都商业街古蜀国王族船棺墓葬的发掘,对蜀文化的研究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因此,原定于在此修建的省委食堂也迁移另建,国家文物局决定在这一重大考古现场,修建历史博物馆,还原古蜀国文明的历史轮廓。成都市商业街的“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也因此被评为“2000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