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某个月黑风高夜,几个村民居然动了当“摸金校尉”的念头,偷偷摸摸来到了位于西安的刘病已的陵墓。他们几个倒也没本事动那皇陵内的文物,不过是想把最表面的瓦当带走补贴家中,但接下去的事情却出乎他们的预料。
原来,他们不仅挖到了瓦当,还挖出了刘病已(汉宣帝)的御用文物,价值之大不可估量。
那时候,其实汉宣帝的“杜陵”早已经被发现,国家文保部门也按照相关规定将它定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吸取了过去发掘皇陵的教训,定了“不主动发掘”的政策。只是,他们没想到还是没保护好“杜陵”。
当时,这几个村民说实话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大兆街的村民李军平带着自己的侄子李波一起干起了这个行当。李波为人“自来熟”,善于打听消息,便一连去了杜陵附近好几趟,结果短短几天就让他们二人搞清楚了换防的规律以及一些巡查盲区。
他们二人准备好家伙后,趁着夜色从一条人迹罕至的小道潜行到了当地的杜陵遗址保护区,躲过了巡查人员,又等到了换防时间,便趁着间隙开始挖着汉代的瓦当,想着可以卖点钱改善下生活。
他们二人才挖了没多久,先是挖了几块汉代瓦当,随后便挖出了几块别具一格的精致物件:一对身穿华服跳舞的玉人、三个精致古朴的玉杯。
他们二人看到这些物件,饶是他们再没文化,也懂得此行怕是要发大财了,便准备加快速度往下挖。只是,他们刚准备继续往下挖,巡查人员的脚步声隐隐约约响起,显然是挖瓦当的动静还是被听到了。他们二人顾不上继续挖宝,便带着几个宝物分头逃跑。
叔侄二人一番奔波后到了家中,他们拿起文物一看发现确实精致曼妙,便准备偷偷在地下文物市场卖掉这些文物。只是,他们二人终究不是专门干这行的,没有专门的渠道去散货,只能自己出面去询价。
经过一番比较,他们最终仅仅以50万元的价格就出手了这些出自于刘病已墓的文物。不过,他们出手的文物来头太大,地下文物市场多有议论之声,消息一下子就传到了警方的线人耳中。可叹的是,他们手中那50万元甚至还没来得及去花,就已经被警方盯上了,很快落入法网。
但从叔侄二人手中买走文物的买家却换手速度相当快,居然在短时间了就数次换手,一下子追查文物下落的事情变得棘手起来。不过,当地警方却没有放弃,加上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比较有力的支持,一些有志之士帮忙提供线索,总算在几个月追查过后,找到了最后的持有者,将几件文物尽数追回。
这些文物究竟有多珍贵呢?为什么值得花如此大力气去搜寻呢?
先说玉杯。这三件玉杯的材质相当不凡,是用质地上佳的整块和田玉精心雕刻而成,抛光技术达到极高水平,线条圆润饱和。在三件玉杯中有两件带有扁平状金箍,很可能就是古籍中的“金扣玉杯”。在过去的认识里,金口玉杯被认为在隋代之前就有,但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一直缺乏实证,而这次出土的玉杯便将时间提前到了汉代。
看到这,不禁让人感叹古代能工巧匠的技艺高超,也惊叹明明那时候信息并不畅通,但古籍的记载却又准确万分。
至于那对跳舞的玉人,则被不少人认为很可能是汉宣帝刘病已生前把玩过的文物,甚至寄托着他与许平君那“故剑情深”的情感。可以看到,这对玉人以立体圆雕的手法生动展现了西汉时期的服饰和舞蹈风采,价值自然不凡。
至于为何专家们推测很可能是汉宣帝生前把玩过的文物,其实是因为文物出土的位置。这对盗宝的叔侄偷盗文物的位置其实离真正的汉宣帝陵墓还有几百米,而是用来祭祀汉宣帝的陵庙。若从尊崇的意义看,这对玉人其实比不上其他神兽为造型的玉器。换言之,后世的刘氏子弟之所以会选择将玉人供奉于此处,必然是因为这对玉人对汉宣帝有独特的意义。
当然了,这种猜测毕竟也只是一种猜测,至于真相如何只能留待后续的考古发现了。如今,这几件文物被妥善收藏在西安博物馆中,继续向世人述说着汉宣帝刘病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