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8年,霍去病陪姨父汉武帝打猎。
刚到猎场他突然拉弓,对着李广的儿子李敢就是一箭,李敢当场死亡,没想到汉武帝却说:“他是被鹿角触击而亡的。”
这一年霍去病21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可他在更年轻的时候已经征战沙场,战功赫赫,是汉朝有名的大将军,此时已经被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在军政上平分秋色。
李广也不遑多让,在著名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飞将”便是李广,在汉朝有着极高的声誉和战功。
李广有三个儿子,李敢排名第三,与霍去病年纪相仿。
他也曾跟随着霍去病前去征伐匈奴,多次击退匈奴,又有李广这样的父亲,也立过不少战功,年纪轻轻也升官封爵。
对于汉朝来说,既有卫青、李广这样资历深厚的“老”将军,又有像霍去病、李敢这样的英勇善战的年轻人,原本在战场上应当是一往无前的。
尤其是年轻人,既有机遇,又有实力,必定能光宗耀祖,有所成就。
然而,几人的前途命运便都是从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开始,悄然发生了转变,而由他们造就的汉代在军事领域的成就和威严也收到了不少影响。
公元前119年,李广已经迈入70岁大关,他虽然是举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将军,但这样的年纪着实不应当再到前线作战了。
汉武帝也有人可用,便以卫青为首,私下悄悄嘱托,对李广应保持敬意,但尽量避免其到前线作战,不要冒险丢掉性命。
卫青明白其中的深意,李广一家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直到70岁那颗守卫国家的心依旧未曾消退,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极大提升了汉代的军事威严。
其两个儿子也在战争中牺牲,如今李家只剩下李广和李敢两支血脉,汉武帝做出如此考量情有可原。
然而李广并不服老,他的军功鼎鼎大名,足以震慑匈奴,因而李广决心要到一线领导,与匈奴直接作战。
见与卫青说不通,便自行决定带队独自出发了。
没想到出师不利,或许因为已经年迈,李广居然在路途中迷路了。
事发突然,卫青需要奏报李广的情况,便前去询问路途中发生的状况,这却让李广更加羞愧。
他深觉自己年迈,在战场中已无用处,便拔刀自刎了。
李广离世,举国悲痛,但最无法接受的便是李敢。
短短几年,他已经接连失去了自己的哥哥,如今父亲也离自己而去。
李敢并不清楚其中缘由,只将所有过错悉数推给了卫青,在他看来,如果不是卫青没有答应父亲的请求,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
想起这些,李敢也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便找到卫青,狠揍一顿出气。
卫青既是他的上级,官职、年纪、武功都远超李敢,但因为对李广的死心怀愧疚,便忍着让李敢把心中这口怒气出了,这事便了了。
可一直把舅舅卫青当父亲看待的霍去病发现了他身上的伤,又将仇记在了李敢头上。
这两个年轻人都因为年轻气盛,不问清其中缘由,为了一个孝道、大义,酿造了悲剧。
霍去病趁着这次打猎,“失手”杀死了李敢。
尽管李家并非势单力薄,但此时卫青和霍去病风头正盛,不仅他们自己战功赫赫,为国征战多次,卫子夫也正受汉武帝宠爱。
因此,汉武帝没有丝毫犹豫,便选择站在霍去病这边,牺牲了李敢。
李家不仅是将门世家,氏族遍布,势力也不容小觑,加上李广在全国的影响力,尽管皇帝以皇家权势保住了霍去病,依旧难平众怒。
为了给朝野内外一个交代,汉武帝只能先让风头正盛的霍去病到边疆驻守,暂时避避风头。
此举是当时万全之策,既没有损害霍家、卫家利益,也尽可能给了李家一个交待,汉武帝非常悲痛,国家的将才越来越少,不可再冒险了。
原以为一切都处理地非常圆满,没想到仅仅两年之后,就传来了霍去病病逝的消息。
那时候他才24岁,身强力壮的年轻将军早早就病逝了,其中原因并未有详细记载,但边疆条件艰苦,常年征战的霍去病身体遍布伤口,积劳成疾也在所难免。
原本风头正盛的两个年轻人,原本人才济济的汉朝,因为一场荒谬的误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