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叙利亚人民的抗争、世界舆论的压力以及英国与联合国的共同干预下,法国军队被迫于1946年4月17日完全撤出叙利亚。自此,叙利亚终于获得了彻底的独立,其作为“独立国家”的地位受到人民广泛认同,后来4月17日被定为叙利亚的独立日。
独立后,叙利亚立刻着手建设包括中央行政、地方行政、国防安全部门在内的国家治理体系,对铁路、城市交通、大型发电站等收归国有,并加强对民族经济、民族教育的建设,实现了政府对国家的总体操纵。
此外,叙利亚保留了1932年确立的国名“叙利亚共和国”“国家民族主义”成为指导国家建设的主要意识形态。但在对外问题上,叙利亚又受到“阿拉伯民族主义”甚至“(大)叙利亚主义”的影响,坚决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积极参加了巴勒斯坦战争。
总的来说,本阶段叙利亚处于社会结构变化、新旧党派交替、国内矛盾复杂的时期,而由于传统贵族把持朝政、民族政府的软弱无力、巴勒斯坦战争的失败、军人干政的出现,叙利亚国内矛盾开始升级,“阿拉伯民族主义”急剧升温,于是政府开始探究解决国内危机的新途径——与埃及实现联合,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国家开始对经济实行操纵
叙利亚独立后经济上还保留着大量殖民地经济的痕迹。法国的委任统治加速了叙利亚农业地区的专门化,使其成为向法国供给棉花、烟草、橄榄油、皮革等原料的农业基地。同时,大土地占有制在全国占统治地位,且盛行小土地的租赁制。独立初期,叙利亚全部耕地的80%属于地主(其中少数属于国家和清真寺),约2/3的农户完全没有土地。
工业上,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轻工业企业及加工工厂虽然促进了经济的进展,但工业总体落后,叙利亚市场基本上是西方大国工业品的倾销地。因此,独立后叙利亚民族政府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由国家操纵、治理的民族经济,从而领导本国经济走上独立进展的道路。
这一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方面的探究
1953年3月,叙利亚成立了中央银行,1956年8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新成立的中央银行主要负责发行本国货币, 发行公债,监管金融系统以确保国家基本金融法律的实施,监管外汇治理局和国际储备以确保汇率稳定,参加国际金融谈判等。通过建立中央银行,政府终于操纵了国家的金融与财政。
但由于国家没有对所有外国银行实行国有化,且叙利亚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甚至20世纪50、60年代成立的几个国家银行也不受其直接监管,因此叙利亚中央银行对金融政策的操纵力很弱。
农业方面的探究
独立后,政府及一些企业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及对农业机械与肥料的进口,组织农民开垦肥沃的荒地,扩大对高产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并建设灌溉系统,逐步用水泵装置来灌溉农田。
政府的这些政策明显改变了独立初期大量农田荒凉的状态,扩大了耕种面积。叙利亚耕种与灌溉总面积到1956年达到独立时的两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小麦从1945年的年产41.5万吨增加到1956年的105.1万吨;大麦相应从年产24.8万吨增加到46.2万吨。
但由于国家操纵在以大地主为主的传统贵族手中,因此他们趁机在新开垦的地区(如德尔祖尔和哈塞克)霸占或低价购买大量农田,其中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地主逐步经营起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而无地少地的农民与佃户的生活没有根本改善。
工业方面的探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叙利亚民族工业已开始了迅猛进展,但由于叙利亚国内市场狭小,且存在大量封建残余,因此仍旧阻碍了民族工业的进展。独立后,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扶持民族工业的政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勉励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
独立后,叙利亚政府通过限制外国资本、实行保护性关税、给民族企业优待政策等多种办法勉励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
政府宣布新建立的企业一律免税6年,但规定新成立的公司中外国资本不得超过一半,且外国公司在叙利亚境内的分公司、合资公司及有外国人参与的公司中必须由叙利亚人担任经理。对民族工业可以生产的产品实施高额的进口税或干脆禁止进口,如棉布、肥皂、针织品等,而对建筑材料、机器、设备等则降低或取消进口税。
其次是国家对工业进行掌控。
独立后,政府对发电站进行国有化,并投资更新工业设备。国家通过赎买等对大型发电站进行国有化,并在国有化发电站中更新了旧的设备,安装了新的发电机等。从而使1947—1956年,电力生产增加了两倍多。
为了保证叙利亚享有必需的原材料,国家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探。通过这些政策,国家实现了对工业的总体操纵,并使叙利亚的纺织业、建筑业等蓬勃进展起来。
最后是交通运输方向的调整。
在交通运输上,政府对运输业进行国有化,建设海港、飞机场等。叙利亚的交通运输与邮政业一直很不发达,这严峻影响了不同区域间人民的交往。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法、英、德等外国资本取得了对奥斯曼修建铁路的垄断权,客观上为叙利亚建立了一些铁路线。但委任统治时期,法国几乎没有为叙利亚修建新的铁路,只出于战略需要铺设了原铁路线的几段,但建设了许多有战略意义的公路。
独立后政府通过赎买方式对交通运输实行了国有化,且大量进口汽车。1937年至1953年的16年间,叙利亚汽车总数增加了两倍多,而载重汽车增加了近五倍。
此外,叙利亚还开始建设海运与空运,1950年开始兴建拉塔基亚海港,1958年完工,还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几个飞机场。但在叙利亚的山区与沙漠地区交通运输仍依靠驮运。 五 通信与广播业 独立后,叙利亚政府对法国委任统治时期的邮电事业处及无线电广播部门 进行国有化,并加大对通信、广播部门的建设。
1955年,叙利亚国内已拥有64个邮政局和150个邮政代办处、65个电报局和137个代办处、5个广播电台、5个自动电话局和74个交换台电话局,用户达25814个。1949—1953年,国家电话线从9500公里增加到15200公里。叙利亚在大马士革、哈列布、霍姆斯、苏韦达、拉塔基亚、德尔祖尔、卡米希利之间实现了电话通信,并与贝鲁特、开罗、安曼之间也实现了电话通信。
1952年叙利亚还建立了专门的无线电服务机构,开始用无线电广播阿拉伯语的民族节目,并用六种语言——阿拉伯语、法语、英语、希伯来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进行对外广播。通信与广播的进展大力促进了民族主义的进展及偏远地区对国家的认同。
参考文献: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页
3.林承节《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几点认识》,《北大史学3》1996年版,第4-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