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9年,司马炎多次下迢威逼利诱54岁的皇甫谧入朝为官。想不到,皇甫谧不但不从,还厚着脸皮回了一封求借信:“大王,草民一身疾病,难为官,您要是惜才,就请借我一些书吧!”看了此信的司马炎真是哭笑不得,心想:“这老头子,可真有意思!”
皇甫谧生于东汉末期,长于曹魏时期与西晋时期。这三个时期正是战火纷飞的时期,也是司马家族与曹氏家族斗智斗勇的时期。
最终司马家族完胜曹氏家族,掌握了政 权,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新建立的王朝,正是人才短缺的时候,晋武帝司马炎求贤若渴,竟“迷上了”皇甫谧。
公元266年,司马炎第一次下诏请皇甫谧入朝为官,却碰避了——皇甫谧跑到深山避诏去了。
公元268年,司马炎不死心,多次下诏,美言美语邀皇甫谧入朝,但他仍然不为所动,委婉拒绝。
公元269年,司马炎还是不死心,心想:“软的请不动你,硬的还请不动你吗?”于是又多次威逼利诱54岁的皇甫谧。
但皇甫谧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不入仕,所以他大笔一挥,干脆厚着脸皮,写下一封求借信:“大王,草民一身疾病,难为官,您要是惜才,就请借我一些书吧!”
司马炎看着此信,不怒反笑地喃喃自语:“这老头子,可真有意思!”心中莫名的喜欢,所以了了皇甫谧爱读书的愿,派人送了一车书给他。
不知是不是“得不到就是最好的,越得不到越想要!”
公元277年,司马炎又想起了皇甫谧,为了顺从他的志向,几次下诏书,官职从太子中庶换成议郎再换成著作郎,只求他入朝。
已经61岁的皇甫谧,很是无奈,再次委婉拒绝,还因此,灵感一来,写下了震惊世人的《笃终论》。
皇甫谧是何许人也,为何让司马炎如此着迷、念念不忘呢?
说起皇甫谧,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家族。
皇甫家族是将门世家,人才辈出,而最了不得的是皇甫谧的太爷爷皇甫嵩不仅文武双全,还是董卓、刘备、曹操的老领导。
但了不得是他的爷爷们,不是他。
皇甫谧从小失去母爱,得到婶婶的宠爱(母亲去世、父亲再娶,他只能被送给无儿无女的贫穷叔婶)后,完全放飞自我,19岁了还目不识丁,不求上进,成天跟一群小孩子腻歪在一起玩打仗游戏。
惹得村里人个个都嘲笑他是个愚者。
而皇甫谧才不管人们的讥笑,依旧我行我素。
他的我行我素,一向和善的婶婶实在看不下去了,她终于狠心对皇甫谧发飙。
想不到婶婶的发飙,竟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激发了他读书的热情。
他读书的热情一起来,连晋武帝司马炎都挡不住——6年时间里,日日夜夜争分夺秒地读书,因此读遍了百家之作(孔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苏秦、鬼谷子、孙武、管子等百家学者的作品)。这还不过瘾,还把历代帝 皇人物传记,经史子集,也读了。
关键是他不但读了,还思考了。
不但思考了,还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写下来并编著成书。
其中就有详细罗列从三皇到汉魏的历代帝王更替谱系、弘扬王道的《历代帝 王世纪》与《年历》,还有宣扬礼法的《礼乐》,遵从孝道的《圣真》等。
想不到,这些著书让皇甫谧从人人可嘲笑的愚者变成人人都称赞的智者。
公元245年,村里人见他已成长为智者,个个跑来“好心”劝他应该趁此机会广交达官贵人以博得好名声,顺便入朝为官享受荣华富贵。
皇甫谧看着这些人的嘴脸,听着这些话,实在不想与他们多费口舌,挥笔一写,又写成了一部至理名言《玄守论》来回答劝他的人们,也表达了自己一生只想读书著作,不想入朝为官的志向。
志向一定,八匹马都牵不动他,所以司马炎的数次恩威相逼也没能捍动皇甫谧。
【米雅聊历史】
想想皇甫谧能把百家之作的所有书籍熟记于心,还能“细嚼慢咽”,吸收其中的精华为自己所用,这样涉及面如此广泛的智者,他的心胸、眼界、思想岂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这就是司马炎对皇甫谧着迷、念念不忘的原因!
而皇甫谧一生只想读书、著作,数次拒绝司马炎,不想入朝为官,除了看淡名利富贵,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对司马家族挑起战乱导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争权夺利导致的臣弑君(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子弑父(司马炎杀了司马昭)这种行为的厌恶。
不管哪种原因,皇甫谧这种一旦设定志向,就不理外人的说法、坚定不移执行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你们觉得呢?
欢迎留言讨论
关注我@米雅聊历史,与你分享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