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老怪腥风血雨,快意恩仇的作品中,《梁祝》绝对是个异类。这部影片虽然没有刀光剑影,没有侠骨柔肠却依然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徐氏风格。在他的翻拍作品《梁祝》当中,加入了祝夫人的感情线,反衬了梁祝二人的情感故事,使其更有了现代性与前瞻性。
一、 女人是水做的
祝夫人出场时手持账本,一身青灰色长衫,一边吩咐管家账目,一边询问仆人的衣着打扮以及膳食安排。在忙碌之余,还要去寻找女儿祝英台,从煮熟的鲍鱼到凉拌的莴苣,从西城的黄金到仆人的衣服,祝夫人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上至家族财产,下至衣食住行,繁琐庞杂的家族事务,一个豪门主妇应对自如的形象就立起来了。
祝夫人在享受浮华奢靡生活带来的快感时,自然少了对祝英台的管教。年轻的祝英台可以在母亲忙碌的时候跑到楼顶,去想象和感受世界的广阔与美好。一个自由自在的女儿也只有父母前来检查学业的时候,才会将双脚上的绳子再系紧点。
在攀附马家的态度上,祝父滔滔不绝,涂满“活血回春膏”的脸上遮不住利益熏心的瘀斑。
在听到即将于马家结亲时,祝母表面欢喜,内心并不赞同,眉宇间甚至有些替女儿担忧。可见,祝父祝母并不同心,他们之间毫无共同语言,祝母展示在人前的是忍让、掩饰,净是面上夫妻的“夫唱妇随”。
祝英台琴棋书画样样不行,诗词歌赋样样不通,她只能穿上母亲的旧衣服,踏上母亲当年的求学之路。在崇琦书院,我们才知道:原来祝夫人的本名叫做单玉婷,当年也曾生死不渝,也曾缠绵动人。
院士夫人幽幽一句:她到底还是嫁到了上虞祝家”包含了多少无奈,叹息和同情。
若虚与祝母的故事,俨然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梁祝。年轻时一个屈从于父母之命,嫁入豪门;另一个心灰意冷,遁入空门。
二、死鱼眼珠子
梁山伯考取了功名,前来祝家求亲。房外忙碌,房内安静,隐约有婚礼的唢呐声透进来,为即将到来的风雨做足了铺垫。
一边是流水般送来的仆人送来的堆积如山的厚重聘礼,一边是梁山伯带来的几包寒酸喜饼。祝夫人虽然看不起梁山伯,却为了家族的面子,勉为其难地接待了一下。
镜头中,祝夫人说话时目光不看客人,坐姿偏斜表情随意,处处显露着对梁山伯的鄙夷。怪不得贾宝玉说,女人结了婚就变死鱼眼珠子,果然应在此处。
祝夫人一边漫不经心地询问梁山伯的官职,一边轻佻地夹起聘礼中的“珍珠燕窝枣”。梁山伯坦然憨厚,讨好式地大口着点心,让祝夫人仿佛看到了当年若虚的影子。
祝母当初选择妥协嫁入祝家,其实就是选择了对爱情的放弃,对现实的屈从,她必须按照世俗的法则生活下去。
从年轻时与若虚真心相爱的单玉婷,到婚后名门贵妇顺从丈夫的祝夫人。她似乎还没有完全丧失对真爱的同情,在面对女儿的重蹈覆辙时,她太清楚爱情与面包之间谁更重要。
在祝英台决绝地说出自己不嫁之时,镜头伴随随着雷声,由远及近直接推到了祝夫人的脸上。祝夫人的表情由震惊到痛苦,由痛苦到绝望,仿佛当年的一幕再度上演。
随后,在听到祝英台说自己已经“定亲”时,祝夫人的特写镜头是整部电影中最具有震撼力的,面部凤眼微眯,柳眉倒竖,鼻孔微张,深红色嘴唇,满身满眼都是家族主母的戾气。
三、暗黑版梁祝
梁山伯被祝父喝令家丁打伤之后,祝母前来探病,要求梁山伯一封分手信给祝英台。
祝夫人找到了县衙,面对梁山伯的母亲她盈盈下拜,梁母两次扶她,她都没有起来。可见,祝夫人是铁了心要把事情办成的。
她对梁山伯说的这段台词,何尝不是自己当年的写照?
你以为愤怒就能改变你和英台的命运?
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边的汉人?
要怨就怨自己生错了地方、怨自己生错了时代!
生在这个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迁腐和势利!
时代?
是的,时代!
这里终究不是琼瑶的象牙塔,更不是贾宝玉的怡红院,这里是世族簪缨,豪强横流的门阀时代,东晋。
这是汉室没落不堪,牛鬼蛇神横行,衣冠禽兽出没的年代;它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年代,
这是一个所谓魏晋风骨,实则偏安一隅的政权,这是一个所谓名士风流,实则看中门第;这是一个官场朝野被强大的门阀士族势力所笼罩,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残酷年代。
正如若虚和尚所说: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这是一个可以将轻易将两个青春少年的纯真情感轻易扼杀的黑暗年代。
祝夫人当年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痛苦,今天的情景不过是昨日重现罢了。已经经历过一次的她,自然知道事情如何体面收场:你和英台相识不过半年,感情不会太深,很容易放下的。
在祝夫人看来,没有人能逃得了金钱的诱惑,没有人能避的过世俗的眼光。在这个人人都虚伪、迁腐和势利”的年代里,谁能独善其身?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硬的不行,就来重的。
遭到梁山伯拒绝后,祝夫人直接跪了下来:我可以为了英台跪在你面前,你又可以为英台做些什么呢?
祝夫人为了家族,为了声誉,为了地位,步步紧逼,居然可以做到这一步。封建家族对于青春生命追求新生活的无情扼杀,居然可以深刻到这种层面。整部电影都因为她的这番话,透出乱世的动荡与焦虑,透露出一种迷惘惶惑的乱世情绪。
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一直都是冷眼旁观的若虚和尚一语道破天机:你什么都有,还什么都想要,连人家的东西都想要,你要的是在太多了。
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过是待价而沽的借口,说错误时代不过是人心不足的幌子。回顾她跟梁山伯的对话,张口闭口“我们祝家”,满心满眼都是“光宗耀祖”。当年那个单玉婷早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只重地位,不重真情,权势重于一切的“祝夫人”。
祝夫人与若虚的暗线故事,可谓神来之笔,不仅仅展示了两人之间的对于外界的压迫时的无奈妥协。既对权力制度有着控诉与讥讽,又对当代社会与道德进行了映射。恰恰又以他们为镜,映射出梁祝二人的反抗,反衬了梁山伯以命相抗和祝英台生死相随的伟大之处。
白羽点评:在民间的传说和古老的戏曲中,只偏重与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罪恶。导演徐克却借着这部电影,重新塑造了一对泯然于众的“苦命鸳鸯”形象,还把一个只见凄凉,不见英勇的爱情故事改编成了一曲反抗者的赞歌。这些因素的加入赋予了梁祝故事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现代的建构。让我们可以用现代人的视角和情感,去感知,去复述那个已经遥远的爱情故事,带我们走进那个“返璞归真”的梁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