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去世前,命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接管自己的权力。兄终弟及的事情古代并不是没有,但是多是出现在兄长并没有留下子嗣的时候,孙策明明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什么还要将自己的权力留给孙权呢?并且,孙权虽然有名,但是当时的兵权实际上掌握在周瑜的手中,为什么周瑜不夺权呢?
首先,在小编看来,他这样做非常对,他之所以选择让自己的弟弟来接管自己的手中的权力,是出于保持局面稳定的考虑。小编认为他是正值壮年的时候不幸去世,膝下的孩子都还年幼,为了保持当时东吴政权的稳定,毕竟当时不是一个一统的环境,混战时期,根本不适合主幼臣强的情况出现,所以他再三考虑之下,还是决定将东吴的统治权交到自己弟弟的手中。
而且孙策心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他是一个非常好了不起的人,建立起如此庞大的东吴他只花了四年的时间,但是这同时是一个弊端,他统治的时间太短了,还没有将根基扎稳。所以他明白,如果自己死了,江东内部肯定不复现在的稳定,所以他选择孙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在他死后江东内部会发生分裂。表面来看,整个东吴蒸蒸日上,就如同花团锦簇一般。但实际上,这都是因为他在的缘故,但是暗地中也是各种暗流涌动,让人防不胜防。
这就要归咎于孙氏家族和江东本地士族之间的矛盾了,当时孙策为了尽快巩固自己对江东的统治,对江那些不服管教的世家大族采取了暴力镇压的政策,就是因为他对于江东士族下手下狠,使得他在不自觉中得罪了相当多的人,最后才导致自己竟然死于刺客之手。但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举动,他的时间太短了,他心里非常明白,如果想要真正统一江东,就必须将本地的这些顽固势力连根拔除,消除反对自己的势力。所以,最后他留给了孙权一个拥有江东六郡初具规模的诸侯大国。这为孙权后来建立东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孙权而言,孙策去世前,指定让他担当。但是他内心里面确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周瑜统领着江东的全部人马正在洞庭湖之上训练水军,他害怕周瑜得知孙策死后谋反。毕竟当时全部的兵马都在周瑜手上,孙权虽是孙策的弟弟却没有做出过许多贡献,和周瑜是远远所不能相比的,将士们也难以去信任他。孙权决心赌一把,他当时就派人传令去告诉周瑜,孙策已经西去,请他速速的回来悼念孙策。
孙权认为如果周瑜在得知到自己的口信后,能够迅速回来说明他的内心还是忠于孙家,如果周瑜收到口信后毫无反应只能说他的心已经变了。而这一头的周瑜正在紧密的训练着水军,他还在计划着过段时间去攻打荆州,当得知孙策的死讯之后,周瑜更是悲痛欲绝。两人从小便是好兄弟,一起游戏、一起欢乐,长大后更是娶了乔家的姐妹两人,关系又是更进一步。如今孙策突然离世了,让周瑜的心中感觉到一凉。
他传令了甘宁继续负责训练水军后,快马加鞭的赶回孙策府中。回到了江东以后,周瑜来到了孙策的灵位前放声大哭,一旁的孙权哭的比他还厉害,两人在擦干泪水后面向而坐。孙权请求让周瑜接任江东,孙权说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够担当此大任,执意要求放权给周瑜,但是周瑜本是忠义之人,便说此任只能由孙权来担当,并详细说明其中的缘由。
首先是孙策在临终之前将位置传给孙权,再加上当时孙策的孩子年龄尚幼,无处事之能,所以孙权最是合适,其次孙权本身能力出众,众人也都看在眼里,他们都相信在孙权的带领之下江东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孙权此时依旧假装不同意一直和周瑜推辞,最后周瑜跪倒在地上,拜孙权为主公并且主动将自己的兵符归还给了孙权,孙权见此也就不再推辞。
其实在小编看来,孙权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他虽然是在周瑜和张昭的扶持下一手接过父兄家业大权的,但无论是周瑜还是张昭,从未有野心和机会觊觎孙权的地位。他们两个人是想要真心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业的。因为,孙策自十六岁便与周瑜是好朋友。孙策、孙权之父孙坚迁居长沙以后,与当地名门望族的周瑜家族结为了通家之好,因此际缘,孙策自幼便与周瑜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习武。可谓朝夕相伴的同龄兄弟,这就使得孙策非常了解周瑜的品德、才具和秉性。
所以,孙策也非常相信这两个人,一定会在自己离去之后,好好辅佐自己的弟弟,并且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在小编看来,他的这句嘱咐其实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是委任了两位没有野心的人作为顾命大臣扶持年纪尚幼的孙权。这是一层含义;二是外事(即指处理战乱时局之下的外敌事务)即军事军权交给周瑜,内事即内政治理交给张昭。
这其实是为孙权布局了一套军政分立,便于孙权掌控的政权体制。既用其二人长才,更重要的是避免和防止军政集于一人之手而对王权构成威胁。后来事实证明,孙吴既没有发生集军政于一人之身的司马懿之祸,也没有出现蜀国完全仰仗诸葛亮的自醒自觉之弊。正是由于孙策因时制宜的成功军政体制,使得年幼接班的孙权因此而从未大权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