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家庭条件不错,虽然出生在农村,也是“地主”家的女儿,十多岁的时候,父母就专门给她修了一座望月楼,让她在楼上像是城里女孩子一样读书作画,弹琴歌舞,刺绣描红,俨然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
王昭君,南郡姊归(今湖北兴山)人。父亲王穰,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对于女儿王昭君很是宠爱。
王昭君在这种良好的生活氛围下长得亭亭玉立,仪表不俗。引得许多名门望族前来求婚,都被昭君谢绝了。
有些人就是不走寻常路,知道自己的富贵和格局就是异于常人。
汉元帝刘奭继位后,广搜天下美女充实后宫。17岁的王昭君以“良家女”被选入宫。此时巧合的是:元帝的皇后叫作王政君。
别以为刘奭是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其实他还是不近女色的,就因为他当太子时,他最宠爱的太子妃病死,使他饱受打击,就是皇后王政君也是一夜承欢而孕,从此再也没有临幸。
元帝因为妃嫔众多,不能一一召见。于是命令著名画家毛延寿临摹宫女肖像,然后让元帝御览,有“眼缘”的才能得见皇帝,这也是“眼缘”一词最早的由来。
毛延寿给王昭君画像。昭君天生丽质,毛延寿向其索贿被拒,便恼羞成怒,故意把花容月貌的王昭君绘成泥塑木雕一般,还给点上了几个雀斑。
元帝见了王昭君的画像,心下恼怒--这等货色也能入宫,底下的人干什么吃的!
就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丽女子被无情地搁置了。
宫中许多女人,在后宫默默度过一生,成为苟活于世的行尸走肉,如同被圈养的“牲畜”。在这种环境中,身心被禁锢,思想被封 ,可怜白发生……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朝觐汉朝天子,表示愿意娶汉女为阏氏(yanzhi王妃)。
元帝应允,掖庭令到后宫查问,后宫佳丽宁愿百无聊赖地度日,也不愿意前往条件艰苦的匈奴,然而王嫱(昭君)却毫不犹豫地表示自愿前往。
宁可风雨中去寻求幸福,也不想在安逸中等待消亡。
汉武帝以前,国力较弱虽有文景之治但尚不能与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抗争,一般采取和亲政策,用亲戚的方式换取几十年的和平,也是很合算的。
武帝时期,已经积累了强大的财力,足能够干他丫的了,因此有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雄心,才有了卫青、霍去病等碾压匈奴。
可到了西汉后期,汉王朝到了衰败的时候,就又采取和亲政策。
王昭君虽在宫中对匈奴也有所了解,当呼韩邪单于求亲时,她便慷慨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平使者”的角色。
元帝面对单于的求亲,觉得前代已有娶宫室子女充作公主嫁给单于的先例,不妨从后宫中随便选一个未曾召幸的女子嫁与呼韩邪。
于是,他颁布诏令:谁愿意去匈奴,朕就把他当作公主来对待。
当时,汉代女子认为出塞是一件极不寻常的事,路远条件差,所以很多宫女是不愿意受此罪的。
而王昭君主动请行,让元帝十分欣慰,当即允诺认其为公主,并准备嫁妆,选择吉日,为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送行。
王昭君装束停当,向元帝辞行。
元帝惊呆了!没想到昭君竟然是一个绝色佳人,云鬓低垂,容貌丰润,体态身材无可挑剔,黛眉似月,明目皓齿,浅颦微蹙,这、这……能换个人吗?
当然不能,元帝后悔莫及,但事已经无法挽回。这可恨的毛延寿……
王昭君在汉官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汉朝,前往漠北。呼韩邪单于欢欢喜喜带着自己的大美人谢过元帝厚恩,携昭君出塞。
王昭君头戴红纱,身披红斗篷,骑着白马,怀抱琵琶,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刹那间使草原明亮起来,强大的气场,让北归的大雁纷纷随行,不断落下盘旋……
王昭君一行经过左冯翊(西安)、北地(甘肃庆阳)、上郡(陕西榆林)、西河(今内蒙古东胜)、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五原(今内蒙古包头)等地,到达单于廷。
呼韩邪单于加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
王昭君过上了住穹庐、披毡裘、食肉饮乳的游牧生活。
王昭君一边适应匈奴的生活方式,一边把汉朝的先进文化介绍给他们,匈奴人民都很喜欢、尊敬她。
呼韩邪单于开辟了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朝领导的先例,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这一系列的成绩与王昭君出塞是分不开的,王昭君也成了名留史册的和平使者。
呼韩邪单于在汉朝支持下,结束了匈奴常年分裂的状态,统一安定了匈奴长期的混乱局面。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婚后一年多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伊屠知牙师。
在他们婚后的第三年,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病死。
呼韩邪单于的长子雕陶莫继位,号:复株累单于。
此时,王昭君上书汉成帝要求归汉,汉成帝敕令王昭君“从胡俗”。
因为匈奴有“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也就是说,儿子继承父业的同时,也继承父亲所有的“老婆”,当然亲生母亲除外。
这也是当时少数民族的一个弊俗,按照我们儒家传统看法,乱了“纲常”这简直与“禽兽”无异,可人家风俗就这样。
王昭君又与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名云,后嫁给右骨都侯须卜当;小女嫁薄给当于氏。
王昭君的儿子屠知牙师做了匈奴的右日逐王。
王昭君在汉匈两族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流传至今的诗词达七百七十多首之众;史家、诗人歌咏赞唱,称王昭君为“巾帼英雄”。
王昭君也因此被称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