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的名望很高,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毕竟很多人都是听着"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的。孔融兄弟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流传了一千多年。但是相对于"孔融让梨"的其乐融融,孔融兄弟还有一件充满血腥色彩,但同样能够证明他们的感情的事情。在"党锢之祸"中,孔融的哥哥孔褒将命让给了孔融。
"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熟悉,但是小编还是要简明扼要地复述一遍。按《后汉书·孔融传》引注的《融家传》的记载,孔融一共兄弟七个,孔融排行第六,排序还是比较小的。
孔融年幼的时候"有自然之性",在四岁左右的时候,每次和几个哥哥吃梨,孔融总是拿最小的。大人问他为什么拿小梨,孔融回答:"我是小孩,所以要拿小梨。"因为这件事"宗族奇之",至少他在孔氏这个大家族中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党锢之祸"事起
东汉末年发生两次"党锢之祸",是影响力非常大的政治事件,汉桓帝和汉灵帝期间各一次。在汉灵帝时期的那次,也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尤为严重。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关键人物叫做张俭。张俭是一个名士,名列名士群体"八及"之一;同时他也是山阳郡的东部督邮。
中常侍侯览就是山阳人,侯览以及侯览家属、党羽在山阳郡有很多不法之举。张俭作为名士,与宦官处于对立面,他在处理侯览家属的时候得罪侯览。而后侯览的同乡朱并诬告张俭与二十四个同乡为朋党。朝廷下令抓捕张俭等人,而宦官势力借机将事情扩大到整个名士群体,于是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
作为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导火索,张俭正在逃亡的路途中。因为张俭的名望太高,又是因打击宦官势力获罪,所以即便有家破人亡的危险,但也有人愿意容纳张俭,其中就包括孔融一家。而张俭的到来也确实给孔融一家带来了灾难。
一门争死
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有故旧的交情,在逃亡的路上投奔孔褒。结果孔褒出门了,张俭没有遇到孔褒。这个时候孔融才十六岁,张俭看他年纪太小做不了主,也没有开口求收留。孔融看出张俭窘迫的脸色,"党锢之祸"闹得沸沸扬扬,大概也知道张俭的境况,他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面,难道我不能成为你的东道主吗?"于是自作主张收留张俭。
结果事情败露,朝廷要捉拿张俭。由于张俭名望太高,地方官吏掩护张俭逃走,而孔褒、孔融就倒霉了。兄弟两人被收押狱中,官府却不知道该处置哪一个。孔融说是自己接纳张俭,所以应该处置自己;孔褒说张俭是来投奔自己的,应当处置自己。
官吏问孔褒、孔融兄弟的母亲,看处置哪一个比较好。结果孔融的母亲又说自己作为家长应该处置自己。孔氏一门三人争死,地方官吏也难以决断,于是上表请求朝廷定罪。
古代非常推崇孝道,孔融的母亲理应被排除;在孔褒和孔融当中,最后朝廷还是处死孔褒。其实作为实际接纳张俭的人,小编认为孔融的责任更多一些。孔褒也算是"让"了孔融一条命。而在这件事之后,孔融的名望也攀升起来,成为扬名天下的名士了。
参考文献:《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