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终其一生,共育有六子,分别是戾太子刘据、齐怀王刘闳、燕剌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昌邑哀王刘髆和汉昭帝刘弗陵。身为皇帝之子,他们受到的是都是当时最好的教育,因此说他们个个很优秀,这倒是不过。戾太子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为储君三十余载,颇有仁君之范,臣民皆称其贤;齐怀王刘闳,史书对他的记载虽不多,但从他“怀”的谥号可看出,他也是一位仁慈的诸侯王,据《逸周书谥法解》所解,主持正义赞扬善事的曰“怀”,慈惠仁德而短寿曰“怀”,汉代谥号赐予很严格,基本上是生前如何,生后谥号就如何,因此刘闳能得到“怀”的谥号,这足以说明他确是慈惠仁德之王。
燕剌王刘旦,史书赞其“能言善辩,广有谋略”,博学多才,经书、杂说来者不拒,尤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广陵厉王刘胥,他虽不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但在武力方面却是拔尖的存在,《汉书》说他“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身材高大,体魄壮健,力能扛鼎,可以空手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昌邑哀王刘髆,关于他的记载史书也很少,但从其谥号“哀”可看出,他也不是一个愚笨之人,也是比较优秀的,据《逸周书 谥法解》所解,谦恭仁惠而短寿夭折曰“哀”。汉昭帝刘弗陵,他无需多说,身为一代明君,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如唐文学家李德裕所说:“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 昭帝在位十三年,不但扭转了西汉王朝衰退的趋势,还使西汉的国力进一步,昭帝一朝“百姓充实,四夷宾服”,是为“昭宣中兴”的开始。可以说,武帝所生六子,虽不能说都是“人中龙凤”,但也都是十分优秀的,要么博学多才,武力惊人,要吗文武双全,总之能力都是不差的。
而最初,太子之位是毫无悬念的,必是卫皇后之子刘据所有,卫家+霍家的权势,再加上卫皇后,刘据的储君之位无人敢争,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随着巫蛊之乱的爆发,刘据自杀,储君之位空悬,剩余四子(齐怀王前110年早逝)就都有争夺储君之位的资质。但是,最终储君之位落到谁的手里,熟悉历史的都知道,那就是汉武帝最年幼的儿子,即汉昭帝刘弗陵的手里。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了,为何武帝会将皇位传给最年幼的刘弗陵,而不是其他年长的三位皇子手中?这三位年长的皇子,即燕剌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昌邑哀王刘髆。首先,昌邑哀王刘髆因早与武帝去世,因此他不被选择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活得不够长。其次燕剌王刘旦,他会丢掉继承皇位的机会,完全就是他咎由自取,其太过操之过急地暴露出想要皇位的欲望,当时在后元元年(前88年),武帝病重,刘旦为了夺得皇位,他是赶往地上书武帝,要求进京宿卫,其言外之意的就是“武帝你快死了,为了皇位,我来京夺权了”。试想,这等用意,武帝岂能忍,这就是赤裸裸的咒他早死啊!因此恼羞成怒的武帝是下诏削去其三个县的封地,而这道诏书的下达,其实意就是昭示着刘旦失去了皇位继承权。
最后广陵厉王刘胥,刘胥会丢掉皇位,主要是他行事没有法度,太过胡来,让他继位,恐怕是一个比武帝更加穷兵黩武的皇帝。如若刘胥处在景帝之后,武帝之前的时期,让他当皇帝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放在武帝之后,这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此时西汉需要的是一位能够与民休息的守成之君,而不是一位穷兵黩武的开扩之君。这时的西汉,是再也经不起任何的折腾,如果后继之君再跟武帝这样胡闹下去,西汉必亡。对于这点,武帝肯定是知道的,所以为了防止西汉亡国,刘胥自然就被排除在外。因此,在汉昭帝的三位哥哥,因各种原因,或过早去世,或野心暴露太快,或行事太过胡来,最终失去了皇位的继承权。如此,身为幼子的刘弗陵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再加上刘弗陵很小就表现出一股仁君的风范,是体格健壮、聪明伶俐,就这样刘弗陵成为了储君。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