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平阳公主有两个,一位是汉景帝刘启和皇后的长女,汉武帝同母姐姐,另一位则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母亲是太穆皇后。
前者就是历史上二婚嫁给大将军卫青的那个公主,卫青的姐姐卫子夫也是因为平阳公主才得到汉武帝的临幸,最后才成为了皇后。
而后者又称平阳昭公主(“昭”字是她去世后的谥号,为了区分其他平阳公主),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建唐,后册封为平阳公主。
在李渊攻打隋朝地盘中,他的三女儿可谓一大优秀助攻,领兵带将震慑四方,最后去世都是由军队为她举行殡礼的。
那么,后者这位曾在唐代建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奇女子有到底有强?
李家皆龙凤,举兵意谋反
李渊还未起兵之前,平阳公主就嫁给了隋唐武将柴绍。
这个柴绍最开始的时候是隋炀帝长子元德太子的亲身护卫,可以说官位很高。
而李渊是太原留守,相当于太原的行政长官。
当时农民起义兴起,隋王朝的势力慢慢被瓦解,全国被各方势力割据成四分五裂的状态。
原本还在不停镇压暴民的李渊,看见衰败的隋王朝,在同行官员的告诫下,也萌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毕竟很多人都闹了起来,李渊能平定得了管辖之地的祸乱还好,平定不了就要受到皇帝的怪罪。
那时在位的隋炀帝也很暴躁,没法安定民心,就把罪过怪到底下大臣头上。
一连杀了好几个大臣,朝臣都不免人心惶惶。
很多大臣受不了了就开始反叛,好几个大臣都开始行动,李渊却还在思虑着。
他的小儿子李世民则早有此意,看父亲一直没有动静,便让李渊的好朋友裴寂劝说父亲,李渊就差个人推一把,刚好有了,就答应下来了。
于是李渊父子着手开始准备伺机而起,起兵前,先给在长安的女儿和女婿送密函,让他们去那里。
柴绍看了信,对平阳公主说:
“岳父准备起义,我要去助他一臂之力,我们一起前去怕是不行,但是你单独留在这里,我也怕你有危险。”
岳父要起义不可能不去,毕竟要是失败了,自己也要掉脑袋,但又不可能把妻子也带上战场。
平阳公主明白丈夫的意思,安抚丈夫道:
“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
你快去吧,我一个妇人之家,会做好打算的,遇到危险也容易躲藏。
不同与其他大富人家娇滴滴的女儿一样,平阳公主表现的识大体顾大局简直是叫人钦佩。
听了妻子的话,柴绍就从小道一路直奔太原,平阳公主却没有像她说的那样躲起来,反而是做了一些谋划,打算为李渊招兵买马。
平阳公主在丈夫走后,就投入到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
她首先赶往鄠县的李氏庄园,打扮成一个男人,把自己漂亮衣服、首饰等家产都变卖了,用来赈灾,顺便还收了几百个小弟,组成了一个军队。
不得不说,这电视剧般的剧情在历史中上演的时候,平阳公主这个人物形象一下子就脑海中丰满起来了。(柴绍估计也不知道自己平时温温柔柔的夫人,竟是个强人?)
平阳公主的胆识和远讲就算是穿越到现代来了,也会是一个牛人啊!
李渊能有这样聪明的女儿到底是三生修来的福气。
收兵买马,女子也气概过人
等到李渊已经起兵的消息传来,平阳公主就更加着急了。
她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两三个月就招纳了四五支军队,而还在江湖上都有相当的地位。
而且不仅她厉害,手下的人也都是强人。
有一支势力比平阳公主大很多的起义军,是由名叫何潘仁的一个胡商领导的队伍,平阳公主手下只派一个佣人去游说,就把对方几万人收入帐中。
一连收编了好几支强劲的义军队伍,势力大增,朝廷派来的兵力都屡战屡败,而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仅打了胜仗,还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因为平阳公主义军军纪严明,她每每令出必行,还严令士兵不能侵掠百姓.
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附近的人听闻这队义军屡战屡胜都纷纷赶来投奔。(底下的人估计都哭了,一群大男人被叫作娘子军。)
很快,这支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
当然,打仗靠的不仅仅是蛮力和人数,还要靠脑力。
很多人都会以为女人由于天生性别差异,不会打仗,感性思维思考问题的女人更加没有作战的头脑。
平阳公主则反之,或许是受到丈夫和父亲的影响,她在作战时表现出来的直觉和高瞻远见,可以称为天才一个,连隋朝赫赫有名的大将屈突通都在她手下吃了好几次败仗。
独有军功,破例以军礼下葬
李渊知道了女儿为他打下来一大片地盘,高兴得不行,在挺进关中之后,就派女婿率领着几百精兵去接女儿。
柴绍见了平阳一边是惊讶高兴自己老婆居然深藏不露,一边也心疼她接连打仗很辛苦。
平阳久别见到丈夫也是开心得不行,一面道说之前的遭遇,一面商讨接下来的机会。
不久,平阳就率领这一万精兵和李世民在渭河的北岸会师,汇集到一起去攻打长安。
柴绍本来就是李世民的手下,说起来和平阳还是平级的。
于是夫妻俩就各率一军队,和李世民形成三军,只花了三个月就把长安给攻破了。
然而只是拿下长安也还是不够,还有陇西还有许多势力需要清除掉。
这后面平阳就没有掺和了,柴绍也心疼自己媳妇,把身体都磨粗糙了,也不愿她继续出战。
于是就把平阳留守大本营山西,把守出入山西的关口,该地方原名苇泽关,因为有平阳统领的娘子军镇守,就改名为了“娘子关”。
后面的故事,史料就没有再记载了,只是在李渊登基六年后,才出现平阳死了的记载。
至于到底是怎么死的,却无从知晓。
只知那时的平阳不过二十多年华,大概率是战死在沙场上了。
之所以记录了平阳的死讯,也只是因为她的葬礼的与众不同。
李渊想用军礼来给她下葬,还遭到大臣的反驳,认为女人下葬用鼓吹和旧时礼制不合,李渊听了就生气了道:
“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
他认为用军礼固然不同,但平阳身先士卒在沙场上拼死拼活能和古代女子一样吗?
李渊必然是心疼这个女儿的,她一生战功赫赫,自从李渊起义之后,就没过几日安稳日子,一想到这点,他估计陪葬的心都有了,还敢说不能用军礼?
李渊不仅给平阳用军礼下葬了,还谥平阳公主为“昭”,成为了封建史上唯一用军礼下葬的女子,所以后世又称她为平阳昭公主。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平阳公主几乎靠着领兵带将把自己提升了一大等级,也以“女将”身份名留青史,可以说是历史上少之又少的其中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