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出走,需要多少勇气?
蒋碧薇随徐悲鸿远走他乡,被后世称为“二十世纪的卓文君”。当时的徐悲鸿,既无钱财也无如今盛名,蒋碧薇与他私奔出逃,竟然只是因朋友的一句“假如”。
一、为生活劳奔,徐悲鸿只身前往上海谋生
1895年,徐悲鸿出生在江苏宜兴市岐亭镇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徐达章能诗善文,尤其擅长画画。
徐达章私塾任教的工资微薄,闲暇时,他还常常帮远乡近邻作画,获取薄利补贴家用,但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这些都只是杯水车薪。
9岁时,徐悲鸿就开始与父亲正式学习作画。徐达章十分看重徐悲鸿的绘画天赋,希望他能珍惜老天爷赏的这口饭。徐悲鸿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10岁就可以帮父亲填彩敷色,还可以为乡邻写春联作年画。
13岁时,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徐悲鸿辍学与父亲辗转于各乡镇,以卖画为生。背井离乡的清苦日子,使徐悲鸿的视野见闻的渐渐丰满。他对艺术的感受力大增,自然,绘画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
父亲去世后,徐悲鸿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家里一夜之间失去了经济大梁,身为长子,他必须挑起养家的重任。
17岁时,徐悲鸿孤身来到上海谋生,一则在上海居住的犹太人的哈同花园招聘美术指导的广告吸引了他,并改变了他的一生。
徐悲鸿心想,美术指导的工作既能贴补家用,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一举两得,便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去应聘。
二、徐悲鸿幸遇伯乐,并与蒋碧薇一见钟情
哈同花园的总管姬觉弥先生,可以说是徐悲鸿的伯乐,是徐悲鸿的贵人。
姬觉弥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后大为欣赏,并许诺资助他到法国学习提升绘画修养,还出资送他到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为将来出国深造做准备。
自此,徐悲鸿的生活不再是一片惨淡,蒋碧薇的出现,更是将他的生活铺满光亮和暖意。
蒋碧薇与徐悲鸿同为江苏宜兴人,为求些许照应,徐悲鸿以同乡晚辈之礼,前去拜访蒋碧薇的父亲。
蒋碧薇对徐悲鸿这个名字早有耳闻,一见面又见到徐悲鸿相貌堂堂、器宇不凡,对其更是欣赏有加。
身姿曼妙的蒋碧薇,举手投足都带着南国佳人的柔韵,两人一对视,徐悲鸿也深陷在蒋碧薇的眼波中。
蒋碧薇和徐悲鸿出身悬殊。
蒋家是书香门第,往上三代都是读书人,蒋父满腹经纶,还曾在清朝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
早在13岁时,蒋碧薇就与浙江海宁县的查家公子定下婚约,查家也算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与蒋家可谓是“门当户对”。
不凡的家庭给了蒋碧薇出色的教育,念过私塾、上过师范,她对琴棋书画都十分有兴趣。开明先进的教育,使她从始至终都反对与查家公子的婚约,徐悲鸿的出现,使她冲破最后一丝顾虑,无论父母好说歹说,她决心不嫁查家。
三、蒋碧薇为爱出走,只因一句“假如”
蒋父心中赏识徐悲鸿,但俗话说“一女不许二夫”,只能暗暗对妻子说:“要是我们再有一个女儿就好了。”
蒋母只当是戏言,便将此事当做玩笑话讲给蒋碧薇听,没曾想,这些玩笑话加深了女儿对徐悲鸿的爱慕之情。
另一边,徐悲鸿多次以探望蒋父蒋母为借口,登门拜访。二人眉目相传暗许心意,虽不曾明说,但二人心中都跟明镜儿似的。
为促成此事,徐悲鸿找到一位与蒋家熟识的教书先生朱了洲帮忙。
徐悲鸿对蒋碧薇的心意多少有些不确定,只好请朱了洲先生帮忙打探一下她的口风。
朱了洲与蒋家算得上是远亲,有一天他拜访蒋家,便趁无人之时暗对蒋碧薇说:
“假如有一个人想带你去外国,你去不去?”
蒋碧薇一听,莞尔一笑,心意了然,因为她早已听说,徐悲鸿不久后将去法国学习。
蒋碧薇已经到了当嫁的年龄,查家的婚约将在一年之后履行,但此时她心里已经有了徐悲鸿,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再与查家结亲了。
听到朱了洲试探性的询问,蒋碧薇是满心欣喜的。
她回道:“您说的是徐悲鸿先生吧?去!为什么不去呢?”
朱了洲一听舒然一笑,解释道:
“徐先生最近得到哈同花园姬觉弥先生的资助,要去法国深造,他很希望与你一同前去。”
由于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进行,为求安全,徐悲鸿决定先带着蒋碧薇到日本,再决定接下来的事。
就这样,蒋碧薇放弃婚约与优渥的小姐生活,与徐悲鸿出走他国,为爱私奔,成为了二十世纪的卓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