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年,汉成帝刘骜突然驾崩。刘骜壮年暴毙,这确实是宗室群臣意想不到的。《汉书·外戚传》记载:“帝素强,无疾病。”意思就是说,汉成帝平时身体很好,没有什么病。对于他的突然暴亡,舆论很快全都集中到赵昭仪身上,批评她媚惑国君,致使刘骜好色短命。
赵昭仪便是赵飞燕的亲妹妹赵合德。于是汉成帝的母亲太后王政君便命令以大司马王莽为首,率领御史、丞相、廷尉等共同质问汉成帝的起居和发病原因,调查甫一开始,赵昭仪便自杀了。
赵合德的自戕,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畏罪自杀。一个普遍的看法是,汉成帝最后死在她的床上,因此无论如何,她都难辞其咎。而《赵飞燕别传》更是如此香艳地描述了汉成帝之死:“帝日服一粒(春药),颇能幸昭仪。帝一夕在太庆殿,昭仪醉进十粒。
初夜,绛帐中拥昭仪,帝笑声吃吃不止。及中夜,帝昏昏,知不可起,或仆或卧。昭仪急起,秉烛视帝,精出如涌泉,有顷帝崩。”当然,野史不足为据,但是一般人会认同野史的一个基本事实:刘骜暴毙的前夜,宿在赵昭仪宫中,天亮后倒毙在赵合德的床上。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汉书·外戚传》中关于刘骜去世的细节是有清晰记载的:“上宿供张白虎殿。又欲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刻侯印书赞。昏夜平善……”这个记录非常清楚,刘骜这一晚是在白虎殿摆设帷帐的,因为要办政事,看起来是加了个班,然后就在办公室睡下了。
一夜平静,可第二天早上起来时却不行了,穿不了裤袜,想坐起来,衣服一下子就掉下去了,也说不出话来,很快就去世了。
当然,汉成帝刘骜或许真的是因为过度好色淫戏,导致身体发生病变而暴毙,但细读历史来看,死前这一夜,他是独自休息的,原因是第二天有不少公务要忙,而且仅看这一个晚上,虽然刘骜谈不上勤政,至少也不算怠工吧。
随便剖开一个历史细节的横断面,再去对照那些我们早已根深蒂固的印象,都会发现很大的不同。
比如赵飞燕,看《汉书·外戚传》,就会发现这个以艳名和媚惑皇帝著名的皇后,根本没得宠几年。
赵飞燕本名赵宜主,她有三个父亲,生父名叫冯万金,是名义上的父亲赵曼府上的舍人。赵飞燕的母亲出身于没落的王侯之家,嫁给丈夫赵曼之后,又暗地里和冯万金私通,并且生下了赵飞燕。大概是私生女的缘故,赵飞燕出生后就被扔到了野外。
没想到三天后,她依然顽强地活着。于是母亲内心不忍,又将她抱回来抚养。不久,名义上的父亲赵曼病逝,失去依靠的母亲最终带着女儿流落到长安,寄住在同宗赵临的家中。赵临见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容貌秀美,便收她们为义女。
赵临收留两姐妹自然是希望有所回报,不久便将她们送进阳阿公主府学习歌舞。生父冯万金精通音律,赵飞燕显然是遗传了他的艺术细胞,对歌舞有特殊的感知能力,不论多复杂的歌舞,都是一学就会。由于她体轻如燕,舞姿似飞,故号曰“飞燕”。这个艳名很快在京师达官贵人中流传开来。
汉成帝刘骜,早在当太子的时候,便以好色闻名,听到这个传言,便微服出宫,拜访阳阿公主。阳阿公主自然要竭诚招待,不用说,赵飞燕的歌舞是非看不可的。汉成帝见到赵飞燕,非常喜欢,就召她进宫,对她极为宠爱。很快,妹妹赵合德也被召进宫,姐妹二人都被封为婕妤,宠冠后宫。
许皇后被废后,汉成帝一心一意想立赵飞燕为皇后。但皇太后王政君嫌她出身低贱,坚决不准。后来多亏皇太后的侄子淳于长在中间做工作,来回传话,汉成帝终于理解了皇太后的心思,先封赵飞燕的养父赵临为成阳侯。
一个多月后,便册立赵飞燕为皇后。为了奖励淳于长,汉成帝封他为定陵侯。请记住淳于长这个名字,后面赵飞燕的倒台和他颇有关系,可以说成也是他,败也是他。
自从做了皇后,汉成帝对赵飞燕的关注渐渐大不如前,而她的妹妹赵合德则最为得宠。赵合德住在昭阳宫,该宫殿是用铜做成,外表再涂上一层黄金,台阶都是汉白玉做成的,宫内装饰到处都是蓝田玉、明珠、翠羽……后宫还从来没有这样奢华过。
汉武帝当年的玩笑话“金屋藏娇”,在这里总算实现了。从史料上来看,姐姐赵飞燕对妹妹得宠并无嫉妒。《汉书·外戚传》中也没有提赵飞燕失宠的原因,倒是野史外传上说得煞有介事,说因为赵飞燕没有生子,为了巩固皇后地位,她转而和宫中侍卫私通,被皇帝有所耳闻,从此被冷落中宫。至此,赵飞燕破罐子破摔,开始淫乱后宫。
野史当然不足采信,但这点却是入宫专宠十几年的赵氏姐妹的一块心病,她们始终没有生育。
在赵合德自杀后,很快就有人给刚刚即位的汉哀帝交了一封举报信,曝出了惊天内幕:汉成帝之所以没有子嗣,是因为赵飞燕姐妹害怕其他嫔妃诞下皇子,威胁到她们的地位,因此对有身孕的嫔妃进行摧残,更可怕的是,甚至有两个孩子已经出生,也被赵合德给害死了。
谋害皇子是诛九族的大罪,赵家姐妹当真如此狠毒?
赵飞燕为什么不替妹妹辩解?
其实有关赵氏姐妹的污言秽语,最早都是从这封举报信开始的。
本来汉哀帝是要感谢赵飞燕的提携之恩的。
当年,汉哀帝还是定陶王刘欣时,作为刘骜的侄子来长安朝见。刘欣的祖母傅太后暗地里贿赂了赵皇后和赵昭仪,希望这两个人,一个是皇后,一个是宠妃,能给刘骜多吹点儿“枕边风”,将刘欣册立为太子。此计果然见效,傅太后找对了人,送对了礼。
运气好的是,就在册立刘欣当太子后的第二年,刘骜突然暴毙。于是,刘欣即位后投桃报李,尊奉赵飞燕为皇太后,封其弟赵钦为新成侯。这样,赵氏家族中有两个人封了侯。
就在赵家势力刚刚有所抬头时,司隶解光突然呈上了那封著名的举报信,这里先说一下这封举报信的结果,这封举报信虽然人证、物证都有,但汉哀帝刘欣并没有查,原因是有大臣劝告:“信里的内容有辱先皇形象。
而且赵合德虽死,但她姐姐还是皇太后,她对您是有拥立之功的,还是别查了吧。”就这样,举报信被压下了,成了一个悬案,因此其内容并没有得到官方认证。但是汉哀帝还是免去了赵氏兄弟的官职。
显然,班固在《汉书·外戚传》里耍了一个滑头,他选择把举报信的内容全文照登,表明这只是一家之言,但态度还是明显的。事实上,他在《汉书·成帝纪》中也有这样一句记载:元延元年(前12),“昭仪赵氏害后宫皇子”。
由此可见,至少班固本人对赵合德杀皇子一事是持采信态度的。既然《汉书·外戚传》中对赵合德杀皇子的记载详细清楚,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她是如何害人的。
举报信中第一个被杀皇子的母亲名叫曹宫,她本是负责教授皇后“史、诗”的女官。曹宫生下孩子后,过程曲折,似乎一开始刘骜就不太高兴,他将这个孩子和侍奉的六个婢女全部收监。
随后在下属苦苦哀求下,刘骜有些回心转意,给孩子找了奶妈并增加待遇。但没过几天,他突然心意大变,命人毒杀了曹宫,而侍奉的婢女也全部勒令自杀,那个孩子最后也不知所终。
第一个案子中,虽说举报的是赵合德,但她基本藏在刘骜身后,其中曲折变化都是刘骜的旨意所致,只有六名婢女自杀明确为赵合德所为,但这里的记载让人费解,都决定让六名婢女死了,还特地放她们回去告诉别人:昭仪言“女无过。宁自杀邪,若外家也”。意思是,赵昭仪说:你们没错。但你们是在宫内自杀,还是到外面去死呢?
第二个案子中,赵合德的形象生动多了。听说许美人生了儿子后,疯狂吃醋的她大声质问汉成帝:“你不是总说从中宫(赵飞燕处)来吗?现在许美人为什么有了孩子?”边说边抓头发,用头撞柱子,哭哭啼啼不肯吃饭。
结果皇帝也跟着不吃饭,最终刘骜诅咒发誓不会让别人比赵家的地位更高,让赵合德不用担心。于是,汉成帝命人从许美人处将孩子装到筐子里送来。然后把服侍的众人打发出去,将孩子害死了。
说句老实话,赵合德到底有没有杀害皇子的动机?当然有,一旦别的妃嫔生了儿子,必然会被立为太子,是潜在的巨大威胁。但汉成帝刘骜的行为就让人费解了,由于此前所生的儿女先后夭折,他不可能在面临绝后的情况下,为迎合宠妃的心意,变态到伤害自己的亲生骨肉。要知道,这牵扯到皇位归属,哪怕是所谓的因爱生畏,只要汉成帝心智正常,就不会妥协。
退一万步讲,假设汉成帝当真被美色迷失心智,他真的就可以独断专行来擅杀皇孙吗?要知道,当时皇太后王政君及王氏外戚已基本上控制了朝廷大权。别的不说,从册封赵飞燕为皇后一事,就可以看出王政君的影响力。
此时,王政君与王氏外戚盼望汉成帝生儿子的心情,绝对不亚于汉成帝自己,这关系着王氏家族能否继续执掌朝政。以皇太后王政君在宫中多年培植的势力,赵合德与汉成帝如此草率和不加掩饰地处置两个孩子,怎么可能不走漏风声?王政君只要坐镇后宫一天,又怎会让他们如此戕害自己的皇孙?
只需了解这一点,便可判断这封举报信上的内容极大可能为诬告。而此时,诬告的对象——赵合德已然自杀,贵为太后的姐姐赵飞燕面对诬陷为什么不出来澄清事实,奋力抗争?
原因很简单,汉成帝一死,赵飞燕便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当年赵氏姐妹专宠后宫,树敌太多。如今,后宫和朝中的敌人趁机落井下石,让她们百口莫辩。对太后赵飞燕来说,她甚至连自我辩解的权力恐怕都被剥夺了。
因为此时,掌握朝政大权的人是王莽,逼死赵合德的是他,而这封举报信的幕后真正策划者大概率也是他。
那么,王莽和赵家姐妹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一定要置她们于死地呢?
汉成帝到底有没有生育能力?
元寿二年(前1)六月二十七日,二十五岁的汉哀帝刘欣病逝,在位七年。
与汉哀帝不睦的王氏外戚集团,得以东山再起。对于太后赵飞燕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保护伞的轰然倒地让她的命运急转直下。
很快,王莽在禀告王政君后,下诏贬赵飞燕为孝成皇后,意思是不承认她是汉哀帝的母后,不配当“天下之母”。理由除了专房擅宠外,就是残杀皇子,危害宗庙社稷。和七年前的举报信不同,这次直接把赵飞燕也列为“杀皇子”的凶手。
这还不解气,一个多月后,王莽干脆下诏将皇后废为庶人,发配到陵园居住。这一次连废后的理由都懒得找了,直接称赵飞燕知道自己罪大恶极,很少朝拜太后,有失妇道。要知道,此时赵飞燕想见王政君,她见得着吗?这已经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赵飞燕大概也明白对方不给她活路了,于是当晚自杀。
就这样,赵氏姐妹最终都死在王莽手里。她们到底是什么时候跟王莽结下梁子的呢?
前文中曾提过,淳于长这个人在赵飞燕当上皇后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赵家姐妹可以说和淳于长在某种角度上结成了政治联盟。淳于长当时的政治前途一片光明,他是王政君姐姐的儿子,又和汉成帝关系非同一般,官居九卿之首,但是一个意外状况葬送了他的一切优势。
绥和元年(前8),即成帝驾崩前一年,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王根病重,淳于长和王莽成了接任王根职位的直接竞争对手。本来淳于长胜券在握,但是王莽却抓住了淳于长的小辫子。
原来淳于长耽于美色,与被废的许皇后寡居的姐姐私通,并公然将其娶进门当小妾。最初,许皇后写信希望通过姐姐来贿赂淳于长,让他在汉成帝处使力,恢复她一些地位。没想到,淳于长这人实在是色胆包天,竟然给许废后传递情书,极尽调戏之能事。
此时,王莽得到证据随即向汉成帝告发。另外,王莽又在王根面前下眼药,加油添醋说淳于长在其病后种种得意之情,自以为可以取而代之。就这样,王根和汉成帝都愤怒至极,淳于长最终死在了狱中。
扫除了淳于长之后,王莽顺利地当上了大司马,掌握了西汉外朝的最高权力。当然,他必定要彻底清除对手的政治势力,而赵飞燕姐妹作为淳于长的政治盟友,必然会成为他打击的对象。
此外,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个新老外戚之争,王莽属于太后王政君的外戚集团。赵飞燕由于出身低贱,赵氏家族在汉成帝时期也没有太多的显赫,可以说对王家没有太大威胁。然而汉哀帝一上台,王氏家族立刻感到了威胁,汉哀帝刘欣必然会重用祖母傅氏和丁氏家族,任何的人事调整都会使王氏家族变得很敏感。
因此,赵飞燕的弟弟被汉哀帝封侯一个多月后,王莽便策划导演了一封“举报信”,在朝堂之上发难,将势单力孤的赵家打回了原形。
最后,让我们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倘若赵飞燕生了孩子,她的命运会有怎样的改变?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汉成帝到底有没有生育能力?
虽然王莽所策划的“举报信”里,指出刘骜是生了两个皇子的,但是细读历史,我们就会对这一点产生很大的疑问。
据《汉书·成帝纪》,朝野一直在为汉成帝无子而焦虑,甚至老早就有大臣劝汉成帝“广求于微贱之间”来解决继嗣问题,可见汉成帝无子之事,广受朝野关注。在史书中,至少有三次汉成帝的嫔妃怀孕流产的记录。
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成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当时还是太子妃的许皇后先有一子失之,后一女失之。而一度受宠的班婕妤也曾“有男,数月失之”。从医学的角度说,不同女性如此相同情况的流产,只能归罪于汉成帝本人的精子质量不太好,这恐怕是正史不愿也不敢承认的事实。
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倘若再把那封“举报信”翻出来看,有些觉得荒唐的举动就变得可以理解了。比如,曹宫自称生了汉成帝的儿子,汉成帝最初的表现是直接要求处死,甚至“不要问是男是女,是谁的儿子”,为什么汉成帝对婴儿连看都不看,就直接命人杀掉?
会不会他心里有数,自己生理上有问题,这个曹宫生的孩子肯定不是自己的?而后面曹宫在服药自杀前的辩白也非常可笑,她说自己的儿子像汉元帝(汉成帝的爹),你生了个儿子不说像爹,反而说像爷爷,是不是看着有点儿心虚?
当然,最重要的证据还是立太子。汉成帝最终是猝死。而在一年多前,他正当壮年非常健康的情况下,就早早立了刘欣为太子。为了这个位置,刘欣可是和其他诸侯王暗地里争夺了一两年才搞到手的。
也就是说,至少在四十岁出头时,汉成帝已经对自己能有嫡亲儿子继承皇位死心,如果他不是自知有生理缺陷,怎么可能如此之早就将太子之位旁落?
现在可以很确定地回答,倘若赵飞燕真的以皇后的名份生了孩子,等待她的很有可能是冷宫深禁或者死无葬身之地。因为,汉成帝在这件事上,对待赵飞燕不可能比对待曹宫等人好多少。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中国历史有一个怪现象,一个王朝刚刚勃兴时,皇室的生育能力往往旺盛得很,皇子、皇孙轻而易举就能列上数十人;而到了王朝末期,皇室的生育能力却下滑得惊人。比如西汉末年,自汉成帝之后,汉哀帝、汉平帝以及孺子婴,延续了四十多年,皇宫大内居然再没生过儿子,最后导致了王莽窃位篡政。
而赵家姐妹“杀皇子”的传闻,自然就成了王朝衰败的替罪羊,去为那些无力或者无心扭转王朝颓势的君王开脱。
@读文解史
一个王朝的兴衰,绝对不是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可以决定的,而是在一步一步的坠落中积重难返才会导致灭亡,把国家兴亡,推到一个根本没干过什么坏事的后宫女子身上,是否太过苛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