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先后收罗了很多猛将,比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张辽、许褚、庞德、张郃、文聘等。其中,曹操最信任的两大贴身猛将,就是许褚和典韦。不过,许褚活得时间长,而典韦死得早。
典韦是怎么死的呢?跟曹操有关。
张济死了之后,他的侄子张绣继续统兵,贾诩做了谋士。后来,曹操亲自率大军攻打张绣,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投降了曹操。但是,曹操好色,尤其是喜欢人妻,他睡了张绣的婶婶邹氏,气得张绣反了曹操。
但是,要杀曹操不容易,因为典韦时刻保护着曹操。为了保险起见,张绣和部下胡车儿商量,由胡车儿偷典韦的双铁戟,使其没有趁手的家伙,然后再趁机攻打曹操。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典韦没了趁手的兵器,虽然砍折了腰刀,甚至提着两个人作战,但是最终还是被杀。此一战,曹操侥幸逃命,他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大将典韦以及坐骑大宛马,全部战死。
网上有人问:胡车儿在偷盗典韦的双铁戟时,为什么不直接将熟睡中的典韦刺死?
这个问题,可能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
1994版央视《三国演义》中,这段故事前后经过是这样的:
张绣投降,曹操问城中可有妓女,典韦说张济之妻邹氏容颜美丽。曹操让典韦把邹氏带来,曹操威胁邹氏,说如果不从了自己就把张济一家杀了。邹忌无奈,含泪唱曲答应了曹操。
张绣受不了自己婶娘被辱,和贾诩商量,要弄死曹操。因为忌惮典韦,张绣和胡车儿商量,要灌醉典韦,然后趁着他醉酒,偷出铁戟,这样典韦就不足为惧了。
果然,典韦喝醉了,胡车儿到他帐内偷出了双铁戟。而后,张绣趁机发兵,杀死了典韦,曹操败走。曹昂、曹安民战死,尸体找到了,但典韦连尸体都没找到。
电视剧这么改编演绎,确实有点奇怪。胡车儿都能去典韦房间偷铁戟了,怎么不顺便干掉典韦呢?直接杀掉,岂不是更好?
不知道编剧怎么想的,我猜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胡车儿不知道典韦是否醉酒,万一他醒了就麻烦了,所以他才偷了铁戟就走,这是最稳妥最安全的办法。其二,典韦所仗就是铁戟,没了铁戟,他就不可怕了,所以也就没顺手去杀他。其三,照顾剧情,毕竟如果这样干掉典韦,那典韦就太窝囊了,跟后面张飞之死也雷同了。
我以为,这些原因中,第三点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原著中,胡车儿偷典韦的铁戟时,就是这么偷的。
这么看的话,电视剧里胡车儿偷铁戟时,似乎很简单。但是,在原著中可不是这样,原著写得很实际。
张绣和胡车儿商量时,胡车儿是这么说的。
当下献计于绣曰:“典韦之可畏者,双铁戟耳。主公明日可请他来吃酒,使尽醉而归。那时某便混入他跟来军士数内,偷入帐房,先盗其戟,此人不足畏矣。”至期,令贾诩致意请典韦到寨,殷勤待酒。至晚醉归,胡车儿杂在众人队里,直入大寨。
也就是说,胡车儿想去偷典韦的铁戟,其实很不容易。
因为典韦虽然要保护曹操的安全,但也有自己的营帐和护卫队。胡车儿别说白天,就是晚上的话,他也没法偷偷到典韦营帐里偷东西,因为典韦的队伍天天守着呢,根本靠近不了典韦营帐。
那怎么办呢?只能把典韦灌醉,然后让胡车儿混在其带来的队伍中。典韦醉了,自然不会察觉,其他人也不会管这事。
就这样,典韦被灌醉了,胡车儿混在了他带来的队伍里。回去的时候,胡车儿趁机进入到典韦的队伍里。这样,胡车儿才能靠近典韦营帐,并有机会偷走了铁戟。
为什么胡车儿不趁机杀了典韦?就因为时间紧迫,偷戟危险,更怕打草惊蛇。
胡车儿毕竟是偷戟,时间紧迫,有机会偷了铁戟就走,这才是最安全的。如果还想着去杀典韦,那万一典韦醒酒,又或者被其他士兵看到,那不但胡车儿危险,典韦也会察觉。
而且,曹操防范着张绣呢,中军帐在里面,张绣在外面。而张绣为了方便杀曹操,还找了借口,说新兵逃亡多,所以请求把营帐移到中军。因为靠近曹操中军,士兵害怕,就不敢逃跑了。
另外,即便胡车儿能趁机干掉典韦,他也不能这么做。
要知道,张绣的目的,不是典韦,而是曹操。张绣想干掉曹操,忌惮典韦,所以必须得让典韦没有趁手兵器,同时不能让曹操有所察觉。
试想,如果胡车儿杀了典韦,若是无人发现还好,要是被典韦帐下士兵发现了,那岂不是打草惊蛇?而且,一旦典韦被杀,嫌疑人只会是张绣,因为他请典韦喝酒了嘛。典韦那边才喝醉酒,这边立马被刺杀,傻子也知道谁干的。
所以,即便胡车儿有机会干掉典韦,也不能这么做。典韦不是目标,曹操才是,不能打草惊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