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任学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任学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830 更新时间:2023/12/11 7:19:02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文章

明朝和宋朝一样,都是重文轻武的王朝,然后以文驭武。

但两朝重文轻武的过程有很大的不同。

宋朝是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得位不正,以武将身份反噬旧主称帝,又担心五代军阀祸乱的事迹不断重演。

故宋朝从开国之初就定下了遏制武将的国策,以“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明朝开国之初并没有这么干,是文、武并重,明太祖朱元璋可没那么傻,让文官一家独大?他连封藩都能搞出来,哪会搞什么“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明朝后来的重文轻武是文官集团经过近百年的努力,逐渐促成的从上到下的共识。

其中主要有两个节点,第一是明仁宗朱高炽上台后,为了报答文官集团对他的力挺,大力提高文臣的地位,予以筹功。

第二是“土木堡之变”后,武勋集团被打残,是一个文官(于谦)带着京城军民打赢了明朝保卫战,并对军队进行了有利于文官集团掌控的改组。

另外,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曾指定了多个“不征之国”,遍布明朝周边地区,这种放弃扩张,内敛型的国策,也会让军队及武勋集团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

如此,从“土木堡之变”后,再到晚明时期,文官集团拿到掌控军队的权力后(从后勤到粮饷等各方面),一步步收紧枷锁,导致明朝武将和文官的地位对比,也基本和宋朝差不多了。

至明末,连老百姓都知道,家中子弟如有出息,还是当文官老爷更好。

比如,海盗出身的武将郑芝龙,就把自己的继承人郑成功塞到东林党大佬钱谦益身边当弟子,试图让郑成功走文官路线进官场。

郑成功还在崇祯十一年时考中秀才,这时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武将在慢慢做大,可郑芝龙还是坚定不移地想让儿子往文官集团中混。

由此可知,晚明时,文官的地位和被追捧根本就不是武将所能比,能当文官的话,傻子才会去做武夫。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崇祯朝出了一个进士出身,当了十多年文官后,却上书朝廷,坚决要求把自己从文官转成武将的名人。

这位官员叫张任学,根据史书记载,他是天五年时的进士,进入官场后,先为县令,然后入朝为御史,再出外为巡按,并受命在河南“监军讨贼”。

以这样的官场路线发展下去,只要稍微干出点成绩,将来就是升任总督,再入朝为六部尚书,有机会进内阁,执掌朝政,走上人生巅峰。

可他在崇祯十一年时,给崇祯皇帝上了奏折,要求“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

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他让受自己辖制的军队主动出战,可将领们却不听指挥,“时群盗纵横,而诸将缩朒不敢击。”

这种情况在明末时很常见,像孙传庭、洪承畴那样凭借个人能力和手段让军队听话,或者像卢象升一样,拿起刀能亲自上战场,以此鼓励军队作战的文官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文官们,到崇祯朝后期,已经指挥不动武将们了。

张任学又无法绕过武将们,直接指挥部队,于是,他想干脆把自己变成武将,亲临一线指挥军队作战。

这事在当时还闹出了一场风波,因为这种事很罕见,进士出身且大有前途的文官想把自己变成武夫,文官集团肯定不乐意。

因此,文官集团的意见是,不同意以文改武,但可以多下放些指挥一线作战的权力给他,“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

不过,崇祯皇帝挺高兴,他觉得这事值得鼓励,支持了张任学的想法,“命授署都督佥事,为河南总兵官”,“河南旧无总兵”,张任学是首任。

于是,文官张任学摇身一变,改换成了武将,还起步就是总兵。

在《明史·张任学传》中,记载了不少张任学改武将后的战事,他率部跟左良玉联手,击败过罗汝才,逼降过李万庆等巨宼,算是战功赫赫。

可他到底是文官出身,还是不能身先士卒,他打的胜仗基本上是兵部专门划归给他指挥的参将罗岱的功劳。

也就是罗岱在前冲锋陷阵,张任学在后面运筹帷幄,形式跟此前当文官时的以文驭武差不多,张任学毕竟不是卢象升。

这期间,川贵总督李若星曾希望让张任学恢复文官身份,然后继续以文官身份“摄行大将,督察军事”,崇祯没同意。

等到罗岱战死后(被张献忠部干掉),张任学就因兵败被撤职,他的武将生涯总共也就经历了一年半时间不到。

张任学任职总兵时,曾给主张招抚农民起义军的熊文灿提出过一个擒拿张献忠的建议。

当时,张献忠被熊文灿招抚成功,但张任学认为张献忠必然再次反叛,“献忠狼子野心,终为国患。”

所以,张任学提出,让自己以勤王为由(清军入寇,张任学部受命北上入卫),在行进至张献忠部驻地时,出其不意地攻打张献忠,“可立缚也”。

但熊文灿拒绝了这个建议,让张任学失去了一次以武将身份改写历史,扬名天下的机会。

张任学被撤职后,回家闲居了三年。

他本是文官出身,不愁没有同僚为他说话,崇祯十五年,有官员建议起复张任学。

但天不假年,张任学却于当年因病去世,没能再次出山为大明朝鞠躬尽瘁。

标签: 张任学明朝

更多文章

  • 刘备借的荆州该不该还 刘备算是失信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备,荆州

    对三国时期,刘备借荆州该不该归还?借而不还是否说明刘备失信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因为现在很有一些满脑子是屎的人见不得人为仁圣。〈当然,便是在古代这种人也不少〉所以,但凡历史上略有点名气的圣人都是他们贬斥的对象,而但凡历史上出了名的流氓恶棍,汉奸国贼,都是

  • 刘备当初为什么派关羽去镇守荆州 换成赵云又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蜀汉,关羽,荆州

    对为何当初派关羽去守荆州?如果换成赵云结果会不同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关羽在镇守荆州时败走麦城,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失败的原因,多半归结于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孤傲性格。然而作为蜀汉政权的一把手,也是关羽的大哥,刘备自然了解自家兄弟,那为啥仍然让

  • 张飞在被范姜张达刺杀的时候 张飞帐下就没有卫士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飞,蜀汉

    对范姜张达刺死张飞,难道张飞没有大帐卫士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刚刚当上荆州牧的时候,周瑜就曾经对孙权说过:“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陈寿.《三国志.周瑜列传》其实不光周瑜对刘关张二人有如此评价,曹营的郭嘉、程昱、

  • 朱桓: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人高傲但善养士卒,轻财重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桓,东吴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骠骑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朱桓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朱氏。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

  • 历史上奇皇后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奇皇后,元朝

    奇皇后是元惠宗)第三任正宫皇后,名完者忽都。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奇氏出身于高丽大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奇子敖在朝中担任总部散郎。奇氏早在高丽时便艳名远扬,一些两班贵族都曾向奇子敖求娶她。但奇子敖认为她奇货可居,所以一心想把她献给高丽王,以谋得政治上的利益。自元朝建立后,弱小的高丽

  • 后世是如何评价朱桓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桓,东吴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骠骑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朱桓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朱氏。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

  • 朱异: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为何被孙綝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异,东吴

    朱异(?—257年),字季文,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前将军、青州牧朱桓之子,骠骑将军朱据之侄,出身吴郡朱氏。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异幼时与张纯、张俨皆因年幼有才而知名。初以父亲军功而任郎官。嘉禾六年(237年),升任骑都尉,代父掌管军队。次年,朱桓逝世

  • 诸葛亮和五虎上将中 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五虎上将

    对五虎上将,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一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五虎上将乃是蜀汉的超级猛将,战斗力非常强悍,为蜀汉的建立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诸葛亮乃是蜀汉的肱股之臣,乃蜀汉的执牛耳者,和五虎上将少不了打交道。那么五虎上将和诸葛亮的关系如何呢?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

  • 关羽对马超和黄忠都不屑 关羽为什么说赵云是自家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关羽,赵云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对马超和黄忠都不屑一顾,为什么偏偏对赵云以兄弟相称?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中的关羽大家都不陌生,也知道他是忠义的化身,但他的的自负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一项缺陷,尤其是对五虎上将中的马超和黄忠极为的不看重,也可以说是对他们不屑一顾

  • 杭州将军是什么官职?雍正帝为何会调任年羹尧去担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雍正,清朝

    胤禛是情仇第五位行第,年号雍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对年羹尧已经非常不满,准备打击他。当时雍正已经把打击年羹尧的想法付诸行动。先是,年羹尧弹劾四川巡抚蔡珽。但是雍正却不听年羹尧的弹劾。本来蔡珽是有罪的,但是雍正却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