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南极仙翁与观音菩萨私下有交集的地方不多,大概有两处,且比较隐晦,旁人比较难以看得出来。一是在附录部分,殷温娇在产下唐僧后,南极仙翁前来传话。
耳边有人嘱曰:“满堂娇,听吾叮嘱。吾乃南极星君,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
当然,这里也让人有点疑惑,南极仙翁与观音菩萨一道一佛,除了领地相近,根本不在一个系统,那又何来的受法旨一说。第二处是第七十八回,南极仙翁的坐骑白鹿精下凡作妖,并把一狐狸精进贡给比丘国国王。
驲丞道:“三年前,有一老人,打扮道人模样,携一小女子,年方一十六岁,——其女形容娇俊,貌若观音。——进贡与当今;陛下爱其色美,宠幸在宫,号为美后。”
我们可看到观音二字用来形容狐狸精之美貌,本就不妥,且又用在如此场合,并在官方口中说出,不得不让人心生疑惑,这其中肯定大有蹊跷。我们知道这是负责接待的官员,来来往往的外宾甚多,难免不会到处传音,肯定会对观音名誉有所影响。驲丞可能是得到了上面人的授意。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白鹿精与唐僧开始谈佛论道,双方根本说不到一块去,白鹿精更是直接指出唐僧是信口胡说,所谓修禅全是子虚乌有,瞎胡闹之事。把佛门说得一无是处,抑佛扬道,把道家修仙说得无比高大,赢得满堂喝彩,唐僧满面羞愧,无地自容。
那么白鹿精为何会诋毁佛门,并如此激进呢,显然并不是临场发挥这么简单,也就是说,他曾受到过外界的某种刺激。很快在得知那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不翼而飞之后,把矛头直指唐僧,向国王进言,说唐僧的心肝可替代作药引。
这一计策被孙悟空识破,白鹿精引火上身,招来孙悟空师兄弟的讨伐。从中我们才知白鹿精来此含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未及说完,被孙悟空找到洞穴,双方只得交战,至于何种秘密,也只能靠大家脑补了。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白鹿精法力低微,根本不是孙悟空的对手。奈何南极仙翁抢先下手,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意外。按照他的说法,白鹿精的走失是在与东华帝君对棋时,但我们知道白鹿精下界犯案三年,那么是什么棋局可以连对三天。
即使白鹿丢失不曾在意,可拐杖南极仙翁是不离身的,奇怪的是他有意忽略了这一点。可爱之处还不在于此,他显然知道做戏做全套,与东华帝君献茶的三个枣儿也被随身带了过来,献于比丘国国王。
我们知道坐骑私自下界已不是什么秘密,南极仙翁的说辞,我们姑且相信。但接下来的一幕颇有些让人捉摸不透,耐人寻味。
只见那寿星老儿手摸着鹿头骂道:“好孽畜啊!你怎么背主逃去,在此成精!若不是我来,孙大圣定打死你了。”行者跳出来道:“老弟说什么?”寿星道:“我嘱鹿哩!我嘱鹿哩!”
这段话,显然不止仅仅是嘱鹿那么简单,背后定有深意。但碍于孙悟空在侧,只得强忍感情罢了。南极仙翁流露出来的应该包括赞赏、惋惜、痛恨、后悔等诸多情感。至于他剑指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再结合前文,也可看出个大概。我们再从本地官员的口中找些证据。
国丈有海外秘方,甚能延寿。前者去十洲、三岛,采将药来,俱已完备。但只是药引子利害:单用着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
至于用孩子的心肝究竟有何用?我在后文在作分析,本篇主在说南极仙翁,与观音的恩怨矛盾。由此可看出,白鹿精自私自下界,离开后,在比丘国与旧土之间还是有往返的。这就证明白鹿精做事含有某种目的性,间接也说明南极仙翁的原话有说谎的成分。那他的本意又何在,又有什么难言的苦衷?
结合上下文,我们大致可推断出白鹿精的出走应该是自作主张的行为,但南极仙翁默许了他的行动。更靠谱的结论是白鹿精应该是知道了南极仙翁当下的处境,想为主人分忧解难。
这就不得不说南极仙翁的处境有何难处,他又为何心存不满。归根结底还是观音菩萨的强势对南极仙翁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这也可以从虽不同道,但他得接受观音法旨;白鹿精把狐狸精的称号借用观音菩萨的名义;对唐僧拜参的佛门不留情面,肆意妄为地诋毁。
大略可知,双方的矛盾积怨已久,只是到此时才得以爆发,通过白鹿精之手予以反击。奈何自己手中牌面实在太少,无法对观音造成有效的威胁。
那么南极仙翁与观音菩萨之间的矛盾冲突点在哪。最大的可能就是香火。一佛一道,领地相接,双方之间肯定存在利益冲突。信徒就那么多,正所谓此消彼长,况且这又不是利益分配不均的事。这是真正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派别观念。
在一切以法力高低、地位尊卑为量化指标的比拼中,南极仙翁一直处于下风。有时还得受他人挟制,日久难免生怨,白鹿精只是做了南极仙翁敢想而不敢做的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