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义中,纣王前期面对西伯侯姬昌时,他的优势还是非常大的。这种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人才储备上。地方上的能臣猛将不必多说,朝廷中纣王手下文武大臣中就有商容、比干、闻仲和黄飞虎等人, 那么这四人在朝廷中的地位要怎么排?
要谈他们四人地位的高低,前提还是在纣王未迎娶被轩辕坟三妖之一的千年狐精附身的苏妃己,不然后期的纣王已经被迷得神魂颠倒,完全失去了一个君主正常的判断能力,除了还惧闻仲三分外,其他三人相对自己的爱妃都可以忽略不计,完全不被纣王放在眼中了,地位自然也无从谈起。
要谈商容、比干、闻仲和黄飞虎的朝廷地位,就不得不从纣王的上位史说起。纣王是后世对他的贬称,其实他的名字叫寿,是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帝乙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是微子启,次子是微仲衍,长子名微子启,次子名微仲衍,三子名寿。
商代虽然没有后世那种传嫡不传庶的传统,但帝乙将王位传给三子而不是最早出生的长子,关键原因还在于他的长子和次子生得早了点,出生时帝乙还未能登上王位。帝乙掌权后正式封了王后,生下的儿子就是寿,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吧,帝乙对这个儿子天生就比较宠爱。寿天生神异,力大无穷,曾救过帝乙之命,因此在百年之后,帝乙将商王之位传给了寿,也就是通称的纣王。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商朝的政权可不是后世那种大一统朝代,皇权至高无上,地方完全受制于中枢朝廷。传说商朝有大小诸侯八百余个,每个诸侯都占据了或大或小的一块地盘,只是名义上听从帝乙这个最大的诸侯而已。
帝乙担心自己死后寿继位无法掌控天下诸多诸侯国,于是早早就开始谋划,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辅政班子,或者说是后世的那种顾命大臣。还担心顾命大臣会一家独大,继而威胁王权,因此在顾命大臣的选择上还来了一招后世常用的互相制衡之法。
帝乙选择的第一招就是联姻,给寿选择的王后就是东伯侯姜恒楚之女,也就是后来被纣王逼死的姜王后。还将当时七世忠良的黄家也绑上了战车。黄衮是黄家当时的家主,也是著名的镇边老帅,帝乙将黄衮的女儿,也就是黄飞虎的妹妹嫁给寿作妃子。这样黄家就从原本的武将世家一举变为皇亲国戚,算是后党,或者说是外戚。而黄飞虎也因此被封成武成王,掌管王城的禁军。
外戚势力大了帝乙也担心会对王权不利,于是将自己的弟弟比干也提拔起来,成为文臣中地位第二高的,因此比干也被称为亚相,算是代表了王室一方的利益。商容则是帝乙给寿选择的另一位顾命大臣,是文臣之中地位最高的,称为首相。
朝廷上文臣有了,王党和外戚也可以互相制衡,有效地防止了一方独大。但只是内部稳定还不行,当时的商朝除了八百诸侯有不少蠢蠢欲动的,边境之外也有不少政权对商朝虎视眈眈,所以还得选一个统兵打仗水平一流,实力强大的能臣才行,而三朝元老闻仲就是帝乙留给纣王最强大的力量。
闻仲来历不凡,是截教通天教主四大亲传弟子中金灵圣母的徒弟,正统的截教三代弟子。这也是为何在封神之战中,闻仲能到处游走,拉来不少截教弟子来为商纣王效力,没办法,身份摆在那儿,其他截教中人不看闻仲面子,也得看金灵圣母的脸色。
闻仲是太师,同时还是掌管天下兵马的大帅,替商朝南征北战,扑来反叛的诸侯,抵御侵边的其他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是商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没了闻仲,商朝就如同丢掉了灵魂一样。纣王也明白这点,同时也畏惧闻仲的实力,因此即便是在被妃己迷得五迷三道的,面对闻仲还是得服软,压根不敢炸刺儿。
分析到这儿,其实也可以大概看出这四人的地位高低了。
地位最高的肯定是太师闻仲,作为三朝元老,掌管天下兵权,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维护着殷商的江山。闻仲在绝龙岭战死后,封神之战进程徒然加快,短时间内就被灭亡。由此可见闻仲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位第二高的我觉得应该是黄飞虎。原因有二,其一就是黄飞虎是武成王,是王爵,还是外戚,算是纣王一系的核心力量,能掌管禁军就是纣王对他信任有加的表现。其二就是能够与黄飞虎竞争的比干毕竟是代表了王室,纣王还担心比干会威胁自己的地位,毕竟比干要夺权就是家事,黄飞虎想夺权就属于篡位了。再者商周之战两个拐点,除了太师闻仲战死外,就属于黄飞虎反五关,追随黄飞虎投向西岐一方的诸侯数量大增,改变了双方的强弱对比。
第三的就是比干了,毕竟是纣王的叔父,代表了皇权的力量来制衡另外一方,又确实有才干,敢于直言劝谏。排名末位的则是丞相商容,单纯在文臣中的地位,商容是要在比干之上的,但考虑到比干的身份,还是将商容排在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