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个不明不白的朝代,非奉天承运朝代
夏朝得不到西王母天国历法,不得已使用华胥氏历法
我们继续讨论华胥氏。
华胥氏观察植物制订历法发生错误,不仅仅危害的是自己。
羿射十日事件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尧时期羿射十日。第二次,夏后启时期的后羿射日。
周易履卦讲的是后羿射日事件。后羿射日不是一个人手拿弓箭去射天上的太阳,整个人类史上没有出过要用弓箭去射太阳的傻子。我们将在易经乾卦解释中讲乾卦讲的是夸父追日事件,是伏羲追赶候鸟事件,不是一个人去追赶天空上的太阳,同样,整个人类史上也绝对没有出过凭着两条腿奔跑要去追太阳的傻子。
后羿射日是一次重大历法错乱事件。《竹书纪年》讲“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以及所谓历法上“夏数得天”,“夏得其正”,这话都不大靠得住。大禹没有称夏后。作为一个王朝的夏代,第一代夏后是大禹的儿子启。启之所以被称作后而不被称作王,不被称作帝,是有事例在先。尧舜禹三代为什么会形成禅让制,是共工与颛顼争帝后形成的局面。共工与颛顼开战的导火索是颛顼要绝地天通,颛顼绝地天通的方式很绝,筑土造城,用高大坚厚的土墙筑起一座大城,把西王母天国围起来,把人挡在城外,不许随便进入。这座城就是今天考古发现的山西陶寺城。是的,不会错,今天考古发现的山西陶寺古城的建立者是颛顼无疑,颛顼就是用这种方法绝地天通的。颛顼是黄帝的直系。黄帝是组织军队千军万马去追赶候鸟,最终实现了伏羲、女娲遗愿,最终完成了周易。黄帝千军万马追赶候鸟开创的局面类似于后世西方基督教新教的作用,人人都有权利直接进入西王母天国学习周易、研究探讨周易,人人都可以与西王母天国直接对话,人人都有得到易经知识的权力诉求,人人都可以直接获得西王母颁授的历法。这就省去了西王母颁授历法给大一统之王,再由王传达给部落方国的中间环节,实质是王权落空。这种局面维持达三千年左右时间。颛顼绝地天通,是要禁绝人们随意进入西王母天国,是要重构王权。
共工不同意,于是发生战争。大约是大多数人不同意,战争的结果是公共赢得胜利,注意,颛顼与共工之战,不是颛顼胜利,史料中也没有颛顼胜利的记载。共工胜利的证据是公共的儿子土被称作后。拥有了江山而没有得到西王母天国颁赐天命的被称作后。后是候补天子、后世储君、当代候补委员的的意思。共工的儿子后土,有江山而未能称王,未能成为大一统之王,造成王位空缺,是不得已才有了尧舜禹三代的推举、提名、禅让。拥有了江山而没有得到西王母天国颁赐天命的被称作后,这是整个夏代的王称后不称王的原因。有江山而未受到西王母天国颁发敕令,没有得到称王的资格证书。也就是说包括大禹本人,包括大禹之前尧、舜,大禹,之后夏后启,夏后少康……都不具有向天下方国颁授历法的资格。夏初历法混乱,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到了农业的春种秋收,于是西王母天国派来嫦娥和后羿,解决了从十天中去掉九天进入节气寅的问题,解决了到底哪一天进入寅月,到底哪一天过大年的问题。
尧时期的那位羿,纠正历法后就回去了西王母天国,没有占有江山,因此只称羿而不称后羿。
舜是个人物。颛顼共工长期战争后,已经完全没有人在到西王母天国学习、研究探讨易经了,依据出土的周文王遗书记载,舜以自耕自食、制作陶器养活自己的方式,成为最后坚守在西王母天国周围学习研究易经的一个人。
到了夏后启时期,与女巫嫦娥一起来纠正历法错乱的这个羿,没有在回西王母天国去,而是住进了夏后启的王宫,做起了王,拥有了夏后启留下的江山,有江山没有西王母颁赐天命,因此其实质依然是后而不是王。
西王母天国是个母系部落,是母系氏族的古老遗存。负责守卫母系部落的男性称作羿。羿这个字,上部两个习字,是鸟类重复飞翔或两只鸟振动羽翅的意思,下面是表示草丛树枝。羿字很类似甲骨文中的易字。羿字的本义,不是射箭,更不是射日。后人把羿字理解为跟弓箭有关,才将纠正历法行为扭曲为后羿射日神话。
夏朝存在不存在?实际上确实不存在,或者说是存在得不明不白。没有颁赐天命的朝代不能称作王朝。而西王母天国在夏少康时期被灭国后,如何定性一个朝代是不是正统,王权是不是合法,定性或衡量一个王朝属于不属于王朝的标杆都没有了,以后的王朝才有了可以自封自诩王朝的权力。这样讲,少康复国后的夏朝又可以称作王朝或朝代。而即便恢复夏朝,历法权甚至整个文化,依然是掌控于先商部落。这是为什么至今考古找不到夏朝,只能够找到夏朝同一时期却全是布满商文化特征的文化的缘故。
夏朝得不到西王母天国颁授的历法,但世间依然传续有华胥氏的植物历法,是可以用作农业耕种的历法。
华胥氏时期出现重大历法错乱,尧时期出现历法错乱,夏朝初期又出现重大历法错乱,由于夏朝使用华胥氏历法的缘故,人们将华胥氏与夏代联称,称之为华夏。中华民族称华夏,“无咎无誉”,“何可久也”,“亦可丑也”,华夏之称,最初或许并不是一件光彩荣耀的事情。
春秋战国之后出现过多次历法错乱。《左传哀公十二年》:“火伏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孔子家语辩物》:“于夏十月,火既没矣,今火见,再失闰也。”上博楚简《中弓》:“山有崩,川有竭,日月星辰犹差。”以上所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道衰,历法不正,近亥月,蛰虫不冬眠,民讥之“正月初一发大水,冲得满地高粱头”。直到东汉时期,不断加大历法制订中“观日月星辰”力度,弱化历法制订中的“植物”力度,中国历法的可靠性才逐步稳定下来,明清之后,西方历法传入中国,中国历法才彻底稳定下来。
中华民族这一称谓,是梁启超第一次提出来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先前是中华民国、中华民主共和国的简称,都是受到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影响,甚至整个海外的中国人被称作华人,也与此有关。
中国的称谓古已有之,已经赫然出现在考古发现的周代早起的何尊鼎上。然而,何尊上所称中国,是指河南为中原疆域的地理位置,时至今日,中国的中字的字义已不能够依据何尊认定,中国也不居于世界地理意义上的地理中心。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是受清政府一次外交辞令中,没有使用大清帝国,而是首次使用中国一词影响,同时又自古有华裔之辨,梁启超大约是取中国的字,华夏的华字拼合一起,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由于名字响亮,字义明晰,很快为世人所接受。
没人知道,古称华夏是历法继承的缘故,是一种屈辱。
何尊是周代的何尊,当时地处西岐的周人,称中原为中国,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并不懂得河南人口中的中、行,是文化意义上的中、行,是易经益卦中的中行,夬卦中的中行。得道了谓之中道。中是中奖的中的意思,考状元中了的中的意思,对道实践验证称作行。中国的中,是不是应该是这个中?
木质之华,字义虽美,但木质之华,质地脆弱,花期短暂。并且其源自华胥氏制订有过失的历法。中国全称,无论是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并不适合取用这个华字。
我们似乎是在重议国号了?
是不是需要重新解释或确认什么叫中国?
不敢。我们只是在讨论华胥氏与夏朝,讨论什么叫华夏。我记得典籍中曾经使用的是蛮夷猾夏,最初并不是蛮夷华夏,中间有人改动了一个字,改滑为华?蛮夷滑夏,蛮夷指向外族,猾夏指夏朝,指夏后启家天下的奸滑?还是指少康复国后首次自立王国?家天下与自封王国,是夏朝办成的两件大事。
我们是以此加深对大过之大的理解。易经中有四个卦的卦名带有大字,大壮、大畜、大有、大过,其大字的意义,都在于影响深远。
大壮,讲王亥被杀。不仅被杀,还要将其骨殖分投与四极。西王母天国如此处事,是因为信奉人死后灵魂存在,将其骨殖分别投放到边远极地,为的是使其灵魂不能聚拢到一起。而在商部落后裔,视之为死得壮烈的烈士,越是死得壮烈的人,其灵魂越具有强大的神力神威,比如后世封封各地城隍,就往往是挑选在守城战争中死的最为惨烈、悲壮、悲愤之人。王亥的死,影响巨大,形成的是商部落以敬奉自家先祖为主习俗。由于商部落灭亡西王母天国的缘故,形成商部落只敬奉自己祖先和自然神,而避开、避讳敬奉伏羲、女娲、西王母天国甚至黄帝系统的神。祖先神敬奉与宗教意义上的神的敬奉,区别极大。祖先神敬奉形不成宗教一神教意义上的一神独大与至高神的存在,造成的是中国人从此没有或丢失、泯灭了真正的宗教观念意识。
造成的是当今中原考古发现的文化内含与浙江良渚、四川三星堆等考古发现的文化内含具有的不一致性甚至显得是非同一道统性。
良渚考古和三星堆考古的文化价值,真正应该得到的目的,是重新唤醒或重塑一个民族直承易经圣典的宗教觉醒与精神。
大畜,讲龙马负图。
大有,讲黄帝演易。
大过,讲华胥氏与夏朝之间的历法关系。隐含了候鸟历法的丢失与失传。
四个卦中的一些事件,仅仅是某个人个人人生中发生的事件,并不属于历史性大事件,但事件的性质,无不影响巨大且深远。
我们应该对华胥氏抱持什么态度?
华胥氏的结局在易经萃卦中。易经中的萃卦讲女娲造人。女娲也很残忍,竟然拿自己母亲的骨殖择地葬母做为造人试验。华胥氏死了,被洪水淹死了,洪灾过后,伏羲、女娲找到母亲的尸体。伏羲追赶候鸟去了,女娲没去,留下来的女娲用伏羲传授的易经知识,选择地理风水安葬母亲,试验伏羲从候鸟鸿雁身上学到的地理能量功用。萃,有萃集的意思,多的意思,有出类拔萃的意思,这也是女娲造人传说中为什么有用手捏出的泥人为贵人,用杨柳枝洒出的泥点为普通人的情节来源依据。
注意杨柳枝的应用,我们至今在用。家庭中有先辈去世后,首先让人去地里砍来一段杨柳树枝做孝子的哀杖,哀杖上要用剪刀剪出牙尖的白纸条或黄纸条缠上,是杨柳枝发芽的象征,整个葬礼期间,要孝子哀杖在手,葬礼结束,要把这支哀杖插到去世先辈的坟头上。
造人传说中的杨柳枝、至今孝子们手中的哀杖,都是华胥氏的意思。意思是我们至今在使用女娲安葬母亲的方法安葬自己的先人,我们至今在使用女娲造人的方法造人。
我们对华胥氏应该抱持什么态度?
死亡是不是有其积极意义一面?
易经中有两支或两种手杖,一种记载在师卦中,“师丈人吉”,丈即杖,手柱哀杖的人,不是身高一丈的人,“长子帅师,弟子舆尸”,指的就是葬礼,长子用孝布拉灵叫作帅师,次子抬棺叫“弟子舆尸”。
另一支手杖记载在剥卦中,“鱼贯宫人宠”,一支手杖上穿满了鱼,一队女子手中都握着这样穿满鱼的手杖。易经中的剥卦,本是讲西王母天国的女巫们到王恒、王亥住地搜寻藏匿图画易经的布帛,由于是是布帛式的,床上铺的盖的也是布帛做的,所以翻床,一层层地翻床,把床上用品翻了个底朝天。来搜寻易经的一队女巫,手中就都持有那样穿插满鱼类的手杖。“鱼贯宫人宠”,不是宫人,不是朝堂上使唤的宫女,是一队女巫。看图说话把图画易经改写成文字易经的人,只知道成队的女孩子是朝堂上才有,不知道西王母手下的女巫也总是结队而行。
手杖上插满鱼,本是伏羲、女娲时期逮鱼豢养大雁、喂养大雁的情景。后世以此方式敬奉和纪年伏羲。
想到了没有?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鱼凫金杖,意义在这里,真相在易经爻辞中。
我们讲哀杖,是讲今天我们依然在纪年华胥氏。习俗传下来了,只是其内含,已经无人知道了,无人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