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唐代诗人杜甫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唐代三大诗人)

解密:唐代诗人杜甫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唐代三大诗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07 更新时间:2023/12/26 7:34:15

唐大历三年(769)正月,杜甫离开白帝城出三峡,船行到西陵峡口下牢溪停泊夜宿,峡州长吏在津亭设宴款待。杜甫写了一首《春夜峡州田伺御长吏津亭留宴》,记述了当时的情景。

从此,杜甫离开了他寓居了三年的长江三峡。这三年,是杜甫穷愁潦倒、飘泊在社会边缘的岁月,也是他诗作丰收、诗艺大进的时光。在现存的杜诗里,有将近400首诗是在这个期间写作的,占其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诗作虽然在思想内容上不及“三吏三别”那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感,但在诗艺上却达到了唐诗的顶峰。其中大多数诗作都是经过了刻意锤炼打磨,不仅在意境表达上多有独创,而且在韵律、诗体句式上也有格外的讲究和创新。其中《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登高》、《阁夜》、《白帝》等等,都被历代诗家公认为经典。特别是他写的律诗,体现了诗歌最高工艺所具有的精湛和雅致的品质,纯正自然、谨严规范、细密厚重。这些表明杜甫不愧为唐代诗人里最具“工匠精神”者,甚至堪称中国古代诗人中最杰出的“工匠”。

杜甫的“工匠精神”,除了他对前代诗艺的继承和自己的长期修养之外,可以说主要是在长江三峡炼成的,究其成因,我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当时长江三峡山高水远,信息闭塞,远离政治生活中心,杜甫飘泊于此,实际上是处于社会边缘地带。这对一个富有家国情怀而又在精神文化上有所追求的士人来说,就只好致力于诗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搞“纯文学”吧。杜甫和大多数古代诗人一样,是以“仕”为志愿和职守的,写诗只不过是一种业余爱好,是他们言志遣怀的个人表达。其中有些人诗艺水平也很高,但毕竟没有“工匠”的专业化;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才把心思主要用于诗作或其它写作,花更多地功夫精研诗艺和其他文艺技艺。杜甫年青时即到长安谋求仕途,却十年难以如愿,只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安史之乱后他投奔肃宗做了左拾遗,后来在四川严武帐下参谋政务,但始终郁郁不得志。及至流落三峡,他虽然依旧“每依北斗望京华”,但已完全脱离了政治中心,其仕途希望和报国之愿是完全绝望了。这样一来,他唯有靠写诗来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总之,政治生活的失意、被主流社会边缘化,是杜甫,也是许多古代文化人成为文学工匠的重要成因。

二是长江三峡的自然美赋予了杜甫诗艺灵感。从审美对象的角度看,自然美和社会美所呈现的美感形态是有所不同的。社会美更多的是社会理想、思想情感和世态人情善恶的呈现,而自然美则更多的是情景的交融、心灵的升华,最重要的是多以形式美来呈现的。如果说杜甫前期的从政经历和社会见闻让他写出了“三吏三别”那样直抒胸臆的现实主义诗篇,那么,长江三峡奇特而优美的自然风光,则必然给杜甫以不同的审美体验,让他感受到更广阔深邃的意境神韵和形式美的迪,促使他更加注重诗作意境的开拓和韵律语句的讲究。因此,他在三峡期间的诗作构思和遣词造句都格外讲究,常常为构思意境而拈须苦思冥想,践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许多诗篇都是经过反复锤炼打磨的,简直达到了“工匠精神”的极致。

三是杜甫在三峡期间扎根民间,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为他的诗作提供了新的思想艺术源泉,也影响了他的创作态度。此前,杜甫跻身仕途,虽然也关心民间疾苦,考察世态人情,但毕竟有所隔膜。流落到了三峡,杜甫就不再是“体验生活”、“下生活”,而是真正成为民间的一员,百姓的一分子,其感受自然格外深切。他在三峡卜居乡间、操持田园、交接邻里、品味炎凉、切肤疾苦、感染风情,这一切对他的人生态度和诗学精神都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其“工匠精神”的心灵支柱。

杜甫在三峡期间炼成的“工匠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咏史抒怀和俯仰山川人物等宏大主题诗作中,即便是即兴咏物和酬唱应答,也是字斟句酌相当考究。比如他在峡口春夜赴宴后写下的那首诗,其意象就非常开阔,而且是很工整的五律,兹录以佐证:

“北斗三更席,西江万里船。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白发烦多酒,明星惜此筵。始知云雨峡,忽尽下牢边。”

标签: 唐代诗人杜甫唐代三大诗人

更多文章

  • 唐朝“昆仑奴”指的是谁?从非洲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昆仑奴”

    时光若倒退回到一千多年前的盛唐,走在繁华的长安大街上,享受着市井的喧闹,观察着来往人群的面容与举止。这时迎面走来一个身材矮小、头发卷曲、面庞扁平、鼻宽嘴厚的黑人,这便是“昆仑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而开放的唐朝,它同很多国家在外交、文化、人员等方面都有往来和交流。“昆仑”是人们对东南亚及南

  • 唐代传奇昆仑奴磨勒:曾经助少主窃取豪门姬妾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代传奇昆仑奴磨勒

    《新唐书·艺文传》在“子部·小说家类”中列有“裴铏《传奇》三卷”,旁有小注曰“高骈从事”,但在新旧《唐书·高骈传》中均未提到裴铏。只有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和清人董诰《全唐文》中有关于他的一些记载。其大致轮廓是:裴铏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曾为静海军节度使高骈掌书记,加侍御史内供奉;唐僖宗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 是如何规划南下灭秦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是个实干家,他想灭秦国,不局限于纸上谈兵,他乔装为赵国使者赵招,入秦进行实地考察。赵武灵王入秦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是勘查地形,为此赵武灵王还配备了几个勘查和作图工匠,将沿途的地形全部载入图轴之中。第二个目的,赵武灵王还是想看看自己所立的这个秦昭襄王,到底是何许人也,是雄主还是实力平平的庸君

  • 胡服骑射是中国战国时期一次伟大的军事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胡服骑射,军事改革

    “胡服骑射”是一个发生在赵武灵王身上的故事,当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可以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之后,赵国成为了实力很强的国家,那么胡服骑射的内容是什么,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当时赵武灵王刚即位的时候,赵国的实力十分落后,就连旁边的小国也常常来侵扰,更别说大国来作战了。所以赵武灵王见此状很担忧

  • 胡服骑射简介:胡服骑射怎样改变了战国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史,胡服骑射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场改革都是十分艰难的,哪怕在军队换一套装备亦如此。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就经历了一场风波。在战国七雄中,赵国是疆域较大的国家。公元前386年以后都邯郸,其地北邻林湖、搂烦,东北与东胡、燕接界,东毗中山、齐,南与卫、魏、韩等国交错,西亦与魏、韩相接。这种特殊

  • 诸葛亮的八阵图竟有六十四种变化?有何不解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八阵图

    八阵图在阵法上,包含六十四种,根据不同战场和敌情,选择运用。网络配图《三国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诸葛亮继承了前代兵家的思想,结合黄帝的“五井法”与孙膑的“八阵法”,创制出自己的八阵图,同时,他还建立了一支特种部队,安插在阵中央,提高了部队防御和反击能力。诸葛亮说:八阵完成,现在出兵,希

  • 未解之谜:诸葛亮的八阵图暗藏什么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八阵图

    八阵图在阵法上,包含六十四种,根据不同战场和敌情,选择运用。网络配图《三国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诸葛亮继承了前代兵家的思想,结合黄帝的“五井法”与孙膑的“八阵法”,创制出自己的八阵图,同时,他还建立了一支特种部队,安插在阵中央,提高了部队防御和反击能力。诸葛亮说:八阵完成,现在出兵,希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特征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资本主义

    由于学者们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及其存在的条件有不同的理解,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也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出现于北宋,也有人上溯至唐,以至更早。多数学者是把它作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过程,或其起点,认为它产生于明中叶,到清中叶有了发展。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考察,一般是从生产力水平、产品的商品性、

  • 刘裕因为一句谶语,连杀两个皇帝,两晋到此结束(刘裕篡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司马德文,刘裕篡晋

    两晋皇帝总算到最后一篇了。过了晋明帝之后,就不想写了,剩下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惨。写这倒霉的哥俩先提一句他们的爹,他俩的爹就是晋孝武帝司马曜(361—396),字昌明,尤其需要记住他爹的字。这倒霉的哥俩就是死在了他爹的字上。两个疑问这哥俩没啥作为,但是名字相当有意思,而且至今也没弄懂到底是怎么回事晋安帝

  • 司马懿后代被刘裕灭族是真的吗 他屠杀司马氏是天道轮回(刘裕篡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懿,刘裕篡晋

    司马懿的后代真的被刘裕给杀光了吗?刘裕跟司马家到底有多大的仇啊?为什么将司马懿的后代整个都给屠了?难道这世间真的有轮回?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历史上篡逆的家伙多了,阴险狡诈,无情无义的也多了去了。比如刘裕,他比司马懿做的好过分,为什么没人说人说呢?因为他干异族实在太给力,从来没有输过。南朝宋武帝刘裕绝对